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冬旺
[摘? ?要]歷史學科素養的培養,有賴于教師挖掘、提煉、開發歷史細節,以開闊學生的視野,因此,歷史教學設計一定要在核心素養立意下以及大尺度、大視野和大情懷的理念下,進行精細化的雕琢,方能營造有生命力的課堂。文章主要探討教師如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充分挖掘歷史細節,以提高教學效率,打造活力課堂,并進一步探討在教學中運用歷史細節的重要性和原則,從而實現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素養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歷史細節;核心素養;活力課堂
[中圖分類號]? ? G633.51? ? ? ? [文獻標識碼]? ? A? ? ? ? [文章編號]? ? 1674-6058(2019)16-0082-02
歷史是過去的、具體的,對歷史的敘述也應該是生動的、鮮活的??墒牵诤芏鄬W生眼里,歷史學科仍然被貼上枯燥無味的標簽,歷史知識無非是單調的框架、乏味的概念加生搬硬套的結論。當前的歷史課堂充斥太多的說教,使學生喪失了對歷史課的興趣,導致歷史課堂缺乏活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歷史教學忽視了對歷史細節的運用。歷史的魅力在于細節,而很多教師忽視了歷史細節,使歷史課堂只有史實歸納和觀點解釋,變得枯燥無味。事實上,缺乏情境與趣味的歷史課堂對學生來說沒有吸引力,大量豐富的、有價值的細節正被湮沒,歷史學科的魅力也隨之而去。忽略歷史細節,流于宏觀層面和學理知識的教學,更無法培養學生探究歷史的能力和學科素養。細節就是歷史敘述中重要的環節和支撐,正是這些真實的、精彩的、繁復的細節構成了線索清晰、結構完整、有血有肉、有聲有色的歷史。
總之,課堂因細節而充實,因細節而生動。在歷史教學中合理運用歷史細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本文試圖通過一些教學案例,談談在核心素養的旗幟下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運用歷史細節。
一、追蹤歷史細節,有助于史料實證方法的養成
“史論結合、論從史出”是學習歷史的基本方法,但因為種種原因,教師在教學中經常直接給出結論,生硬說教,學生不需思考,只能被動接受,不能形成真正屬于自己的認知。因而,教師要指導學生用史料研習的學習方式,通過史料解讀來實證歷史結論。史料的種類有很多,新穎、生動、翔實的內容總是更能讓人興趣盎然。
例如,在講授必修二《商業的繁榮》時,為了讓學生更直觀、深刻地感受宋朝商業的特點,很多教師會運用圖片史料——北宋畫家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進行講解。學生對該圖并不陌生,但這幅長卷到底蘊藏著哪些與商業和城市經濟相關的信息,又有怎樣的歷史價值和意義,就需要追蹤圖片中的歷史細節了。
1.從圖片中提取有效的歷史信息。圖片中的北宋都城商鋪鱗次櫛比,茶坊、酒肆、雜貨鋪、紙馬店……各行各業,街道人來車往,形形色色,還有臨街的招牌幌子,坊巷橋頭的鋪席買賣……應有盡有。這些具象,生動地記錄了北宋當時的城市面貌,有效地折射了北宋城市經濟的行業、規模、手段等歷史信息,是商品經濟繁榮的見證。
2.從圖片中激活靜態的、隱藏的信息。仔細觀察圖片,我們發現有商鋪門口懸掛著燈箱,由此引導學生想象燈箱的功能。通過合理的推測,就能明白燈箱是為夜間營業服務的,這就自然引申到了“夜市”的存在,挖掘了北宋商店經營時間變化的隱藏信息。
3.從信息中挖掘內在的、深遠的價值。在這幅畫的卷首處,城門高大宏偉,幾匹駱駝緩緩地向城外走去,駱駝商隊的出現,反映了中原與西北地區的經濟往來。讓學生通過圖畫呈現的細節,認知該時期雖然北宋與少數民族政權對峙,但民間的商貿活動依然活躍,從而感受北宋商品經濟發展的地位和價值。
二、追蹤歷史細節,有助于歷史解釋能力的培養
能夠客觀論述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面對現實問題,能以全面、客觀、辯證、發展的眼光加以看待和評判,這是歷史解釋的內涵之一。如何才能讓學生運用已有知識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呢?追蹤歷史細節,效果十分明顯。
