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云波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信息化平臺應用的普及,“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一種趨勢,高職院校教學資源庫建設既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提升人才素養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從課前、課中、課后、課下入手,加強資源庫建設,對于改善學生學習的態度與方法,增強教學的延續性和提升性,對優化教學,豐富教學資源有著積極意義。
關鍵詞:高職院校;教育信息化;教學資源庫
高職院校教學資源庫建設是指“研究高等職業教育學習資源和學習過程的設計、開發、利用、管理和評價的實踐,是以教學資源建設、自主學習平臺建設和社會服務建設為重點的國家級職業教育改革行為,是高職院校圍繞國家重點支持發展的產業領域,以教學資源建設、自主平臺建設和社會服務建設為重點,全面展開專業教學資源建設的工程”。[1]其目的在于“通過網絡信息技術,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服務于教師教學、學生及社會學習者自主學習,進而帶動相關專業領域的教學資源開發,推動專業教育教學改革,提高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最終提升高等職業教育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2]對于學校教育而言,教學的關鍵在課堂,而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教師孜孜不倦的追求,是執行國家教育方針、組織教學的根本目標。當前,“互聯網+教育”已經成為一種趨勢,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習內涵已經發生了深刻變革。利用海量的信息源鏈接通道,學生可以實現無邊界學習,可以體驗實景學習,可以開展即時交互的互助合作學習,可以個性化、過程化地展現學習過程,教師也可以隨時推送學習資源,及時監督、評價和反饋。特別是在國家大力倡導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背景下,教育資源庫的建設對高職院校改進人才培養環境,提升人才培養水平與質量有重要意義。
一、高職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必要性
(一)時代的需要
毋庸置疑,今天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信息化時代,信息之多,更新之快,人才競爭之激烈,對教育教學的質量和效益都提出了新要求。信息技術已經融入社會生活和經濟發展、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同時也使人們的生產、生活、學習方式發生了深刻轉變。2012 年教育部印發《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 年)》,規劃指出:加快職業教育信息化建設,大力發展遠程職業教育培訓,共享優質數字教育資源,支撐職業教育面向人人、面向社會。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高職學生的學習方式與學習內涵已發生了深刻變革,基于大數據的個性化教育成為大勢所趨。與此同時,教育信息化的轉型升級也對教師信息化素養和學生的知識能力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別是隨著“互聯網 +”越來越廣泛地成為時代發展主題的當下,“如何基于互聯網思維,架構高效、便捷和智能的教學資源庫,引領教學實踐創新,成為職業院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和社會服務價值的重要內容”[3]。所以,高職院校應緊抓機遇,發揮職業教育服務社會的職能,緊緊抓住“互聯網 +教育”時代特點,大力推進教育資源庫建設,促進高職教學的有效性,滿足時代對現代職業教育的需求。
(二)學生素質的需要
高職院校的生源質量弱于本科院校的學生,學生沒有主動學習的動機,對專業和專業知識知之甚少,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基礎和對專業的認知,我們做過調查,呈現的狀況是:高職學生基礎知識弱,70%的學生對所選擇就讀的專業不太了解,62.5%的學生對所學專業知識一無所知,77%的學生不喜歡理論知識,52%的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沒有主動學習的動機。但在調查中發現,95后的高職學生,有著他們獨特而明顯的特點,他們是信息化的一代,思維活躍,對新事物接收比較快,喜歡上網,88.7%的學生喜歡觀看電子資料、視頻資料勝過傳統紙質書籍的閱讀。在讀屏時代下,現在的學生易于被豐富多彩的視聽材料所吸引,樂于接受網絡資源的教學。
