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學生學習成績要提升,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必要的。重視養成教育可以使學生的生活、學習的行為習慣對提高學習成績具有很好的現實意義。能夠使得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良好的行為習慣會使學生產生自律,這也是農村中學教育管理工作中重要內容。
關鍵詞:農村中學 良好習慣 養成教育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的加快,農村打工人數不斷涌入城市中,他們父母因為常年在外打工,所以留守兒童的教育以及管理就成為比較大的問題。一些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著學習上厭學、逃學,缺乏學習興趣,進而缺乏學習主動性的問題,有效的班級管理對于其良好習慣的養成具有很好的幫助作用。本文主要從農村中學管理制度出發,對良好行為習慣的教育養成等進行探索。
一.以制度規范行為,以制度引領行為
在農村的中學管理當中,學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惰性再加上學生年齡都比較小,所以總體而言自律性是比較差。要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需要強制性的制度進行有效的引導。首先最常見的就是要準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從最基本的學生形象標準、行為要求以及課堂紀律等幾個方向進行約束。只有這樣才能對學生的良好習慣的養成打下良好基礎。其次就是對于制度的有效執行需要有一定獎懲機制,對于遵守制度的學生,需要老師的鼓勵以外,一些物質的獎勵也是有必要的,同時對表現比較差的學生,需要制定相對應的懲罰措施,進而使學生對于制度的權威性有正確的認識,才能從心里層面上形成一定的威懾力,最后就是對于現有制度的持之以恒的踐行。
二.養成教育需要分階段進行實施
在中學班級管理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并非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進行分階段以及分步驟的實施。養成教育需要根據不同年級、不同年齡進行分階段制定習慣養成目標,其中在這里面包含規則內容以及實際的方法,具體來說需要分三部走。
首先在進行班級的管理中,需要營造一種積極氛圍,具體的做法在于教室內部或者過道進行設置標語,其中的標語內容包含“文明用語”“禮貌待人”等一些比較積極以及符合現代社會觀念的標語。同時還可以在教室的內外進行張貼著名的科學家、偉人的畫像,同時也可以學校的校風以及辦學的宗旨作為實際的標語進行張貼。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學生可以每天進行耳聞目染,進而慢慢的形成自身的道德標準和榜樣。
其次需要進行實際的強化訓練以及自我修養的行為養成,在這過程中,老師在于不在一個樣子,同時校內和校外是一個樣子,再有就是老師對于學生平時的要求,需要禮貌以及文明用語,進而養成“講衛生、丟陋習”的文明習慣,這對于塑造學生文明健康的良好形象,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最后就是中學老師對于學生需要進行實時監督,通過平時的檢查以及考核學生,才能到達當初所要求的目標,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起到實際的規范作用。每周需要老師評選出比較優秀的學生進行鼓勵和獎勵,同時是對于的學生的錯誤行為,老師要進行實時的矯正,才能達到激發學生的自我約束的積極和熱情,進而慢慢的提高自身的自律能力。
三.養成教育需要因材施教
對于農村學生的教育,老師不能采用“一刀切”的方法進行教育,這時候需要進行分層次性的教育,這樣做的好處在于對不同的學生情況老師采用不同的方式以及方法進行教育,可以說是一種因材施教。在此過程中需要注重孩子在養成教育中發揮自身的積極性。具體方法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其一對于行為習慣比較差的學生,首先要明白學生真正落后的原因,然后要對這些原因進行理性的分析。最后就是老師對于孩子的行為矯正以及實際行動改正需要同步的進行。這也是中學生日常教育中順其自然的教育方法。
其二對于當前中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以及具體年齡需要進行劃分,教學以及管理中需要進行思想意識糾正和行為約束才能使得學生對于自身不文明的行為有所認識,進而在日后的行為中需要盡量的減少。
其三對于老師而言,班級排名中等的學生需要進行積極的鼓勵上進,發揚其自身的優點,通過《中學生日常規范》進行嚴格的行為要求,對于班級中上游的學生,老師需要進行正確的引導,不能使這些學生過于松懈而喪失學習的動力。需要這類型的學生在原有的基礎上,更加的進一步成長。這時候良好習慣的堅持以及改進就變得非常的重要。
其四老師在進行班級的管理中需要對于班級上學習比較好的學生,除了進行口頭表揚以外,行動上更加的不能懈怠和放松,需要采用更加比較嚴格的目標進行約束。這樣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啟迪更多的學生,同時需要磨練學生的意志以及引導學生高尚情操的落實。
四.引導實踐,養成習慣
構建學生良好行為習慣,其一就是最大限度發揮教師的為人師表作用以及在現實的生活中需要進行強化學生家長的示范作用。進而慢慢的形成家庭、教育的合力,進而進行實際的協調統一,互相配合,再有就是互相的支持。其二就是需要加強學生在實踐生活中的引導,這時候的學生需要先從平時生活中的日常小事做起,老師需要注重學生的實踐,從最基本的學做事開始,可以說道德就是在我們平時的日常小事當中形成。總的來說對于學生的良好習慣的養成主要是老師對學生的耐心的教導以及進行實際的強化訓練結果,進而持之以恒的堅持,然后在進行實際的反復訓練,我們可以見到實際的養成教育效果對于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是非常重要的。
五.結語
學生良好教育習慣的養成并非是一蹴而就,需要多方面協助,需要老師和家長密切配合。“行為成為習慣,習慣生成性格,性格進而決定實際的命運。”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是內在品質和實際情操互相結合的一個過程,影響學生一生的發展,良好的行為習慣能讓學生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 周朝陽.初中班級管理中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研究[J].語文學刊, 2012(15):173-174.
[2] 孫玉,劉乃剛.試論班級管理中學生習慣養成教育[J].法制與社會, 2010(8).
[3] 孫春香.班級管理中開展養成教育的主要方法[J].職教通訊, 2005(1):57-58.
[4] 陳萬紅.淺議初中班級管理中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教育[J].新課程學習(下), 2011(4):174-175.
作者簡介:潘蘭祥(1976.10-),男,苗族,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人,本科學歷,貴州省黔東南州凱里市大風洞正鈺中學一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班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