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琦 莊光賓
摘 要:著名學者龍應臺曾經說過:“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而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穿起來成為社會。而公民社會,因為不依賴皇權來堅固它的底座,文化便成為它最重要的粘合劑。”中華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的中華兒女不僅創造了偉大的物質財富,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歷史古跡與文化遺產,更是創造了寶貴的文化財富,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讓我們的中華民族生生不息,保持著自己獨有的特色與風采,贏得世界的矚目與青睞。
關鍵詞:傳統文化 文化自信 旅游與文化的關系
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散落在中華大地的大江南北。作為華夏子孫,我們應該承擔起社會實踐的任務,完成自身使命,努力發揚中華傳統文化,做好社會主義的接班人。作為當代大學生,我們更因為深入社會,了解社會,將學習與生活結合起來,為將來的生活打下基礎。因此,在接收到社會實踐的任務后,我想到了我的家鄉文化。我對我的家鄉懷有深厚的感情,這是我成長的地方。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從小到大,我深受家鄉文化的熏陶,這里的民俗風情深深感染了我,助我形成了良好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因此,作為一名剛走出家鄉的大一新生,我想來弘揚一下我的家鄉文化。
我的家鄉在山東鄆城,這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古城。鄆城是水滸故事的發祥地,素有“梁山一百單八將,七十二名在鄆城”之說。水滸文化旅游資源豐富,被評為山東省首批旅游強縣,是聞名全國的“戲曲之鄉”、“武術之鄉”、“書畫之鄉”、“古箏之鄉”。知名人物有宋江、晁蓋、彭麗媛等。 2016年12月,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
近年來,鄆城的文化產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帶來了豐富的旅游資源,旅游資源的背后,是深厚的文化底蘊。
此時,正值新春佳節,文化旅游城愈發熱鬧起來。在此期間,我也隨著新春的人流重新走進鄆城——這座古老的城市。
二月十二日上午,我和朋友一行人來到了水滸旅游城。臨近年關,相關旅游部門結合當前新媒體發展形勢以微信推送的方式,加大文化傳播力度,創新文化傳播途徑。砍價活動的不僅讓更多的市民享受到優惠廉價的門票,更是擴大了水滸文化的宣傳,我在心里不禁為我的家鄉點贊。
站在家鄉的水滸故里門口,我激動的拿著門票一邊排隊一邊看著里面莊嚴帶有年代感的古建筑,穿過護城河,在高大的城墻下面肅穆,上檐的屋頂稀疏掩藏著神秘,我的腳步有點緊湊,因為那一顆好奇的心已經恨不得一覽無遺。
往里走,穿過長長的道路,正對面的是一座高大的忠義樓,巍峨之下不失古美神韻,繞過忠義樓后面有一個博物館,正對博物館的大玻璃窗內有一塊用石頭雕刻的宋江河,下面落款為江山如此多嬌,這塊石頭直觀的描述了當時水滸宋江河的時代原貌,旁邊是一些當時使用的兵器,雖已生銹,但不乏當年的鋒利,各種長矛交相輝映。再往里走,是佛教的神靈,菩薩的下面不時有人叩地祈福,進入天王殿,一座大石鐘在亭子下安靜的待等有緣人,旁邊的焚香祈福保平安,一個小門,門下的臺階很高,木已泛舊,進去后,里面是一個小河包圍亭中央,旁邊的仁肉包招牌下稀疏坐了幾位客人,有的拍照,有的交談,而在我觀賞欣喜之余,忽見頭上方的孫二娘客棧,繞過幾片竹子之后,一家古代的‘旅社映入眼簾,亭中央少不了的長椅,左右各一把,中間是桌子,四方整齊,象征著秩序和莊嚴,上樓的樓梯一半是青磚所做,一半是樹木鋪墊,沒有任何現代磚瓦泥石墻料的熏染,打開木小窗的吱呀聲仿佛帶著我進入那個‘火爆生意的孫二娘客棧里,聆聽著酒肉朋友的豪言壯語。酒館里的熱水用的是小瓷碗,桌椅板凳的四方還有幾個喝剩下的酒壇子,賬房的柜臺上面印著‘待客如春四個大字,房間里的一副竹畫頗引眼球。