(三)高職教學的需要
高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部分,高職教育要培養的是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高職人才不僅要具備高等教育相應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素質,還要具備駕馭工作的能力,在知識、技能等素質結構方面具有全面性。高職教育要以社會需求為目標,崗位技術要求為主線設計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結構和培養方案。以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為核心構建課程和教學內容體系,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高職教育必須把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放在重要位置,突出高職教育的應用性、職業性和高層次性。因此,要通過各種教學形式與手段,使高職學生在技能操作和駕馭策略層面達到全面性,對所學專業有全方位認識,使其學生今后從事工作具備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專業技能。
二、高職教學資源庫建設的作用
(一)改善學生學習的態度與方法
高職生學習動力不足,學習態度不端正,沒有主動學習預習的習慣,對理論知識怕學、不學,缺乏系統的對知識的理解。上課時普現“低頭族”,玩手機看微信、聽歌、看視頻、看新聞、玩游戲,以至于課程講完了,學生對于專業知識還是一問三不知。課堂積極性難以調動,教師上課的積極性和熱情也受到影響。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利用,讓學生有興趣、主動去看學習資料,可以反反復復地查看學習資源,學會知識,建構知識體系,并會用知識完成任務,互評完成作業,使學生形成“愿學—會學—學會—學用”的知識與能力同步提升的過程。目的是使高職枯燥抽象的課程講授,變得像故事一樣吸引學生,學生通過自覺與非自覺的閱讀資源庫,改變了原有對知識的認識,轉變學生傳統上課擺個耳朵聽,課下不看不學的學習方式,建立以學為主,以資源庫平臺為手段的學習方式。
(二)增強教學的延續性和提升性
教育部在《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工作指南》中明確界定資源庫的功能定位為“能學、輔教”。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讓學生的學習不僅僅局限在課堂,學生可以利用課余時間,隨時隨地觀看教學資源庫,使學習的長度和廣度都得到了延伸,學習的速度和效率得到了提升,大大增強了教學的延續性。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是在自覺和非自覺狀態下完成的,學習的過程與方法都有所改變,并可以將前幾屆學生的優秀作品作為學習的范本和要達到的目標,使教學效果不斷提高。教師的教學得到了資源庫便捷、豐富、多維度的輔助,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較好地實現知識、技能和情感的三維教學目標。
(三)使教學改善有據可依
“教學資源庫建設應是高職課堂教學深化改革的一種方式,這與傳統的依靠教師講課的方式大相徑庭。傳統教師上課、學生聽講、封閉考試,對教學資源庫完全沒有依賴性,成為高職教學質量難以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4]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利用,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學生通過資源庫的學習,完善了知識體系,自主完成探學任務,平臺能自動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幫助教師摸清學生認知起點。學生觀看視頻的次數、作答修改的次數、提問、作答效果、作答時間、討論、讀相關資料,都會在平臺上形成記錄,記錄每位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痕跡,使教師不同維度掌握學生的整體和個體的學習情況,并調整上課進度安排和重難點,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資源庫的建設與利用注重了課程實效數據化,通過教學平臺,精準把握了學生課程學習的參與度,學習的進度,課程教學的效度,精確把握每位學生學習的環節,使教學的改進有依有據,較好地解決了教學難點。
(四)豐富教學資源
