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群文閱讀教學是最近幾年在我國新興起的一種具有針對性的閱讀教學實踐,它是將相似的文章和片段整合,進行比較性學習。它不僅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還有助于學生深化閱讀印象,提高學習效率,擴大閱讀范圍,擴大閱讀視野,豐富閱讀理解,提高學生信息概括能力。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應在分析群文閱讀意義的基礎上,結合初中生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研究初中閱讀教學中群文閱讀的實踐運用。
【關鍵詞】群文閱讀 ; 初中語文 ;運用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閱讀是學生獲得知識和拓展知識面的重要途徑,是了解文章的必經之路。群文閱讀是在一定的范圍內,根據特定“關聯點”將多篇文章整合,組織學生同時閱讀。與單篇閱讀不同的是,群文閱讀更加強調閱讀質量、數量。將多篇文章進行比較性學習,有助于學生加深閱讀印象,提升學習效率,擴大學生閱讀面,開闊文化視野,豐富學生的閱讀認知,提高概括信息能力和提升思維品質。群文閱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在明確初中語文教學現狀的基礎上,轉變“單篇”閱讀的傳統教學觀念,引導學生在課內外主動閱讀自主實踐,強調把自主探究性群文閱讀成為閱讀常態。
一、改變現狀,強調群文閱讀重要性
單篇閱讀教學是初中語文一線教師的基本功,傳統語文教學方式也是由單篇閱讀教學為主。在實際教學中,雖然存在一組文章因同一教學目標而放在同一單元的情況,但教師很少把幾篇課文放在一起統籌學習。傳統的閱讀教學模式并沒有改變,教師依舊主導課堂,群文閱讀的實踐運用不廣泛。群文閱讀教學模式不成熟,沒有豐富的閱讀資源,有意識進行群文閱讀的教師也可能會因為對文本的把握及選擇不夠準確,達不到群文閱讀的教學效果。
群文閱讀是閱讀多篇以同一切入點為主題的文章,并對其進行整合分析,進行多角度的情感體驗、感悟表達。群文閱讀強調對學生整體閱讀能力的培養。在群文閱讀中,結合學生的個體情況和學習情況將多篇文章放在相同的主題下,那么這多篇文章已經成為一個閱讀整體。在教學過程中應該注意多方面多角度地去設計問題,在尋求問題答案的過程中提高學生的多層次閱讀技能。群文閱讀模式的有效實施,有助于拓展學生知識,開發學生智力,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高教學效率。
二、明確主體,引導學生閱讀主動性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是教會學生面對不同作品時要選擇合適的閱讀方法和思維方式,掌握面對同一類文章時的閱讀手段。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在設定群文閱讀的教學目標應當滿足學生的需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認知來確定。
(一)根據學生的差異確定不同的教學要求
由于學生存在個體差異,所以有存在閱讀的需求差異。教師應根據不同的學生設定不同的閱讀教學要求。在閱讀引導過程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根據不同的性格差異來引導學生學習。性格開朗的學生可推薦故事情節豐富的書籍,性格內向的學生推薦想象瑰麗的文學作品。
不同年齡層次的學生對閱讀的理解能力也存在差異性。因此在組織教學時,對低年級的教學要求要低于高年級的。
(二)根據教學模式改變教學方式
1.改變教學方式。群文閱讀教學要改變傳統單篇閱讀時所用的教學方式,學生在進行大量閱讀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在文章中提取有用信息,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去討論和思考,讓他們從多篇文章去比較并且用精準的語言去概括歸納,學會綜合思考,梳理不同文章的對比之處。當今社會,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是多樣的,他們更能夠從不被人注意的角度去思考問題。教師應鼓勵學生獨立思考,敢于質疑書本中的內容,并且要有意識引導學生質疑,且從不同角度對閱讀材料中的內容質疑。
2.設置問題導向。群文閱讀的教學引導問題特點在于貫穿多個文本。群文閱讀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在設置引導性問題時,首先,應該考慮學生是否能夠正確理解提出的問題;其次,設置問題應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主次 分明;最后,問題適量且要有針對性,不可太過發散,問題維度太廣易使學生迷茫。
教師設置的問題貫穿一組課文的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自主探究,主動學習,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逐漸提高。
三、教學整合,增加課外語篇對比教學
(一)整合教材,制定正確的教學提綱
初中群文閱讀教學模式正在探索階段,要求教師透徹了解群文閱讀的概念,在整合教材、制定教學文本時要兼顧考慮學生思維能力,更要注重文本間的內在聯系。群文閱讀的出現要求教師擁有更多的閱讀量,能夠對群文閱讀的文本進行更好整合,這是對教師專業素養的考驗。例如在群文閱讀五柳先生陶淵明的作品時,比較《五柳先生傳》《桃花源記》《飲酒》等作品,設計相關問題讓學生進行對比學習,按照文章的思想表達和寫作手法等方面有計劃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課內外閱讀有效結合
群文閱讀是順應新時代要求適合初中教學標準的產物,是一種新興的教學模式,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升。群文閱讀教學以課內教材為主,可增加課外閱讀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不僅可以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還可以訓練學生的思維。教師在選擇文本進行教材整合的時候,可以選擇教材外的內容,對相同主題、相同作家、相同題材的作品進行多方位比較學習。例如在教學魯迅的《雪》時,可以引導學生讀魯迅散文集《野草》中的相關文章,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教師在進行引導性學習時,要注意調動學生的主動性,鼓勵他們自主預習、自主學習,自覺分析群文閱讀的整體結構,形成文本之間的系統聯系,建立適合個人的知識體系,以實現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使課堂效率更高。課內外群文閱讀的結合教學,有利于學生閱讀量、語言表達水平的提高,可以真正發揮學生的閱讀能力,使群文閱讀教學有效開展,實現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常態化教學。
四、結語
群文閱讀具有綜合性、計劃性的特征,是一種全新的閱讀教學模式。將此種模式引入中學語文教育中,能夠在幫助學生高效閱讀的同時,掌握相應的閱讀方法與技巧,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群文閱讀新概念的提出,讓初中語文教學開了新的一扇窗,需要通過不斷探索實踐才能夠找到適合不同類型學生的教學方式。群文閱讀是多種閱讀方法的整合,打造科學合理的群文閱讀教學模式,對學生信息概括能力的提高和綜合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伏洪秀.初中群文閱讀教學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8.
[3]翟中偉.群文閱讀中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的結合策略[J].考試周刊,2018(11).
[4]董曉西.初中語文群文閱讀的課堂教學意義分析[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7(11).
[5]蒲峻.讓群文閱讀伴著課文教學起飛——初中語文教學中的群文閱讀實施策略例談[J].語文教學通訊,2016(32).
作者簡介:袁鴻,女,1986年生,四川南充人,中學語文二級教師,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