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廣志 楊婉君 龍志棟
摘 要:精準扶貧是一個動態、不斷反饋、開放運行的有機系統。精準扶貧戰略實施以來,我國農村扶貧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歷史成就,但也存在著一些問題,為了更好地推進精準扶貧,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貧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脫貧。本團隊通過暑假深入走訪調研省定貧困村,根據貧困村扶貧實效和存在的問題,提出具有針對性的扶貧對策以供扶貧工作參考。
關鍵詞:精準扶貧;扶貧實效;扶貧對策
一、研究背景
“精準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在 2013 年 11 月于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的,指出扶貧要實事求是,要因地制宜。自精準扶貧思想提出以來,已經逐漸上升為新階段我國扶貧工作的核心戰略,并在全國各地農村開始推行。
本團隊通過暑假深入走訪調研省定貧困村,以吳川市穩村為研究對象,綜合運用了實地走訪法、問卷調查法、深度訪談法等調研方法,了解貧困戶對精準扶貧的感知受惠情況;深入與村莊扶貧干部和村委干部座談,了解他們對精準扶貧政策的建議,并在扶貧干部和村委干部的帶領下,實地觀摩走訪當地扶貧典型產業和扶貧基礎設施,充分了解產業精準扶貧發展的詳細情況;通過與政府扶貧辦工作人員訪談,了解政府關于精準扶貧的具體做法,通過以上方法獲得了大量的一手資料。本團隊通過整理資料,分析數據,總結一個典型貧困村建設所取得的歷史成效,形成調查報告,供扶貧相關領域借鑒和學習。
二、調查結果及現狀分析
(一)被調查者基礎信息,被調查者性別、年齡、家庭收入來源、家庭支出情況
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47.5%為男性,52.5%為女性;7%年齡在20歲及以下,40.5%年齡在20至40歲,28.5%年齡在40至60歲,24%年齡在60歲以上;46%的人家庭收入主要來源為種植業,30.5%為外出務工,9%為養殖業,8.5%為經商,6%為其他;63.5%的人在家庭經濟支出主要為生活費用,20%的人在家庭經濟支出主要為教育費用,8.5%的人在家庭經濟支出為醫療費用,8%的人在家庭經濟支出為老人贍養費。此次調查男女比例差異不大,年齡跨度大,家庭收入支出種類多,數據可信度較高。
(二)在扶貧過程中,當地居民對哪方面會重點關注以及開展精準扶貧后,村里變化最大的是什么
調查結果顯示,40%的人對農業扶貧很關注,31.5%的人對教育扶貧很關注,28.5%的人對醫療扶貧很關注;61%的人認為村莊環境變好,50.5%的人認為村莊經濟發展起來,54%的人認為基礎設施改善。此次調查結果表明村民對農業、教育以及醫療很重視,開展精準扶貧以來,村莊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三、穩村精準扶貧工作開展情況成效及其原因分析
開展精準扶貧后,穩村扶貧工作隊和穩村村委會在精準扶貧的思想指導下,按照上級指示,根據村莊實際能力,發展基礎措施,加強薄弱環節建設,逐步形成扶貧主題功能定位清晰,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做到因地施策、因人施策,立足傳統,改變扶貧項目的實施方式,讓貧困人口走上自主發展,脫貧致富的良性軌道,以使得貧困人口得到更多的受益,實現貧困戶的增收脫貧,促進村民的致富能力的提升和公民精神的培育,使得扶貧工作取得豐碩成績。
(一)領導高度重視,扶貧組織機構健全
扶貧工作組織領導小組由湛江市紀委書記任組長、扶貧單位配備了與工作相適應的專職工作人員,定期開展扶貧工作會議,分析情況,查找不足,共同找出解決辦法。幫扶單位建立“精準施策、多層聯動、一體作戰”的幫扶責任制,扶貧工作隊和村委會干部通過學習借鑒,統一思想,通過抓黨建、抓聯系群眾工作促進精準扶貧的順利開展,用新思維、新方法推動扶貧工作開展,狠抓經濟發展、關注民生事務、全力建設和諧發展的現代化新農村,以客觀的眼光看過去,用發展的眼光看未來,根據村莊實際規劃基礎設施、環境治理、等幫扶項目,為打好脫貧攻堅戰奠定基礎。
