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海濤
摘要:高職藝術教育在培養優秀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幾十年來的美術教育模式越來越滿足不了當今社會對相關人才的需求,所以必須探索社會新形勢,積極面對具有高度社會責任和開拓勇氣的目標和挑戰。在培養應用型美術人才道路的同時,轉變和創新美術教育的概念、體系和方法。本文從職業教育的特點出發,提出高校美術人才培養教育現狀和問題分析,提出有效的教育改革和人才培養策略。優化美術教育的有效性,為社會提供持續不斷的人才輸出。
關鍵詞:美術教育 ? 就業 ? 人才 ? 教育改革
高職院校是一個為國家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重要教育基地。它強調技能獲取,旨在培養學生的應用和實踐技能。這是職業教育的一個基本特征。然而中國的美術教育主要起源在20世紀50年代的政治環境,當時的教育者們基于蘇聯美術學校管理制度模型,在教學和課程的內容和培訓方面生搬硬套才在中國建立比較完善的現代美術教育體系,這套體系支持中國將近60年的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人才的培養和建設,培養了中國大量高級美術專家。但是直到今天,全國美術院校的管理機制和教學體系仍然遵循這一模式的基本框架。這樣的教育環境在當前飛速發展的社會已經顯得力不從心。
(一)人才培養模式單一。因材施教的教學意識不足,不能靈活的對學生個性化發展制定合理的教育模式,滿足不了美術人才最需要的創造力和創新力的汲取。因為傳統的教育模式仍占主導地位,側重于課堂教育的教學方法沒有根本改變,個性化教育課程沒有被廣泛使用,并且尚未建立高水平的教育質量保證和操作系統。教育課程與人才市場的貼近度不夠,課堂教育培訓內容缺乏有效性和實用性,忽視美術教育規則,實踐和應用技能得不到重點培養。美術人才培養模式的協調必須首先準確理解美術人才教育的特殊性。美術領域屬于西方的獨立規則。其學科建設,管理體制,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目標不同于其他領域。目標是培養創造性和創新技能,重點強調創造力、獨立思考和個性化教育。
(二)教育目標定位不明確。由于過去動蕩時期,社會對美術人才的需求面不寬,并且中國當時的教育資源短 缺,致使中國超過大半的美術院校均是以培養專業創作人才為目標,造成中國的高等美術教育實質上成為一種“精英型”人才培養模式。但是隨著新的教育改革工作逐步推進,高職院校美術教育現狀與人才培養已經不能真正滿足社會的需求,急需加快教育改革工作。雖然很多高職院校已經開展美術教育改革工作,但還未真正改善美術教育現狀,課堂教學與崗位實踐相脫節。不能結合職業教育特點、專業情況和社會企業相關人才需求。
(三)課程特色建設缺失。純粹的美術教育以“培養美術家或未來美術家”作為主要目的,高職美術專業的學生沒有建立自己的課程框架。大多數課程均遵循或參考本科生專業課程體系,并付出太多精力在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學術研究上,對專業技能的學習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這跟職業教育理念的專業技能培訓教育方法是相悖的。高校不專注于培養專業技能,沒有結合課程教育,從市場和社會需求中教授學生模型,無法確保學生適應市場需求。實踐教育體系的不完善性使高校學生缺乏商業社會,獨立、合作和自我發展技能的意識。
美術教育的健康發展不僅可以豐富人們的精神涵養,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對提高人民的整體文化素質,促進中華民族偉大的文藝復興都有重要的意義。隨著中國經濟體制的不斷改革和發展,人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更高層次的滿足。與此同時,人們對文化的要求越來越強,教育系統必須與經濟和社會發展相適應。高校必須加快自身的體制改革和制度創新,以適應社會發展的趨勢。
(一)對癥下藥,做好課程改革創新。為實現職業教育目標,培養以就業為目標的高水平技術性美術人才,需要進一步拓展課程內容,對美術教材根據最新的社會信息及時更新,彌補其教材過于陳舊的缺陷,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同時樹立新的教學理念和創新的教學方法。 例如,利用啟發型、研究型、合作實踐型教學方法相結合的計算機替代傳統的教學方法,提高美術教育質量和學生的專業技能知識,開發他們的創造能力的創新意識。此外,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并通過專注于與學生的各種設計教育活動來反映他們的教學立場。設計課堂課程,滿足學生的個人發展需求,例如,結合學生的個性化特征,愛好等。 通過這些教學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能力實現教學目標,培養具有個性特征的美術家,避免相同的人才模式走向社會。
