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以教育部現代學徒制項目為實施路徑,建立師徒工作室,體現藝術、技術和手工藝的有機結合,優化了巴渝梁平地區非遺文化內容,實現技術創新,打造人工智能應用和虛擬現實,給傳統的內容賦予了新的形式,盡可能滿足廣大群眾精神文明的需要。
關鍵詞:現代學徒制;交互媒介;非遺文化
0 前言
21世紀是一個信息化的社會,互聯網技術、交互技術和人工智能的全面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人們的學習、工作、娛樂、購物和出行方式,對人類社會環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這個情況下,交互媒體技術與文化的聯系尤為緊密。不管是教育文化還是娛樂文化方面,比如使用VR或AR技術,可以給人帶來身臨其境的感覺,觀眾或學習者可以與之互動,增強了趣味感和體驗感,極富有時代特征。在高職的職業教育中,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的開展與產業幾乎是同步進行的,如交互網頁、交互虛擬現實、VR應用設計、游戲設計等。為了促進專業發展,數字媒體專業引進了教育部現代學徒制展開試點,加強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在開辦的大師工作室里,學生一方面跟隨能工巧匠學習傳統工藝,一方面運用影像技術,拍攝并開發成虛擬展館,放在網上供游客欣賞,完成對非遺文化的品牌設計升級。
1 現代學徒制對非遺文化傳承的優勢
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廣大青年的成長提供了一個階梯式的路徑。現代學徒制是結合了傳統學徒培訓與現代學校知識教育的合作教育制度,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校、企業的深度合作與教師、師傅的聯合傳授,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真正實現校企一體化育人。本課題項目選擇了重慶市梁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梁平三絕(燈戲、竹簾、年畫)為研究對象,持續不斷跟蹤調研,分析其產業化演進路徑、品牌發展優勢及瓶頸,提出了品牌發展對策。通過實行工作室制,采取專業導師和行業專家的雙重指導,以真實的生產項目開展實踐活動,能夠切實地滿足學生對職業技能的學習需求,學生畢業后能直接上崗,基本實現畢業與就業的無縫對接,對學生、學校或企業、社會來說都是有益的。
數字媒體藝術設計專業目前正在探索建立“師徒創業微企工作室”的現代學徒“雙導師師資隊伍建設”,以入住重慶市九龍創意產業園孵化創業微企項目為紐帶,構建“校企+師徒”的建設模式和建設機制。成立大師工作室后,專業陸續聘請了重慶市梁平地區的版畫、竹簾以及燈戲的非遺傳承人作為導師,一方面指導學生的設計創作,一方面學生可以近距離地接觸傳統文化,深入地了解它們,并為它們量身打造虛擬數字產品。我們的計劃是與梁平區政府合作打造1個虛擬博物館和3個非遺文化工作坊,定期和不定期地推送大師們的新作品,目前已經將項目進展到制作階段。
這種以“師徒創業微企工作室”的現代學徒制為切入點,深入探尋構建在數字媒體環境下能夠對重慶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到有效的保護利用與創新發展的適宜性模式。本課題主要內容由以下兩部分構成:
第一,現代學徒制模式:基于現代學徒制的策略研究框架,國家大力推進互聯網與其他產業結合,為非遺文化與互聯網結合模式的發展帶來了機遇。它依托地區創意創業基地,基于“產教融合”的建設思路,充分利用高校有利條件,聯合冠名成立師徒工作室和實訓室,幫助學生完成“設計作品—知識產權—創意經濟”的轉化。
第二,三位一體創業模式:在“非遺文化師徒創業微企工作室”的組織中,通過專業教師帶領學生開展企業項目研發、技術服務,企業導師傳授工作經驗給學徒的“雙軌教學制”的“工作室雙導師”模式,通過“專業+創客+企業”的一體化創新創業模式,促進學生文化創意產業的就業孵化、成果轉換,助推教育教學成果轉化。
2 交互媒介技術對非遺文化的傳播和創新
展示設計領域特點較為鮮明,集合了從材料準備到繪制內容再到成果展示的不同層面,具有多樣性和廣泛性的特點。展示設計中的元素將時間、空間和運動有機整合在一起,以故事的形式將信息加工處理,傳遞給客戶群體,信息傳遞形式新穎獨特,提升宣傳效果。VR技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就是利用計算機模擬生成的虛擬環境,通過多種傳感設備使用戶置身虛擬環境,給用戶帶來多種感官的多重刺激和與環境的自然交互。
