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電子商務行業的快速發展帶來專業人才需求缺口,高校作為人才輸送起點,如何培養電子商務專業人才成為各高校專業發展的重點。本文以民辦高校群體為研究對象,分析供給側的結構改革理論發現,該理論與民辦高校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思路有相似之處,思想指引民辦高校淘汰落后的人才培養理念,構建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解決社會人才需求與高校人才輸送不對稱問題,推進人才培養改革。通過真實狀態數據,概括整理民辦高校電子商務專業存在的專業建設不成特色人才培養體系等共性問題,探索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途徑,并認為,民辦高校電商專業應將人才培養定位在培育“職場實態”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供給側 ? 民辦高校 ? 電子商務專業 ? 人才培養 ? 應用型人才
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十三次會議上提出:“國家的根本發展動力是供給側支撐的,關乎國家的基本發展和經濟的高速進步,關系長遠。”供給側改革是全國上下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理念與路徑,這一切的源泉來源于高素質生產力——專業化人才。民辦高校作為我國應用型人才主要供應方,其供應的畢業生質量對地方經濟造成一定影響,由于其生源、辦學形式等因素,都說明供應方自身存在很多問題,因此,從供給側視閾下分析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進路,在供給側的結構教學改革過程中分析社會對專業化人才需求的不足、不對口問題,找準人才需求痛點,優化民辦高校教育結構,解決目標人才需求和高校人才培育不對稱問題,實現由批量低技能型人才供應向高水平應用型人才供需(高校-企業)平衡躍升。
根據我國教育部頒發的《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截止到2017年末,民辦高校共747所(含獨立院校266所)。
我國電子商務專業成立于1998年,截止到2017年末,已經有455所高校開設,吉林省共7所民辦高校開設電子商務專業,1個電子商務研究學會。自2013年以來,電子商務的飛速發展改變了中國經濟市場變化,出現了200萬個專業崗位缺口。發展至今,眾多高校開設該專業,根據高校自身特點,分別成立了以商務、計算機、平面設計等為特色的電子商務專業。由于專業新穎,學科根基弱等問題,民辦高校成立電子商務專業猶如我國經濟發展形式,需從自身找問題,研究供給側結構缺失,掘出一條真正的專業建設道路。同時,民辦高校不同于公立高校,面臨的就業、生源、學校發展等壓力,如何培養人才,將是其持續難題。基于此,本文在研究供給側理念下,以長春建筑學院電商專業為例,試圖在供給側理念指引下,摸索出一條人才培養道路。
(一)民辦高校存在的弊端
吉林省共有17所民辦高校,經過走訪長春光華學院、吉林動畫學院、長春建筑學院發現,民辦高校面臨一些共性問題。1、教師結構不合理,如教師職稱較低,學緣結構較差,助教人數占教師人數50%以上,副教授以上教師占比不到10%,呈金字塔式梯隊;電商這類新興專業,師資結構欠缺,大多是從管理、計算機等專業轉過來,實則并不精通。2、個別民辦高校相較重視學校招生,旨在少成本厚利潤,對專業建設、人才培養等關注較差。3、開設課程不合理,生源質量低于公立院校,專業建設完全模仿公立高校,全無特點,導致培養的學生既不能達公立高校研究型人才水平,又不能及專科院校技能型人才要求,學生就業艱難。
(二)民辦高校的優勢
民辦高校有著獨立管理權力、運作空間,機制靈活,由于學生就業直接影響招生,因此,民辦高校會更迅速接受社會變化,為人才培養改革奠定了基礎。近年來,教育部很重視教育改革,強國先強教育,國家對民辦高校、新興領域有一定扶持政策,因此,民辦高校可借助宏觀環境優勢,洞悉政策走勢,得到更多支持。2015年10月,教發{2015}7號《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形成,由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與財政部發出,指導意見指出將一部分高校從傳統教育中分離出來,向應用型轉變,轉變人才培養思路,加強這類本科學生應用能力,適應社會需求,完成供給側根本性教育結構轉型,提升就業指數。民辦高校更是如此,學生多數動手能力強,理論研究能力差,這一政策導向符合民辦高校機制靈活、師資隊伍有活力、學生動手能力強的特點。