(二)明確教育目標,培養就業人才。當今社會需要各方面的綜合性人才。藝術系學生不僅要具有良好的知識基礎,還需要具備更加專業工作技能和工作素質。因此首先開展基礎理論課程,培養學生的基礎文化和專業知識,并增強學生的理論知識。其次,中國每年有數千名學生畢業。為了保證畢業生在人才濟濟的社會工作中如魚得水,必須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確保學生在相關工作位置中具備所需要的專業能力。其三,工作素質的培養。工作素質是職業化教育中除了創新能力,發展能力,學習能力,溝通能力,合作能力,組織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等專業能力以外最重要的能力。這種能力雖然不是藝術學生必備的技能,但它是實際工作中的基本技能。學生進入社會以后,這些技能能夠保證自己在滿足工作技能要求的同時更好地適應工作環境。學生應通過職業培訓和案例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高職院校應根據職業教育的特點和社會人才結合美術課程設定專業的美術教育目標。將學生塑造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才類型。
(三)加強教學實踐課程,強調以課題帶動課程。 在經濟發達的社會中,高等教育機構不能一味的采取閉關鎖國政策。教育者需要將課堂與社會聯系起來,引入社會工作,促進社會建設項目和文化項目,并將課程教育納入社會實踐。將教學貼近社會,建立實驗室和實驗室基地,組織實習平臺,提高學生的實踐技能,為學生走向社會畢業奠定基礎。總的來說,在新形勢下適應美術人才的需求是所有美術學校都面臨的挑戰。協調美術人才培養模式最重要的前提是滿足社會發展人才的需求。遵守美術人才教育的基本規律,在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過程中,為中國的美術人才培養創建模型。建立實用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應用技能,意在培養學生適應他們的工作需要。為此,高校應該根據學生能力建立基礎課程,專業課程和后續課程,培養從淺到深的實踐能力。校園實驗室的講座和基礎課程通常在校內完成后,再通過各種實踐教學方法教授學生的職業技能。課后課程使學生將在相關企業單位工作一段時間并經常與實際工作地點聯系,以便能夠了解工作所需的實際工作技能和缺陷。同時建立職業咨詢課程,為正在上學的學生提供就業指導,并進行專業調整,使學生能夠參與工作后發展的更好。
綜上所述,高職院校美術專業教育面對當前的一些問題,應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課程框架及教學進程等方面開展教學創新改革工作,建立一套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模式,切實培養社會需要的實用型、技能型人才,使畢業生進入社會后更好地融入實際的工作崗位。
中國專業美術改革的道路仍然面臨許多困難。要想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必須積極發展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當今世界,文化,經濟和政治相互交織,它們在國家綜合國力全面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美術文化的力量已經深深地被印鑄在國家的活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隨著世界經濟的全球化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美術教育想要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發展中嶄露頭角,必須滿足其對人才的整體素質和就業能力培養。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教育理念、系統和模式的改革和創新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參考文獻:
[1]危才超.關于高職高專類美術教育專業中國畫教學改革的研究[J].美術教育,2018,(17):147-148.
[2]周軍平.優化數學教學方法 ?培養學生應用意識[J].甘肅教育,2018,(17):109.
[3]李文文,王之潤.試論當前高校美術教育的弊端與創新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8,(14):108.
[4]王瑋.美術教育改革背景下中學美術課堂教學策略[J].美術教育研究,2018,(13):145.
[5]王楠.高職美術教育改革與人才培養策略[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13):53-54.
[6]黃培蓉.開拓高師美術教育新視角 ?發展視覺讀寫能力[J].美術,2018,(07):22-23.
[7]胡俊.四年,你們所參與的美術教育改革[N].美術報,2018-06-16(018).
[8]王珊.關于當前高校美術教育現狀的思考[J].美術評鑒,2018,(11):123-124+143.
(作者單位:科爾沁藝術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