數字媒體專業的強項在于數字APP應用、動漫游戲開發、建筑動畫和VR交互設計等與數字文化創意有關的內容。初看,作為時代前沿的科學技術,它似乎與傳統文化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但實際上它在文化產品的設計展示及網上推廣方面有著其獨特的和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非遺文化的復雜性、脆弱性和展出場地的有限,導致相當多的文化形態沒有得到及時的保護,它們很快就會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地蛻變或者消失,最后變成教科書里寥寥無幾的幾行字和模糊不清的圖片,為我們的后代子孫留下無限的遺憾。所以利用交互媒介的技術包裝和整理非遺文化,將會為它帶來新的活力。
以VR虛擬現實技術為例,它突破了平面的局限性,使受眾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更加深入和全面地了解傳統手工藝制作流程和成品,為觀眾帶來良好的體驗,滿足預設的互動要求,同時觀眾可以從俯視和仰視的角度,整體和局部放大觀看。瀏覽者可以超越時空的局限性,不需要進入實際環境就可以在線參觀。
3 從傳播途徑對非遺文化發展的啟發
梁平手工藝制作起于宋代,堪稱歷史悠久,梁平三絕歷來被譽為是梁平地區的文化象征。梁平竹簾作為皇家貢品,享譽海內外。它采用上等的竹子為原料,運用十幾道傳統工藝制作出富有巴渝地域特色的掛簾、屏風及裝飾畫。梁平年畫,起源于明末清初,興盛于乾隆年間,采用浪漫主義的夸張手法和喜慶吉祥的圖案,造型簡練粗獷,色彩鮮艷厚重,充滿濃郁的鄉土氣息,每逢春節,家家戶戶的大門上都會貼上一對年畫。梁山燈戲起源于明代中期,到清代中期已經遍及四川城鄉,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娛樂形式。
文化需要傳承,但如果不推陳出新,就會漸漸被大眾冷落。所以在當今信息化技術下,為了把非遺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我們必須采取相應的設計展示技術來推廣它。交互技術以其直觀形象、快速便捷、體驗友好的優勢,被廣泛應用在展示設計領域中,為藝術交流和文化傳播注入了新鮮的活力,帶來了獨特的魅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的傳播和創新是一個國家民族文化血脈的重要組成部分,如同紐帶一般聯系著歷史和未來。在網絡發達的今天,非遺文化不僅僅是實體的展示,還要與時俱進,創新設計,通過交互媒體展示營造虛擬現實的效果,增加趣味性和受眾的體驗感,并提升非遺文化的品位和內涵。
4 結語
本課題旨在探索在以習近平總書記提倡的一帶一路建設為發展目標,以服務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為宗旨,并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背景下,通過合理的價值評估及保護、利用的模式,研究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營銷策略;以現代學徒制的職業教育理念,搭建“師徒創業微企工作室”的建設與管理模式,研究其產業發展、品牌培育和學徒制招生招工一體化創新人才的培養實訓途徑,探索其內在優勢與劣勢、外在機遇和挑戰;通過問卷調查,明確市民對重慶市非遺文化的認知評價及影響因素;通過案例分析,明確文化產業化演進路徑、傳統文化品牌與數字媒體交融發展的優勢及瓶頸;促進梁平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體現,推動該地區歷史文脈及特色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和延續。
參考文獻:
[1] 劉萍. VR技術在展示設計中的應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8.
[2] 薛勝男,蔣新革.基于雙師工作室的現代學徒制“雙導師”隊伍建設[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16.
[3] 袁智忠,彭浩.基于影視文化視角的梁平旅游文化傳播[J].中華文化論壇,2015.
作者簡介:王嵋,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傳媒與設計學院數字媒體應用技術專業,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