(二)政策兜底保民生,就業幫扶促增收
著力解決群眾住房安全問題,符合條件的貧困人口全部納入低保;村莊貧困人口100%納入醫保;60周歲以上貧困人口100%享受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針對貧困人口勞動技能低、殘疾人多等實際情況,村莊扶貧工作隊以產業扶貧工程為契機,將貧困戶生產要素吸納進來,實現精準增收,加強貧困人口技能培訓,讓貧困戶掌握勞動技能,學會農業實用技術,懂得致富辦法,轉變貧困戶的思想觀念,實現了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的提升。
(三)做響特色產業,發展農村農產業
針對貧困人口因病因殘致貧比例大、勞動技能低和村集體經濟收入低的實際情況,成立由穩村經濟聯合社和27戶貧困戶組成的穩村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發展產業,穩村農業產業發展成“公司+‘村集體+貧困戶農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雙訂單(收購訂單、認購訂單)”的模式,落實收入“雙保障”,實現了村集體、貧困戶、全村種植戶“三增收”。
(四)大力宣傳扶貧政策,轉變村民思想觀念
開展創衛、創文“雙創”活動,對沿街農戶實行“門前三包”,禽畜圈養,逐步形成村規民約,打造一條有特色的示范街,以點帶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建設。營造主題文化和脫貧攻堅氛圍,利用村口的鑒江大壩開展宣傳,以“中國夢”、“小康路·老鄉筑”、“擼起袖子加油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等扶貧內容,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主人翁意識。
四、精準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問題
雖然穩村精準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一些困難和問題。通過走訪調查以及座談,文獻資料查詢等方式,通過整理分析,得出以下分析:
(一)村莊貧困戶內生動力嚴重不足
當前穩村貧困群體中孤寡、“五保戶”、“低保戶”比例還是偏高,貧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貧困口勞動能力低、殘疾重病多人,外出就業的空間很小,內生發展的動力嚴重不足。
(二)村民思想觀念不正確
有些貧困戶存在思想觀念嚴重不正確的風氣,存在“等、靠、要”、認為“精準扶貧是扶貧干部的事,自己在家等、靠國家資助、向國家要”的思想,將自己的脫貧完全寄托于他人身上,好吃懶做。非貧困戶村民的參與度不高,群眾扶貧濟困的氛圍不夠濃厚。
(三)產業發展未形成長效
雖然利用駐外商會和本地工會資源,扶持了“穩村番薯”品牌的發展,但市場還不成熟,缺乏長期保障。產業發展的規劃尚未完善,還未形成多元化的發展格局。
(四)村莊綠化環衛基礎設施建設有待提高
生活垃圾雖集中收集但缺乏及時運走;村莊治理污水渠治理效果不明顯,村莊市場設施不完善等。
(五)宣傳力度不到位
雖在村委宣傳欄、市場等進行公開政策,但村民一般不會去認真細讀。村民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理解政策不是很到位等。這些需要通過宣傳活動,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外界信息,讓現代文明輻射到他們,逐漸改變他們的觀念,從而發揮他們自身的主觀能動性。
五、對精準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精準扶貧解決的不應只是貧困人口收入致富,而且也要兼顧貧困人口可行能力和主觀福利感受的多維脫貧,并且具備一定應對和防范能力的穩定脫貧。[4]“精準扶貧”的路徑有轉移就業扶貧、教育觀念扶貧、保障救助扶貧等。
(一)加大教育扶貧,創新教育扶貧機制
