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廣西高職院校為例論述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的傳承教育,針對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的矛盾,提出要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寫入民族地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作為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重點,把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
【關鍵詞】民族地區 ?高職院校 ?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教育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9)04C-0038-03
在當今激烈的商業競爭下,如何充分挖掘民族地區的特色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打造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品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是當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新方向。本文以廣西高職院校為例探索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傳承教育的路徑。
一、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的矛盾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或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和技能及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中國是世界上入選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最多的國家,廣西作為少數民族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也非常豐富。2016年11月廣西壯族霜降節作為“中國二十四節氣”擴展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截至2018年10月,廣西有50個項目入選國家項目名冊,618個項目入選自治區級項目名冊。自治區代表性傳承人由2011年的119人增加至555人。自治區人民政府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上的經費投入以10%的速度遞增,從2003年到2018年10月累計投入8000多萬元。
一邊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快速增長,另一邊則是尚未形成明顯經濟效益,傳承人才斷層非常突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面臨斷裂的局面。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中主要存在以下矛盾:一是古老師徒傳承與職業教育體系一對多之間的矛盾;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觀念提高與質量發展乏力的矛盾;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地方經濟發展脫節的矛盾。廣西高職院校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不能只批判不繼承的全盤否定,也不能只繼承不批判的全盤肯定,要批判地繼承非物質文化,也要批判地借鑒國內外文化成分,還要勇于創新,充分利用高職院校在技能型人才培養上時間短、見效快的特點在競爭中取得優勢。
二、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的路徑
非物質文化遺產涉及民俗學、藝術、醫學、文學、建筑學等多個領域,如何多角度、全方位推動廣西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一個全新課題。在廣西高職院校中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活動,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寫入民族地區高職院校人才培養方案
1.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寫入人才培養方案。《廣西職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實施方案》為廣西高職院校大力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要把這些政策落實到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的普及推廣。近年來廣西動漫產業快速發展,中央電視臺少兒頻道先后播出了廣西原創動畫連續劇《銅鼓傳奇》《漂移島天空之城(精華版)》《漂移島之天空歷險記》《海上絲路之南珠寶寶》。目前廣西藝術學院、桂林理工大學、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等十幾所本科院校開設了動漫游戲專業,但是高職院校開設的僅有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相對較少,應予以加強。廣西職業技術學院是廣西唯一一所開設涉茶專業的高職院校,其他高職院校沒有開設,不能不說是一種遺憾。
2.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設計豐富化。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設計應該兼顧專業課程、通識課程、實踐課程,盡量多樣化、豐富化。比如專業課程中,南寧職業技術學院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設置了“民族建筑裝飾設計與應用”“民族景觀建筑設計”等特色課程。在通識課程中,在高職院校語文課程目標、課程環節中增設了《布洛陀》《百鳥衣》的故事,增強了課堂的趣味性。在音樂教育中加入了廣西壯族山歌知識,講述馬山壯族山歌三聲部創發,在體育課程中增設民族體育,學習拋繡球、舞草龍等,學生得以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時代背景、地方特色、文化特征。
3.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課外活動靈活化。利用第二課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可以實地走訪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基地,可以利用黨日活動、大學生暑期“三下鄉”活動、校園晚會等推廣普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可以結合學生社團、各類比賽,實地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實地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能,促進學生德育、體育、美育的發展,激發學生對家鄉、對民族的熱愛和自豪感,以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自覺性。
4.非物質文化遺產課堂數據化,搭建在線學習平臺。智慧圖書館是未來圖書館發展的大趨勢,廣西農業職業技術學院于2018年11月把網絡中心和圖書館合并為圖書與信息中心,正式邁入了智慧圖書館階段。基于“圖書館+物聯網+云計算+智慧化”設備的智慧圖書館既有利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知識的共享,又有利于提高服務的時效性,大大增強使用的便利性。在線開發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建設一批可以隨時隨地開展自主學習的在線課程指日可待。
(二)把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作為民族地區高職院校校企合作重點
1.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進校園,高職學生拜師學藝。以往各地習慣于邀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進校園傳授技藝,自2015年我國提出“傳承人群”概念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步入了“鞏固搶救保護成果、提高保護傳承水平”的發展階段。文化部、教育部2016年授權廣西民族大學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截至2017年1月已經培養出織錦技藝、制陶技藝、編織技藝、刺繡與染織技藝、木構建筑營造技藝等5期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群培訓班,約150余人次,部分解決了傳統習慣上師徒一對一傳承、人員少、受眾窄的局面,做到利用現代教育體系加快非物質文化遺產人才的培養。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的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向縱深發展,下一步廣西高職院校應邀請更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到校開展講座、開設課程,加強學生技能培養和提高學生經濟轉化能力。