穿過孫二娘客棧,再往里面探索,一個長廊兩邊寫著偌大的‘忠和義兩個大字,再往里面的房間里像是一個‘小倉庫,酒壇子被擺放整齊的坐落在屋內一角。此時,從不遠處隱隱約約傳來人群熙攘和戲曲聲,繞過一條小街,正前方的戲臺上正吸引著一些人駐足聆聽,旁邊的酒館二樓上還有游客閑坐聽曲,而與戲臺相對的是雜耍,一口一百多斤的大刀正在雜技人員手里來回轉動,其功力堪比水滸好漢城里的一百單八將,替天行道,劫富濟貧。
說起戲曲啊,不得不說說鄆城了。山東戲曲界有句俗話“無鄆不成戲”。 涌現出了像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柳子戲的傳人黃遵憲、李艷珍,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山東梆子傳人劉桂松(出生于鄆城,后因工作到巨野),著名的山東梆子藝術表演家任心才、王愛霞。原山東省柳子劇院院長現山東省呂劇院院長段雨強, 青年山東梆子表演藝術家武蘭香、陳鳳英,豫劇十大名旦章蘭等一批當代戲曲界名人。柳子戲在鄆城又名弦子戲,是中國戲曲古老聲腔之一。我國戲曲史上曾有“東柳、西梆、南昆、北弋”之稱的“東柳”就是山東柳子戲。鄆城縣是當今柳子戲的發祥地。山東梆子在鄆城又稱“梆子戲”“舍命梆子”“大戲”具有很強山東的地域特征,唱腔優美,激昂高亢。
向右走,一棟三層五個展區的藏品正引得不少游客參觀,一展區‘母親的雕刻可謂是栩栩如生,二展區的‘天下武術第一村更是讓我贊嘆不已,四展區的獎牌和獎杯象征著好漢鄆城人的武術功底和傳承。
緊挨著展覽區的是鄆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剪紙。一副長達五米的英雄好漢用惟妙惟肖的剪紙生動的再現了當時的舍身取義,劫富濟貧的形象。
往回走,一家客棧吸引了我的眼球,客棧有兩層,一樓有兩個大廳,其中一個叫‘格物致知這不僅讓我想起了宋明理學的緣故。
出了客棧,是一個高大的建筑,上面寫著誠信天下。而縣衙就你這不遠,縣衙正堂牌匾上面寫著親民堂,兩邊則是‘明察秋毫,大公無私的字樣,縣令座椅的周邊是一排排威武的木棍,‘回避等字樣給人一種莊嚴,神圣感。
進了縣衙,肯定少不了牢房,牢房在縣衙的右面,剛剛穿過一個小門之后,一股陰森,毛骨悚然的感覺油然而生,男女牢房的簡陋和審訊室的酷刑雖然讓我倍生同情之情,但同時又有后怕之期。腦子里忽現‘喊冤一詞。
牢房的前面是一個裝有各種服裝的房間,例如:八品服,壯士服等等,文官長長薄薄的衣袖和將士簡單厚厚的戰服,莊重不失威望。
夕陽西下,天已漸黑,晚霞映照著城墻上的城樓,斜著劃過水滸好漢城內,余暉相映之際,我回過頭再看向剛進來時的忠義樓,仿佛這了了幾個小時的參觀能夠一下子拉進我與歷史的距離一樣,刻骨銘心又深感凌然。
二月十二日下午,我們來到了鄆城唐塔。鄆城唐塔又名荒塔、觀音寺塔或幞頭塔,位于黃河下游的鄆城縣城內。其始建于五代后唐,占地面積80平方米,磚砌,塔身為八棱四門樓閣式,下層周圍42米,上層40米,共7級,地表現存4級,塔高32米。塔上自古以來居有數千只獨特的燕子,冬夏季蟄眠,春秋季繞塔飛鳴,翅膀似燕,頭及腳腿似蝙蝠,靠滑翔起飛。五代唐塔為鄆城十大古景之一,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臨近傍晚,夕陽西下,看著唐塔的燕子,圍著塔打著旋,三五成群,低低的飛著。廣場上,時時出現一群群散步的人,還有一群熱心打太極拳的老人們,每日都在這里鉆研著太極文化。
此時此刻,我不禁想起來一句詩:“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時代的變更是歷史的故事,而發揚好我們的文化則是我們應該抒寫的故事。
寫到這里,突然發現我那平平凡凡的家鄉似乎也有了一些文明遺址的味道。然而,文明就是從我們這片華夏大地上的每一寸土地中誕生的。每一寸土地,都有屬于它的歷史,每一座城市,都有屬于它的故事。
傳承中華文明,發揚家鄉文化。這次寒假實踐活動,讓我對家鄉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增強了文化自信,對當今的文化形式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還增強了自身傳播文化的責任感。另一方面,通過親身實踐與體驗,讓我去逐漸學會關注社會,接近社會,將實踐與經歷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