長春建筑學院于2013年,率先提出職場實態下人才培養模式理念,與供給側理念不謀而合,2018年4月獲得吉林省教學成果獎一等獎,形成了“多要素整合,多維度合作,強化以實踐為導向的應用型人才模式。長建電商專業成立于2014年,隸屬文化創意產業學院,學院坐落于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吉林省東北亞文化創意科技園,學院依托園區、實踐地基,電商專業逐步構建產業園區、駐校企業、工作室、創意工坊、校企合作等實踐基地。
截止到2019.1.30,電子商務教研組發放《長春建筑學院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滿意度問卷》300份,收回問卷291份,有效問卷285份,問卷有效率97.94%,問卷篩選嚴格,信效度良好。調研中,“學生能力水平”顯示,動手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合作精神、社交能力方面較為突出,開拓創新能力、外語能力、理論知識能力方面較差;“學校管理和專業構建水平”顯示,學校對考勤要求嚴格,但對外交流學習期望較差,專業理論知識牢靠性差,組織專題講座水平一般;“課程設置”方面,學生青睞操作類課程,不喜歡理論課程,認為理論課程太枯燥;“實踐”方面,學生希望在校期間獲得更多的實踐機會。企業反饋方面,經過多年人才培養改革,89.61%的學生逐步對自己的職業生涯做出了合適規劃;企業面試過程中,電商專業技術能力最為企業看中,其次是人際交往能力,職業操守;擇業過程中,學生更加關注發展前景(85.71%)和薪資待遇(76.62%),35.2%學生關注專業對口;學生對專業的認可度較好,有89.61%學生選擇從事本專業。此外,多數受調研對象認為電子商務專業就業廣,但畢業生普遍眼高手低,并有68.83%受調研者認為傳統教育不能適應社會需求。
長建電商專業提出構建職場實態人才培養模式,以管理、經濟、計算機、電子商務等方面知識相融合的一門交叉形學科,要求學生掌握電子商務設計、網站技術與應用、電子商務物流應用、網絡營銷等相關專業知識,學生專業水平要求達到培養目標規定標準,學生分別在了解自身水平、工作室訓練、產業園區-駐校-校外企業階段實習的基礎上,選擇發展方向,明確職業取向。雖然專業發展已頗具雛形,但還未達到預期專業建設成效,堅持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高校-地方經濟協調發展為目標的電子商務專業“職場實態”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供給側的結構改革高度耦合。
(一)民辦高校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模式
確定民辦本科高校電子商務專業人才要以“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長建電商專業加強學生實踐機會,在校期間,以熟練掌握基本技能為主,理論知識拓寬視野、增強創新能力為輔,使學生擁有既強于研究型人才的實踐能力,又優于技工型學生的創新能力,供給側思想深入民辦高校人才培養改革。因此,提出“職場實態”人才培養模式,堅持“2+1+1”菜單式人才培養路徑。“2”指兩年通識課、專業課學習,并緊跟2-4周實訓;大二重點參與大賽,加強學生的綜合能力;“1”是指一年的工作室制、專業學習,部分學生進入到工作室中,跟平臺教師從事模擬或真實項目訓練,部分學生進入到駐校合約企業,與企業合作聯合挑選實習生,進企實習(部分課程可做學分置換);“1”是指學生在大四階段參與到產業園區和校外實踐基地定崗實習,為企業快速挑選合適人才,同時,可做到專業對口,明晰專業定位,反哺教學缺口。
(二)教學理念和課程設置改革思考
1.特色課程建設
電商專業與企業共同開設課程,如網上創業課程融入真實的電子商務平臺運營,改變以往傳統授課模式。電子商務網絡營銷課程可與企業合作,將真實企業項目移步到課堂中,加強學生專業知識吸收,實現高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初步對接,實現供給側思想深化。
2.教學方法改革
(1)理論教學方法改革
翻轉課堂特色教學。將“反轉課堂”教學方法引入到教學實踐中,以“學生主講,教師評價”為主,融入到正常教學方法中,經過多年驗證體現,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水平。