2.行業專家進校園,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品牌設計。2017年6月廣西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了“中國茶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職業教育專業教學國家資源庫。行業專家走進校園成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室,指導學生設計研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通過教學、實訓課程,提取廣西非物質文化中的美學成分,轉化成觸手可及的文化商品,吸引高職學生投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開發利用。
3.高職學生出校園,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新創業。廣西職業教育學校中有42所學校成立了廣西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其中只有11所高職院校,占全部基地成立學校的26%。高職學生在高職院校專業課、實訓課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后,技藝較高,有志于以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為職業的,可以在創新創業政策支持下開辦自己的企業,把自己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感悟商品化。部分學生運用現代管理理念,把傳統工藝中難以制作生產的土布、繡針、繡線等工業化、流程化,運用現代工業手段精簡工藝環節,加強保護與開發。南寧職業技術學院舉辦的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集藏、展、教、研、訓五位一體,充分發揮原有民族技藝大師工作室的輻射作用,與產教融合示范基地融通共建,深耕西南地區與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項目開發與設計、家具研究產業、數碼影像制作。
(三)把民族地區高職院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與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緊密結合
1.服務大中小學、社區、旅游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宣傳工作。這兩年廣西高職院校到中小學、社區、旅游地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活動尚未見新聞報道。只有南寧職業技術學院2018年6月承辦了“文化與自然遺產日”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展示活動啟動儀式。啟動儀式上表演了《龍獅獻瑞》《天琴傳音》《壯族生活紅似火》《繡緣》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觀眾現場體驗陶藝、木藝、剪紙、刺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宣傳經費保障增長很快,但目前廣西高職院校開展貼近民生、服務民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不多,考慮到各校的廣西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職業教育基地剛建立,未來一段時間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傳承項目精耕細作的局面應會加強。
2.服務精準扶貧,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的對口幫扶。2016年第一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開班時,參訓的33名廣西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中有20名學員來自國家級貧困縣。國家撥付給參訓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經費從2015年的3000元/人增長到4500元/人。廣西高職院校每個學校都派人投入精準扶貧工作,應重點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戶,協助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開辦個人工作室,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協助當地政府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開發工作,切實提高貧困地區人民的生活水平。另外,各高職院校還可以結合實際,為擴大貧困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服務,比如法學類高職院校可以派出教師參與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的制定與執行,派出師生結合案例對《世界遺產公約》《非物質文化遺產法》《文物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博物館條例》等法律法規進行宣傳解釋。
3.服務中國—東盟博覽會、北部灣經濟發展。廣西于2018年6月第一次以市縣兩級為重點開展“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南寧職業技術學院承辦了南寧市非物質文化宣傳展示活動啟動儀式,其他廣西高職院校參與率不高。廣西高職院校要充分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永久落戶南寧的優勢,利用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商務與投資峰會、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等大型展會與活動,堅持運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打造區域特色,整合廣西優質職業教育資源,與東盟國家開展互利互惠的合作。
廣西少數民族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豐富,極具保護價值。廣西印發了《廣西職業教育民族文化傳承創新工程實施方案》以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教育部深化共建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綜合改革試驗區協議》精神,充分發揮職業教育在民族文化傳承創新中的基礎作用,形成職業教育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才培養、優秀民族文化教育保護的有效機制。目前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觀念已經深入人心,未來(下轉第83頁)(上接第39頁)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應走創新發展之路,更好地服務于地方經濟的發展,走惠民、富民之路。
【參考文獻】
[1]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壯族霜降節[EB/OL].(2018-06-07)[2019-01-25].http://gx.people.com.cn/GB/n2/2018/0607/c386620-31678889.html
[2]傳承壯鄉文脈,廣西非遺保護工作碩果累累[EB/OL](2018-11-27)[2019-01-25].http://www.sohu.com/a/278089786_114731
[3]陸小榮,陸旻瑤.職業院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實踐探索[J].江蘇陶瓷,2017(12)
[4]倪漫.地方高職院校與本土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J].藝術科技,2016(4)
[5]王春紅.傳統手工技能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職院校深入傳承研究[J].科技視界,2016(4)
[6]王莉,賀能坤.近十年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研究進展[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2016(5)
[7]楊丹妮.從能力建設到文化賦權:以2016年度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群研修研習培訓計劃為個案的研究[J].河南教育學學報,2018(9)
【作者簡介】韋紅妮(1982— ),女,壯族,廣西南寧人,文學碩士,廣西政法管理干部學院講師,研究方向:中國現當代文學。
(責編 黎 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