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威
摘 要:文章所探討的重點在于建立新時期高校美育發展的新模式,解決高校美育教育定位偏離、美育與德育、智育、體育融合不充分等問題,建立適合高校青年學子群體共性與個體特性,滿足中國特色現代高校素質教育發展的需求。以“大美育”理念為引領,以中華美學精神為主線,通過整合多方美育資源、搭建多層次的美育平臺,完善美育課程建設,打造高校美育體系,為完成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建設高水平大學做出應有的貢獻。
關鍵詞:新時期;高校美育;發展模式
2018年9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要在堅定理想信念、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加強品德修養、增長知識見識、培養奮斗精神、增強綜合素質上下功夫,要樹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要全面加強改進學校美育,要在學生中弘揚勞動精神。”高校美育工作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載體。高校美育工作作為人文教化力量,直接指向高校青年學子的精神塑造與人格培養,通過培養青年學子的審美情趣和創造能力,使富有個性的精神活動上升為實踐自由,其宗旨是要培育青年學子樹立符合時代精神的價值觀。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要求高校美育工作有效解決目前存在的美育教育定位偏離以及美育教育與德育、智育、體育等融合不充分的關鍵問題。
一、端正高校美育教育的定位
高校美育是德育、智育、體育綜合媒介。美育是孕育高尚道德情操的基礎,德育借助美育往往會達到“潤物無聲”的良好效果。美育是孕育想像力和創造力的源泉,智育借助美育往往會造就難得的創新型人才。美育和體育是親密伙伴,是青年學子身心健康的兩翼。高校美育的綜合媒介性使他成為溝通科學與人文、理性與感性、知與意的橋梁,在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過程中起到了至為關鍵的作用。高校美育還是傳承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傳承與創新是高校六大職能之一,高校美育肩負著重要的歷史使命。因此,科學認識美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綜合媒介作用和肩負的歷史使命,端正高校美育的定位,是改進高校美育工作,建立高校美育發展新模式的前提。
二、建立高校美育發展新模式的有效路徑
(一)注重高校美育的頂層設計工作
高校美育要樹立“大美育”的理念,即美育的社會化和社會的美育化相結合。美存在于高校青年生活的各個領域,滲透在學習生活的全過程。因此高校在進行美育工作頂層設計時,就不應該僅僅局限于具體的美育課程,局限于校內環境,而應該將美育與各學科、各課程相融合,將美育與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育人相融合,只有這樣高校美育工作才可以站得高望得遠,才可以真正發揮綜合媒介的作用。具體工作中,高校應將美育工作納入到學校整體事業發展規劃,應作為學生素質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進行系統謀劃、整體設計。
從“大美育”的教育理念入手,學校校園的自然景觀設計和城市自然景觀設計都可以成為青年學子認識“自然美”,理解和感受“自然美”的生動案例和教材。學校校園房舍的整體規劃與設計中所體現的“人文關懷”、城市建筑的規劃與設計中所體現的“和諧內涵”都是青年學子接受和感受“社會美”的有效途徑。校園中的各類文化社團、實驗劇場和城市博物館、美術館都是學生學習和領會“藝術美”的有效途徑。有效整合校內美育資源,巧妙融入帶有地方特色的美育資源,將有效豐富高校美育資源,為美育平臺搭建和美育課程建設提供新思路。
(二)注重高校美育的平臺搭建工作
高校美育平臺搭建可以分為不同層面,在“大美育”視角下,高校美育平臺可以分為校內美育平臺和校外美育平臺。校內美育平臺包括課程平臺、實踐平臺等內部美育資源平臺。校外美育平臺包括家庭平臺、職場平臺、城市文化平臺等社會資源平臺。打開高校美育的全視野,就可以更好地運用多方資源做好高校美育平臺的設計和搭建工作,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
校外美育平臺的構建是高校美育平臺建設的有機組成部分。高校學子來自五湖四海,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家庭,貧寒勵志的家風、開拓進取的家風、互敬互愛的家風都是家庭美育案例的生動寫照,這些鮮活的案例可以自然地融入到學校美育素材中去。職場平臺是高校學子實習實踐中的美育新環境,創新進取的企業文化、團結協作的企業精神對即將步入社會的高校學子來說也是有效的美育資源。城市的文化博覽會、市民文化藝術節更為高校學子提供了開展各類美育實踐的平臺,學生的藝術作品、畢業設計正悄悄地融入到文博會、藝術屆中。這種校內美育與校外美育資源的互動,不僅拉升了高校美育工作的整體效果,也為城市文化建設增添了新鮮活力。
(三)注重高校美育的課程創新工作
美育課程的改革創新是高校美育工作的基礎性工作。從美育課程體系的設計、教學計劃的安排、基礎理論課程與文化藝術課程的有效配比著手,進行啟發式、引導式、實踐式等不同教學方式的嘗試,整體提升高校美育水平和效果。
一是開展美育課程資源的重構。根據課程內容的需要,在保留一定比例的傳統授課形式外,增加網絡課程占比。利用網絡這一便捷載體,通過購買使用權的形式在較短的時間為學校美育課程提供高層次、高水平資源。例如:雅昌美術研究開發的“行走的美術館”“走進故宮”等數字博物館資源,有效解決了跨地域文化資源共享問題。網絡藝術課程的開發、置換與共享,將成為今后高校美育教育資源重構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學子根據自身個性特點選擇自己喜愛的美育課程,完成美育理論與藝術修養的整體提升。
二是開展理論教學與實踐體驗的同構。高校美育除了保留原有的理論教學外,還應多途徑引導學生關注和體驗審美實踐活動,如建立特色藝術論壇APP。在APP上整合傳統藝術、時尚藝術、非遺文化、地域文化、行業文化等眾多文化和藝術門類,適時為學生推送中外藝術熱點話題,讓學生在領略傳統文化和時尚文化魅力的同時,進行思辨性的創新與繼承。學生還可以將自己的藝術理論研究成果、藝術實踐影像資料、藝術設計作品等發送到平臺進行展示和評比。學校根據學生參與熱度,按規定給予學分獎勵,從而達到鼓勵學生參與的目的。也可舉辦區域性的高校聯動活動。每所高校都具有不同范疇、不同層次的美育資源,通過區域內高校間的互動互通,形成藝術和創意資訊的互動與共享,也是在新時期高校美育發展的新模式。理工院校的工業設計與藝術類院校的外觀設計碰撞后,才能形成外觀和諧、功能強大的新產品。藝術類院校舉辦的藝術展覽、藝術講座、藝術大賽經常會吸引理工類學校學生的眼球。形成高校資源的集聚與共享,也是各地建立高等教育園區的出發點之一。推倒學校間的“圍墻”,開展校際間美育課程和素質學分的互任,未來也將成為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