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西
【摘要】文言文具有整體性和綜合性,因此,對于文言文的教學,“文”“言”皆不可偏廢。從“文言、文章、文學、文化”四文合一的路徑出發,有利于改變當前重“言”輕“文”的現象,也有利于達成文言文完整性和綜合性。更為重要的是,為語文核心素養在文言文這一文體方面的達成探尋出了一條有效的路徑。
【關鍵詞】四文合一;文言文;核心素養;小石潭記
文言文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載體之一,其內蘊包羅萬象。可以說,學習這些優質的文言文,對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不無作用。所以我們如果只停留在“文言”的教學上,是多么可惜啊。因此,對于文言文的教授,我們要努力上出四個層次:即文言、文意、文學、文化的圓融統一。所謂的四文統一就是指以上的四個層次。通過這“四文合一”的教學法來指向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教育,或許是為解決當前文言文學習困境的一個有益嘗試。下面,我將以《小石潭記》為例。
一、教學設計簡案
(一)導入
這是一個怎樣的小石潭?如果要讓你為其命名,你會怎么命名?
(二)識潭——相遇文言
課前,筆者會讓學生通過四步朗讀法以導學案的形式對文言字詞進行梳理。并通過同桌互檢的方式進行落實。課堂里再對重點字詞進行落實。
(三)覓潭——心樂之
(1)作者是怎么覓的潭呢?
(2)作者先是從小山丘向西走了大約一百二十多步,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3)如果你們是作者,你們會認為這是一個怎樣的小潭?你們的心情又如何呢?
(4)在這景與情之間,作者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呢?
(5)如此神秘美好的小潭,怎能不使人感到快樂呢?所以柳宗元怎么做的?
(6)伐竹取道后,柳宗元又看到了什么?
(7)我們可以發現,作者是什么方法來寫自己的游蹤的?
(四)賞潭——心浸之
(1)是啊,作者通過移步換景這一常用的游記寫作手法,向我們展現了他尋覓小石潭的過程。那當他找到這一小石潭后,他又是怎么描寫的呢?
(2)他是怎么聚焦的?聚焦了哪一些景?又表達了怎樣的情?又運用了怎樣的寫作手法?請你們進行小組合作完成表格。
(五)悟潭——心凄之
(1)柳宗元真的沉浸于自然的美,而感到快樂了嗎?
(2)體現了怎樣的寫作手法?
(六)由潭悟理——柳宗元的人格特質
景都是這樣的景,但作者的情卻發生了變化——從樂轉向了憂。他的心情為什么會如此地反復無常?
(1)補充背景資料。
(2)課文寫到這里已經可以結束了,為什么作者在最后還要來這么一段?
(3)豐富課程資源,出示:踏莎行·郴州旅舍。
二、“四文合一”的案例分析
(一)在文言的理解感受里夯實語言建構與運用
由于文言文的表達與白話文有些距離,弄清“文言”的意思,一定是文言文教學的第一步,否則,再精美的教學設計,學生也無法進入。而要注意的是,我們強調對文言的理解,并不是機械地死記硬背。而是讓學生在語境中,達到積累與語感、整合與語理、交流與語境。
通過導學案的形式,讓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發揮其自我的能動性,對文言進行簡單梳理。這樣的方式,學生更易掌握。在自學的基礎上,課堂里,教師著重對幾個詞語進行講解。而這幾個詞語的講解,也不是為了文言而文言,而是與課堂教學環節緊密相關。
(二)在文章文學的統一里提升與發展思維與審美能力
這里的文章主要是指作者的行文思路,文學主要指作者借助語言藝術所闡發的情感。我國歷來有“文道之爭”。但筆者認為,兩者不可偏廢,有相輔相成之功效。文學地傳達需要借助文章的形式,而對于學生語文能力地提升莫過于文章形式的明晰。
在覓譚這一部分,筆者順應文章之路,引導學生跟隨柳宗元的游蹤自然地走進文本,從而讓學生在移步換景中感受柳宗元景中含情的寫作手法。這是讓學生歸于文本之真,在自然地體悟中提升自己的語文能力,達到審美鑒賞與創造中體驗與感悟的維度。
在賞譚這一部分,筆者在幾個簡短問題搭好支架后,再次強化本節課的主問題后,便放手讓學生自我閱讀,將剛剛所學的語文能力進行運用和鞏固,在知識的遷移運用中促進思維的提升與發展。在學生進行小組匯報的過程中,最后,引導學生歸結于情感和體會寫作手法。在文字的漫游中,提升審美鑒賞能力。
在悟潭這一部分,繼續鞏固學生在本節課所學的語文能力,由景物出發,著重探討作者的情感,使學生通過文本努力去感受柳宗元的情感。在教學中始終關注語文核心素養,使學生能夠欣賞這一份景,這一份情。
(三)在文化的補充里落實文化傳承與理解
通過群文閱讀中“1+x”的模式,落實文化傳承與理解。對于柳宗元在《小石潭記》中表現出來的憂郁,是一種自屈原以來就有的傳統——騷怨精神。對于這種騷怨精神,學生可能無法完全理解,因此,要豐富課程資源,進行群文閱讀,制造古代話語語境,讓學生在這一語境中去觸摸我國文人自古以來在貶謫境遇下的騷怨傳統,使學生更進一步地體味柳宗元是一個具有大執著人世精神的儒家形象,從而對我國文人士大夫的這種特殊心理有著理解,將消極的人生態度轉為對理想生活地不懈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