人力資本培養是提升貧困地區競爭力的根本途徑,加大投入職業教育和技能培訓,提高貧困戶就業創業能力,全面提升貧困戶未來勞動力素質,推動生產方式轉變,立足長遠,切實加強貧困地區基礎教育,目的在于提高貧困地區的人口文化素質、思想素質、科技素質,并整體推進一個新的臺階。加大貧困戶文化素質,科技技能,市場經營風險意識等綜合素質培訓,使得貧困戶獲得脫貧致富的技術手段,使得貧困戶學習農產品種植,銷售等方面的技術和經驗。
(二)順應“互聯網+”時代的趨勢,推動村莊電子商務發展
扶貧單位積極采取招商引資的辦法推動村莊電子商務發展,定位好村莊特色農產品,激發村莊特色農產業的發展潛力,創新改良產品包裝,提高農產品附加價值。運用互聯網技術,推進特色生態產業扶貧發展,積極培育番薯、稻谷等無公害農產品、綠色產品和有機產品,打造穩村特色農業產品品牌,開拓高端營銷市場,點亮原生態農產品品牌,促進村莊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在發展電子商務業的同時,村莊要不斷完善電子商務產業鏈的基礎設施,不斷提高村莊網絡設施普及率,配備農村物流基礎設施,建立科學化運作規程的物流信息系統平臺,引進和培育電子商務人才,為大數據電子商務扶貧產業提供可持續的技術指導。
(三)加大資金投入,完善綠化環衛基礎設施建設
村委干部要積極推動綠化環衛建設,規范管理村莊的垃圾收集和清運;建設綠化休閑公園,整理廢棄土地,清除衛生死角,爛地及邊角地硬底化、下水道建設等,要逐步完善村莊綠化衛生管理方案,使得村莊綠化衛生進一步提升,加強污水治理,要求村民對家禽進行圈養,禁止私放,嚴禁村民違章搭建雞棚豬舍,通過宣傳,談心,從造福后代的角度去與村民溝通,獲得村民的支持和理解,形成遵規守矩意識。
(四)積極宣傳動員,培養社會核心價值觀
通過村莊公務宣傳欄、定期向村民派發扶貧知識宣傳手冊,對扶貧知識進行廣泛宣傳,堅持教育式扶貧戰略,調動扶貧對象的積極性,發揮其主體作用,推進形成貧困鄉村發展戰略格局
(五)打造生態宜居新農村,形成城鄉互動新模式
扶貧工作隊和村委會要重視穩村文化價值挖掘,通過文化價值結構優化,提高村莊文化底蘊。穩村地域廣闊,生態環境優美,文化底蘊深厚,村莊地理環境,旅游資源豐富,交通基礎設施基本齊全。因此,穩村要充分發揮村莊優勢,突出特色,通過內涵拓展和外力協助,堅持差異化發展,做強本村特色產業和積極促進內生發展動力的培養,堅持產城融合發展途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村產業,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
六、結語
貧困村要充分貫徹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基本戰略,創新扶貧模式和機制模式,加大扶貧攻堅力度。扶貧工作隊要基于貧困地區微觀解剖、個體分析、問題診斷,拔除貧困戶“病根”和“貧根”,統籌規劃,長遠謀劃貧困村脫貧與可持續性發展;要把精準扶貧與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從深度和廣度上帶動扶貧工作和村集體經濟發展,力爭實現脫貧致富。既要立足當前脫貧任務,鎖定目標,認定方向,又要著眼長期發展,系統規劃,探索創新農村精準扶貧方式,開拓創新,為村民創造一個更美好、更和諧的生活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1] 朱云,等.精準扶貧方式方法研究[J].老區建設,2014(15):62.
[2] 王永平.袁家喻.農村扶貧開發機制,資源整合與對策建議[J].改革,2008,170(04):154-157
[3] 馬燕坤,肖金成.“十三五”時期精準扶貧的基本思路[J].經濟與管理,2016(07):10-13.
[4] 高帥,畢潔穎.農村人口動態多維貧困:狀態持續與轉變[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6,26(02):76-83.
[5] 張玉勝.“教育扶貧”是阻止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良方[J].當代陜西,2015(05).
作者簡介:曾廣志(1987- ),男,湖南邵陽人,廣州工商學院教師,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楊婉君(1987- ),女,廣州花都人,本科,廣州工商學院教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