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使教師的教學資源豐富,教學過程清晰化。教師可借助他人的教學資源庫、慕課教學網站、視頻資料等,不斷豐富教學內容,讓教學資源豐富化。教師在教學資源庫的建設過程中,可清晰地看到自己對課程內容的認識和對教學的設計,可以不斷刷新自己的教學。教師在資源庫上上傳學生的優秀作品、作業,不斷完善教學資源庫,并讓學生可以隨時觀看、借鑒。通過一次次教學實踐,一屆屆學生作品、作業的填充,使教學資源庫不斷完善,不斷提升教學質量。
三、高職教學資源庫的利用方案
(一)課前,下達任務瀏覽資源庫,厚積學生基礎
高職學生基礎薄,學習的自覺性差,怕學習,不會學習,這就要求教師要做好課前的督查工作,而督查要緊抓住學生的特點來開展。傳統的學習,讀讀課本,達不到效果,又提不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推薦學習資源庫是較好的方法。教師通過微信、網絡教學平臺,下達任務書,讓學生必須通過“愛課程”、中國精品課程網、超星爾雅等平臺和網站學習相關章節的知識,觀看相關的慕課資源。通過視聽資料的學習,拓展學生的學習面和知識量。在課程開始前,學生在教學平臺或課堂上表述學習的感受與疑惑,教師根據學生的陳述,在教學中有的放矢。課前利用網絡教學庫、視頻資料等,抓住學生的興趣特點,讓學生從怕學、不學,走向愿學。
(二)課中,利用教學平臺資源庫,更好地建構學生的知識體系
教師要建設自己的教學資源庫,可以利用藍墨云班、雨課堂、微助教等教學軟件,在學校網絡教學平臺不斷完善課程的教學資源庫建設,包含電子教案、PPT課件、視頻資料、案例分析、企業行業標準、拓展資料及作業等。學生通過賬號可以登錄學習。課中,教師利用教學平臺,展示教學內容,通過教學內容的講解,和學生一起完成知識點的學習。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教授過程、提問,學生回答、討論、做章節作業、讀相關資料,都會在教學平臺上形成記錄,記錄每位學生學習的過程與痕跡。學生隨時可以查看教的內容,觀看相關資料,大大提高了教學的效率。教學資源庫的利用,教師有效進行了教學和對學生的評價,并關注每位學生學習的動態,最終使學生學會學習。
(三)課后,查缺補漏完成任務,展示任務
課后,學生可以通過資源庫查看不懂的知識,使學習可以反復進行。教師還要精心設計作業,高職教育的作業多以項目任務的形式來完成,為完成項目任務作業,學生要以小組形式,應用相關章節理論知識,認真分析任務,小組進行討論,每位同學進入資源庫查閱相關知識與資料,完成項目任務,并將作業上傳到網絡平臺,以備交流。然后通過平臺,讓各小組選取代表展示交流完成的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小組間進行評鑒、交流、討論、評價,在爭論中提升學生的能力,并在課后登錄教學平臺,完成作業測試和主題討論。通過利用資源庫,完成學習任務,讓學生從一知半解的學習狀態,達到學會章節的知識點,通過組際互評,讓學生學會知識,實現教學目標。
(四)課下,上傳資料,完善資源庫建設
最后,教師將學生的優秀作品、作業,整理生成資料,上傳至教學平臺,不斷完善教學平臺的資源庫。在教學資源庫的建設中,高職院校應本著不斷建設、不斷完善、有效提升課堂教學的原則,與行業、企業進行通力合作,構建教學資源庫,為學生有效的學習過程與方法,持續不斷地提升自我能力。
四、結語
高職院校要想構建科學化、體系化、實用化的教學資源庫,教師就要轉變教學理念與方法,在教學過程中與教學設計上多多思考,以積極主動、持續不斷的態度,不斷充實和完善,因為教學資源庫的利用建設“是一個不斷循環的動態修改、充實、更新、完善和應用的建設工程 ,是以專業教學改革、課程體系改革、教學方法手段和內容改革更新為基礎的、頂層設計的、系統化的教學資源建設工程,其最終落腳點是人才培養質量和教學效果的提高。”[5]并且,“教育部關于職業院校數字化建設一系列重要文件,均強調要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促進信息技術與職業教育教學深度融合”[6]。所以,努力加強教學資源庫的建設和使用,并持續不斷地改進和優化,成為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要求和趨勢。
參考文獻:
[1][2]? 王長文,宗誠.當前高等職業教育專業教學資源庫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12):118.
[3]? 李漪.基于“互聯網+”的職業院校教學資源庫建設探討[J].職業技術教育,2018,(26):46.
[4]? 葉文勝,彭亞雄.高職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的問題分析和優化建議[J].黃岡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5):38.
[5]? 王澤秀.高職院校專業教學資源庫建設現狀的思考[J].常州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2):58.
[6]? 張國榮,秦月培.基于微課程開發的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資源庫院校合作探索[J].河北職業教育,2017,(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