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良
【關鍵詞】力學;體育教學:體育訓練
一、建立理論依據
長期的體育教學文獻參考資料和教學經驗總結給人們一個定勢,教師講解示范,學生模仿練習,練習中采取分解動作、組合練習的方式,使大多數教師在教案或實踐中按部就班地教學,學生成了模擬的機器,漫無目地機械練習,重復次數多,運動負荷量大,學生疲憊,教學效果差。通過調查發現,學生不是沒有努力地練,老師也不是沒有潛心地教,而是教師沒有講明動作的理論依據。但是,教學理論通常比較空洞,學生似懂非懂,加之長期放羊式的體育教學習慣和整天坐在教室里重復枯燥無味的語文、數學練習,難得的體育課,學生早就盼望能自由自在地跑、跳,哪里聽得進什么理論與力學分析。對此,我每年對新任的班級都做了以下實驗,讓全班同學測試一次立定跳遠,老師和同學都記錄好成績,時隔一月之后再測試一次,對比成績有沒有上升,結果幾乎沒有上升。
第二次實驗按如下步驟進行。
第一,學生模仿老師的動作做立定跳遠。
第二,講解示范立定跳遠的動作要領,分析說明立定跳遠的力量來源于緊張的肌肉收縮和地面的反沖,即受力分析。
第三,理清力在身體各部位的傳遞過程:即兩腿用力蹬地造成地面反沖傳遞到踝關節一膝關節一髖關節一收腹舉腿一落地緩沖(配合兩手用力前擺,實現空中展體,到最高點時收腹舉腿,小腿前邁,腳跟著地,屈膝緩沖,落地維持身體平衡)。
練習中特別強調兩手用力前擺,各關節快速有力蹬伸,落地時腳跟先著地。驗證小腿前邁、腳跟著地的方法有:聽聲音。聲音大即為全腳掌著地。聲音小有兩種:一種腳跟著地,身體有后倒的趨勢(動作正確);另一種前腳掌著地,身體有前撲的趨勢(動作錯誤);找感覺(練習后感到腳跟疼痛)。
經過兩個星期四節課的教學后,再由學生按要求練習兩個星期,做第二次測試,結果90%以上的成績都提高了,最高的增加了二十多厘米。
通過上述的試驗教學,充分證明了體育鍛煉必需要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從思想上改變體育鍛煉就是簡單的跑、跳、投,轉變體育鍛煉就是體力勞動的錯誤觀點。但是教學不能僅以一次實驗或一個結果就能定性學生的思維,而應從多方面,多渠道證實。對此,我充分利用了室內理論課的教學,從人體解剖學著手,以科學的數據理論證明體育鍛煉能改變骨的結構,使骨長長粗,身體長高;能改變肌肉的機構,使肌絲長粗、彈性增強;更能促進心臟的發育,使心肌壁加厚加粗,心臟容積增大,心輸出量增多,工作效率提高,可以延長壽命。
二、建立練習的目標體系
體育教學是融速度、力量、耐力、靈敏、協調等于一體的綜合性身體練習,教學中教師要用科學的理論講明動作要領,分析動作的受力情況,讓學生了解動作力量的來龍去脈,身體肌肉受練習的具體部位以及練習后有什么反映,正面回答學生提出的為什么,不能讓學生漫無目的地比劃,只有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地對照練習。如在投擲鉛球的教學中,首先我做了幾次投擲全過程的示范動作,讓學生在頭腦中建立一個完整動作的目標體系,讓學生模仿試做幾次,說出各自的感受,點撥對錯。再分解教學,對動作進行受力分析,指明力量的來源、走向(從地面反沖傳遞到踝關節→膝關節→髖關節→腰背→肩→肘→腕→指),強調出手角度(45度)、轉髖挺身、倒完撥指出手,充分利用身體高度將球投遠的拋射理論。通過徒手練習,熟練掌握動作要領后,再利用60%~80%的力量持球練習,待動作完全定型后用100%的力量完成投擲練習。
這樣學生對練習投擲鉛球有了一個整體的輪廓,建立了一個從動作到力量的傳遞,再到練習方法和自我感受的完整的目標體系,練習中就會感受到自己的動作是否正確,身體力量是否完全用上,練習部位是否有反應,如果沒有則證明動作錯誤,應該向老師或同學請教。
三、檢查自我練習效果
在確立明確的目標體系之后,老師還要告訴學生體育成績的提高必須要經過成百上千次的跌打翻爬,不能一蹴而就,不能灰心泄氣。一個完整動作的定性不是一次兩次就能實現的。有時成績提高了,但不穩定的現象說明技術動作還沒有完全掌握,特別在這期間要加強練習,否則就會前功盡棄。這些溫馨的提示和不變的事實是每個學生在練習中都必須經歷的,當他們遇到這些情況的時候就會利用所學的理論再次指導自己的實踐,這就是理論與實踐的再次結合。
四、培養自導自演的終身練習能力
教學是雙邊活動,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輔相成的,教學生就是讓學生去教會別人。體育教學不僅僅是讓學生會做某個動作,而是讓學生懂得怎樣去做這個動作或變換方式去做這個動作,練習某塊肌肉沒有固定的動作,更不能長時間用一種方法或某個動作去練習這塊肌肉,即所謂的教有術而學無定術,這樣教出的學生才能正確運用理論,游刃有余。
隨著社會的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娛樂文化、體育鍛煉的要求越來越強烈,群眾體育活動的廣泛開展,需要更多愛好體育、懂得體育的人們參與,學校教育的目的就越來越明顯地強調素質教育要融會貫通,應用自如。所以體育教學不僅要為增強學生的體質而加強訓練,更多地要教會學生如何懂得自己鍛煉的方法,驗證鍛煉的效果,掌握人體各部分結構與功能,破解每個動作練習的原理。
總之,搞好學校體育教學,向社會輸送更多的體育愛好者,培養終身體育鍛煉的能力,教師的教必須從源頭開始,從人體生理結構開始,從力量的來龍去脈開始,輸導力的走向,結合物理、化學的知識,揭露體育鍛煉的真實面紗。只有這樣,學生學才會主動,教師教才會更加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