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玉奎
摘要:創新是一個民族發展的動力,在中小學各科教學中滲透創新意識的培養是素質教育的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是《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因此,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要分析教學現狀,利用現代信息手段,創設教育環境,對學生進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創新意識;培養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分析
(一)解題思路保守,不重視記錄。數學教學中,思維模式保守是培養創新意識的大敵。而在我們日常教學中,這種保守的思維模式卻一直占據著主流,比如固定的解題套路、千篇一律的題海戰術等,都不利于學生靈活主動地去創造。另外,在學習過程中,由于學生的個體不同,思維方式和學習方法各異,所以要注意保持記錄的好習慣,但實際上,學生們往往忽略這些,甚至懶于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突發的靈感及時記錄,因此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形成。
(二)不自信現象明顯,害怕出錯。在教學過程中,小學生普遍存在著不自信的現象,他們對于一個問題或幾個問題都有自己的思考和見解,也渴望被老師認可,但是由于怕出錯引起老師和同學的笑話,所以往往不敢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導致數學問題研究不深入,創新意識不能得到有效的開發,影響了小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適時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解除學生心中的膽怯情緒,讓他們能積極主動地投入到愉悅的學習之中。
二、培養小學生創新意識的有效策略
(一)保持好奇心,引導創造性活動。好奇心是人探究未知世界必不可少的一種心理趨向,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要時刻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他們對所學的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把所學的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中有趣的現象有機結合起來,通過數學知識的運用,解決一些問題,增加學生學習數學的樂趣。引導小學生去主動發現問題,主動尋找答案,這些都需要教師的正面鼓勵,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讓他們大膽嘗試、勇于實踐,積極參與各種新穎獨特的課外活動,增強學生的創新思維意識。
(二)發展想象力,提高發散性思維。數學是一項邏輯性非常強的學科,但是在嚴密的邏輯思維背后,想象力和創新力也不容忽視,且二者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不僅要注意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還要重視學生想象力的拓展。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創造性的提出一些問題,并積極主動的去解決問題,也可以通過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盡情的去想象.加強發散性思維的訓練,有意識地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使之逐漸朝著集中性思維方向發展,同時還要及時排除心理定勢及消極性的心理暗示,比如在學習完“米、分米、厘米”以及“直線、線段和射線”等概念后,教師不妨挖掘教材中的一切可比較的因素,讓學生利用發散性思維,進行比較認識,可以到操場上實際測量籃球場和跑道的長和寬,也可以用卷尺或步伐進行測量,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感知比較測量所得數據的準確性,有效訓練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三)捕捉靈感,學會舉一反三。靈感是一種思維能力,是在不斷實踐和積累知識的基礎上,瞬間產生的一種創造性的思路,是一種質的飛躍,它的產生往往伴隨著突破和創新,在教學實踐中,教師要有意識的捕捉學生學習中出現的靈感,鼓勵學生大膽想象,對于有創意的想法,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同時,還要變換角度或者通過對比等方法去引導學生的數學靈感,讓學生感受到解題的挑戰和樂趣,并能舉一反三,不斷進行對比和聯系,形成觸類旁通的能力,全面靈活的運用數學技能,越過常規邏輯去找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比如這道題“將下列分數3/5、7/8、1/9、2/3按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從題中可以看出,如果按照傳統的思維模式.將個分數的分母進行通分比較,則顯得比較麻煩,因此,在教學中,教師不妨引導學生另辟蹊徑,從同分子分數的角度出發,將這幾個分數化簡為具有相同分子的形式,然后再進行判斷。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們會煥然大悟,找出了更加簡便的比較方法,同時,還培養了學生創新意識。
(四)認識教與學,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正確處理好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之間的關系,將學生的學習放到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挖掘每一個學生的創新能力,給學生參與教學的權利,懷疑知識正確性的權利,以及闡述自己獨到見解的權利,從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作為教師,還要在了解每一個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因材施教,用欣賞認可的眼光去對待每一個人,做到不偏愛優等生,不歧視學困生,用對學生的熱愛去贏得學生對教師的尊重與信任,從而創造出一種和諧輕松的學習氛圍,克服太過單調的死記硬背,例如在教師布置家庭作業時,作業內容盡量做到豐富多彩,應該適當配置一題多解的問題,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或者讓學生把一道應用題,通過自己的思考,改變條件,從一步應用題變為多步的發散性應用題,充分挖掘學生的創新意識。
總之,創新性意識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只有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打造出多元化的創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