工作室專題特色教學。從大三年級開始,學生開始進駐工作室。長建電商專業將其設定為四個工作室專題,有:電子商務設計專題、網站技術與應用專題、電子商務物流應用專題、電子商務網絡營銷。
引賽入課特色教學。競賽是教學成果的體現,在課程講授過程中,可通過引賽入課,將專業比賽帶入課程中。如,將大廣賽、學院獎引入品牌傳播與推廣、網絡營銷等課程;互聯網+大賽、三創賽、大創項目引入網上創業等課程中。
(2)實踐教學方法改革
實踐教學是電商專業應用型人才養成的重要模塊,形成學習共同體,可以逐步深化學生對未來工作任務的認知,也是供給側視閾下人才培養改革方式的重要體現,供給側的結構改革最為重要的理念是如何向社會輸送適用性人才。長建電商專業依據“職場實態”人才培養模式提出,遵從“2+1+1”菜單式人才培養進路,漸進式開展實踐課程教學安排。
引企入校-產業園區-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大一主要以淘寶店開設、微信公眾號、微博等網絡運營手段學習為主,大二主要以賽事參與為主,并取得眾多獎項:大廣賽國家優秀獎等。大三帶領學生走進企業,和企業合作培養學生,側重店鋪運營、跨境電商實操、網站美工設計等實踐技能培養,合作單位有:豪瑪集團等5家。大四階段學生完成畢業論文,發表論文后,到企業定崗實習,目前輸送學生數達50余人次,從事跨境電商、網店運營等工作。像電子商務類專業十分需要將理論教學與企業實踐的結合,電商已經逐漸變成一種工具,融合在各個行業和領域,無電商不商業的環境已經形成,因此,還可以和其他專業交叉實踐,凝聚各專業特色,形成多專業支撐的“實踐+”教學共同體。
工作室制教學,是指以專業平臺教師為主導,吸納興趣學生組建,從事專業項目實操等工作。為了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工作室學生承接系部公眾號建設(文管·新知季),實現“學中做,做中學”。此外,工作室作為教學改革實驗田,突破各類大賽攻堅,是電商運營平臺實戰基地。
民辦高校成立的電商專業,多數仿照公立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設置,沒有辦學特色,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為主,實踐少,一二年級學生學習興趣濃厚,三年級之后,學生反應專業課程如同虛設,這都是由于培養目標不明確導致,學生特點與人才培養水土不服。本文通過研究長建電商專業發現,應該將民辦高校本科電商專業定位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不僅是以理論學習為重點,更應該加大對實踐教學。基于此,本文以長建電商專業為案例,正值2018年學校教學評估,重新審視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問題。目前本專業學生多數能夠找到努力方向,有目的的學習,如,有學生從事網店運營實習、英語好的同學從事跨境電商實習等。專業建設選擇“2+1+1”菜單式人才培養方式,實現供給側理念下“職場實態”人才培養改革。在一、二年級應注重競賽、電商專業知識、基本技能培養,加強電子商務的基本技能(基本網絡手段,淘寶運營、微信公眾號設計、微博運作等)、創新意識、團隊協作能力等。三年級為專業基礎知識的應用階段,通過真實項目,實踐基地建設加強工作能力。四年級為專業能力加強階段,為學生選擇適合的工作打好基礎,實現“做中學,學中做”。
參考文獻:
[1]毛晨蕾,胡劍鋒.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在民辦高校中的實踐與創新研究[J].教育評論,2018,(02):32-35.
[2]孫愛東.職場實態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北華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16,(12):104-107.
(基金項目: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網絡培訓中心吉林職教基地全省教研規劃項目“分布式學習共同體指導下高校微課課程開發與應用研究”(JW201812013)。作者簡介:鄭煜,碩士研究生,長春建筑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電子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