例如必修一《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的教學設計中,在評價雅典的民主政治的環節,筆者和學生分享了蘇格拉底之死的歷史細節。“公元前399年,三位雅典公民以蘇格拉底不敬神為由依法提起公訴,審判此案的陪審團由五百人組成,先是由原告和被告分別為自己辯護,并進行舉證。之后陪審團舉行投票,來決定被告是否有罪。最后蘇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盡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汁而死?!痹谶@一事件中,一方是舍生取義的偉大先哲,另一方是標榜民主政治的雅典城邦,如何評判?這則歷史故事或多或少給出了答案。
1.對歷史人物的評價。筆者認為,了解蘇格拉底的思想主張、主要活動以及生活的社會環境,你只能說“認識”了他,唯有了解歷史事件的細節,洞察蘇格拉底的內心,你才能說“理解”了他。蘇格拉底之死的歷史細節,讓我們看到了蘇格拉底對美德的追求,對法律的遵從,對城邦的忠誠;讓我們體會到蘇格拉底自詡為牛虻,受良心的驅使來“叮咬”雅典城邦的這種精神。
2.對歷史事件的評價。全面客觀公正是評價歷史事件的重要原則。上述歷史細節的描述,有助于學生正確評價古代雅典的民主政治。除課本闡述的積極意義外,學生應充分意識到,蘇格拉底之死的歷史事件,還隱含了雅典民主政治的悲哀和不足,那是直接民主導致的權力濫用,是公民文化素質參差不齊所造成的多數人的暴政。
這種歷史細節的講解,把學生由直觀學習引入理性思辨,有利于引導學生從多角度去剖析歷史問題,用辯證的方法去認識現實問題,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追蹤歷史細節,有助于家國情懷素養的養育
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構成,是學習歷史應具有的社會責任與人文追求。當今青少年的家國情懷現狀不容樂觀,如他們不關心國家形勢、不認同傳統文化、不參與公共事務、不承擔社會責任等等。如何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認知真善美,如何讓學生自覺自愿地傳承、傳遞正能量,追蹤歷史細節,是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終戰詔書》,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 宣布無條件投降。細細翻閱《終戰詔書》,滿滿一張紙,不見“投降”二字,沒有“戰敗”一詞,只在標題使用“終戰”這個中性詞來喻示戰爭的結束。全文強調了日本受到盟國“殘酷炸彈、頻殺無辜”的迫害,對于日本給世界造成的傷害卻以非“朕之本志”一言蔽之。文中“自交戰以來,已閱四載”一句也令人匪夷所思,日本把發動戰爭的起點定在1941年,讓人不禁質問,如此表述置中國于何地?可見日本只承認英美的大國地位,卻不承認對中國的侵略事實……諸如此類的問題,全文還有多處。當和學生一起研讀《終戰詔書》中的歷史細節后,再來探討“戰爭與和平”“國家命運與個人使命”的主題時,筆者相信學生情感的琴弦早已被撥動,家國情懷也早已油然而生。
可見,在恰當的時機,呈現直擊人心的歷史細節,讓學生自發地將國家、家庭和個人命運聯結在一起,可以讓學生衍生出“家國一體”“家國同構”的家國情懷。這種潤物細無聲的方法,更易引起學生的共鳴,激起學生的回應。
總之,細節是具體的,可以營造情境,讓逝去的歷史真實生動地重現,幫助學生掌握史料實證的方法;細節是獨特的,可以點燃思維,于細微處把握事件的實質和趨勢,幫助學生培養歷史解釋的能力;細節是有啟發性的,可以鉤沉思想,言近意遠,幫助學生培育家國情懷的核心素養。
[? ?參? ?考? ?文? ?獻? ?]
[1]? 鐘金珠.用歷史細節打造鮮活的歷史課堂:以《圣雄甘地》一課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18(16):67-68.
[2]? 秦曉鷗.史學素養視閾下的“細節”關照[J].中小學教學研究,2018(11):61-65.
[3]? 李峻.關于歷史細節運用于教學的思考[J].中學歷史教學,2018(4):30-32.
(責任編輯? ?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