閆芳
【摘要】在高等教育領域,“公平”代表著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但學校的內外部條件會成為影響公平實現的重要因素。本文從我國高等教育現狀出發,對高等教育公平的法治化進行研究,并從法律規制的角度對其完善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鍵詞】高等教育;公平;法律規制
一、高等教育公平理論的內涵探究
(一)高等教育公平理論內涵
高等教育公平,就是指在漫長的高等教育發展進程中,不同階段所采用的不同的政策、制度以及改革舉措對不同高等教育主體的公平、公正、合理、合法的對待。
研究高等教育公平的法律規制,必須切合我國國情,因地制宜,根據現有的法律規范來進一步調整優化,以期促進高等教育公平的進步。
(二)高等教育公平的治理關系
高等教育公平化與高等教育中各主體尤其是政府、高校之間的權責分配之間有較大的相關性,基于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現狀,高等教育公平的治理應當建立在高校去行政化基礎之上。
在外部治理上,我國高等教育的治理結構主要是行政主導型的治理結構,大學在這種情況下的自主性較弱,很難形成自己獨有的決策。本文認為,在公平合理分配資源方面,一方面高等院校應該成為有強大自我決策力的組織;另一方面政府不應對高校下達過多的指令性要求,要想真正實現高等教育公平化,高校和政府必須建立新型政校關系。
二、中國高等教育現狀的問題與原因
(一)高校資源地區分布不平衡
通常情況下,高校的地域分布不均多由國家政策或發展目標的設定所導致的,但是應當看到,當前我國的高校地域分布狀況已經不能適應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了,已經進入了亟需調整的狀態。如何調整、怎樣調整,這又成為立法、政策制定層面需要探究的對象。
(二)高考移民現象嚴重
“高考移民”是指由于一些省市的錄取分數線比較低或者題目比較簡單,同樣條件下考入名校的機會更大,由此吸引了一大批向這類省市遷入的學生。前些年,我國“高考移民”現象成為常態,近些年來在有關部門的調控下,情況有所好轉,但依然是治標不治本。
三、高等教育公平的法治化
平等往往是公平的起點,但是公平相較于平等,往往是在更高位階的一種體現。就高等教育公平的法治化而言,高等教育公平的權利化是公平化的前提,公平化又是法治化的前提。此處的權利化,既指受教育個體選擇自由的權力化,也指高校自我管理、自我計劃的權力化。選擇自由理念是依托于自由主義發展出來的一個分支理念,只有個體的選擇范圍擴大,才能將這一選擇行為強化為公民的權利,才能使得公平化得到體現,繼而推動法治化的前進,在實體法上從理論落實到實踐,得到我們最終所追求的結果。
四、實現高等教育公平的法律規制措施
(一)高校內部治理結構優化
1.變革辦學體制,支持民辦教育
應正確認識到當前大學辦學體制的弊端,積極改革,面向社會獨立自主辦學,建立和完善高校法人治理結構,進一步明確教育的公益性和高效管理的關系,為社會參與到大學辦學中來掃清障礙,推動高等教育法治化的進程。同時,還要改革高等教育辦學的單一體制,大力支持民辦教育發展,促進和繁榮民辦教育。
2.簡政放權,大學和政府進行權力分配
無論是高校地域分布不均,還是“高考移民”現象嚴重,很大程度上是行政行為所導致的。政府不應過多干預高校的自主決策,通過中央與地方教育權力的分配調整,加強地方政府的自主權,并將權力下放,從而調動高校的積極性,全面深化高等教育地域改革。
3.進一步完善學術委員會制度
高等教育公平離不開學術委員會的治理。學術委員會作為高校中重要的組織機構,凸顯學術委員會之學術治理的核心地位,通過法治保障其自主性,強化大學章程和學術委員會章程對學術委員會的職能保障,進一步落實高校學術委員會職責和權力,真正實現教授治學,彰顯高校內部學術權力,提高高等教育的公平性。
4.完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嚴格規范高等院校自我評價規則,遏制虛假評價、違規評價的現象,要求將相關評估結果向社會公開,接受同行專家和社會各界監督,由社會來對大學培養質量進行打分。同時評估機構要實現去行政化,建立專業評價組織,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引導評價制度向公平公正方向發展,全面打造廉潔型評價體制。
(二)在依法治國框架內依法治校
現當今,依法治國框架內的依法治校是實現高等教育公平的最重要方法之一。高等教育法律規范的完善是實現依法治校的重要途徑。大學章程引導大學運作的主要規則,是依法治校的基礎和前提,《高等教育法》應對大學章程發揮統攝作用。
必須首先實現平等公正的高校氛圍,多角度修改《高等教育法》,多方位確立當前我國高校對公平理念的缺失程度,從法律上給高校量體裁衣,堅決杜絕徇私舞弊等不端現象的發生,從而在公平層面實現高校管理與運行合法化、合理化、規范化。
結語
通過以上研究可以發現,當下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狀況進入了關鍵時期,應該拿出相應的精力保證高等教育的發展朝著公平、合理的方向進行。本文就法律規制給出了相應看法和建議,盡管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亦存在其他問題,但高等教育在“公平”這一焦點問題上不應表現出回避,而應積極采取相應的政策、法規進行調整、改進。創辦世界一流大學,“一流”不僅僅體現在學術和學科建設上,更應體現在高等教育整體的人性化、制度化,給予全體公民對社會公平、公正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