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巧岸
【摘要】閱讀經典文學作品,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堅毅的人格與誠善的品質。從高一新生入學開始引導學生品讀經典文學作品,可以從直觀的聲、形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在作品內容方面幫助學生讀懂作品,領悟經典文學作品思想的精髓,從而達到學有所知、學有所悟、學有所用的閱讀目的。
【關鍵詞】高一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中國經典文學,博大精深,閱讀經典,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堅毅的人格與誠善的品質。然而,現在的中學生,由于社會環境、教學環境等因素的影響,知識相對淺薄,視野比較狹隘,對于中國經典文學作品的了解甚少,更難談得上有深刻的領悟。如何從高一新生入學開始引導學生閱讀經典,品味經典,從經典文學作品中了解他人,完善自己,從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社會價值觀,這是我們中學語文教師迫切需要解決的一個難題。
如何引導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我認為首先可以從直觀的聲、形等方面入手,培養學生熱愛閱讀的興趣;其次,從更深層次對作品內容了解方面幫助學生讀懂作品,領悟經典文學作品思想精髓,從而達到學有所知、學有所悟、學有所用的閱讀目的。
一、觀經典鏡頭,聽經典樂曲
觀經典鏡頭,聽經典樂曲,直觀展現經典文學作品之美,培養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青少年對事物的了解往往是從外在的形式開始的,因此我們也可以用這樣的形式去培養學生對經典作品閱讀的興趣,從學生輕而易舉地獲得的形式美再慢慢滲透到對內容把握的美的熏陶。從直觀的了解到深層的閱讀,這事實上也是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由初級感知到深入感悟的一個階段。
七年級語文上冊中的《美猴王》,是引導中學生對中國四大名著閱讀的開始,而電視版的《西游記》卻早已伴隨著孩子們的成長而深入人心。因此,教師可以借助影視作品,從直觀的視覺方面引導學生去領略文本中如何從行為美、語言美方面塑造了美猴王的藝術形象。這是借助簡單直觀的“看”來引導學生品讀經典,拉近學生與經典文學作品的距離,提高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如《水滸傳》《紅樓夢》《聊齋志異》等亦可以借助視覺感官來引導學生走進文本,了解經典作品內容。
鑒賞文學作品,需要培養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但影視作品有其不足之處,局限學生的想象力,也局限學生對作品的鑒賞與領悟。對于每一部作品、每一首詩詞,每一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獨到的理解與感悟。當然,從感官的認知到深入的領悟,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在引導學生鑒賞詩詞方面,我嘗試從學生感興趣的繪畫入手,讓學生通過手中的筆,把自己所理解的詩歌畫面描繪出來。例如,我讓學生依據自己的想象,把“野渡無人舟自橫”“獨釣寒江雪”等詩句所描寫的場景,以圖畫的形式把詩歌的意境表現出來。剛開始,由于學生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只能停留在感知的層面,因此畫出來的也只能是相當表面的東西,沒能夠很好地把詩句中特有的意境表現出來,當然,這實際上也是由于學生的鑒賞能力的限制決定的。但是,學生可以通過這樣的活動,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努力走進文本,了解詩詞豐富多彩的內容,領略作者借意境表現心境的創作藝術手法,增強對中國古代詩歌的閱讀興趣。
培養學生閱讀經典的興趣還可以結合學生的喜好,從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入手去培養他們對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習慣與興趣。現在的青少年喜歡歌唱,詩詞鑒賞也可從“聽”與“唱”入手。在《高山流水》典雅雋永的琴韻中感受遇知己得知己的深情,從《十面埋伏》忽快忽強的琵琶聲中感受四面楚歌英雄氣短之悲痛。古典音樂優美的旋律、豐富的情感不僅能夠讓學生得到美的享受,也能激發他們對經典作品閱讀的興趣。此外,許多的古詩詞被譜曲改編成了好聽的流行音樂,學生喜歡吟唱,這也符合他們的審美心理。閱讀陶淵明的《歸園田居》之前,學生早已熟唱了羽泉的《歸園田居》,我就讓學生伴隨著他們感興趣的這首歌曲去領略陶淵明“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 的田園風光美。此外,播放名家誦讀經典詩文錄音,觀看經典朗讀節目視頻等,讓學生在抑揚頓挫的韻律中,在精致唯美的畫面中,感受濃郁的古典之美,從聽覺、視覺上得到美的享受,也能激發學生對經典作品的了解與熱愛。
二、誦經典名篇,讀經典詩句
誦經典名篇,讀經典詩句,通過誦讀感受經典魅力,深入了解經典文學作品豐富而深刻的思想。
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可見,誦讀經典文學作品,不僅可以感受文句之美,更有助于學生對作品內容的理解。誦讀經典文學作品可以從我們的語文教材中所收錄的精品入手,可以通過范讀、個別誦讀、 小組誦讀等不同形式來把握節奏,感悟作者的情感。特別是古詩詞,我要求學生反復誦讀,直至能夠背誦,只有不斷去感受字里行間的意境,才能體會到詩句的妙處,也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例如舉辦的“經典詩文朗誦比賽”等活動,不僅通過吟誦來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展現經典作品的魅力,更讓經典浸潤心田,提升學生的精神氣質。
經典文學作品內容豐富,文字精練,蘊含著深層的美,需要我們的學生有一定的鑒賞能力去挖掘這些美,感悟這些美。然而,高一學生在閱讀經典作品時,特別是文言經典作品時,由于基礎薄弱,文言知識積累不夠豐富,往往會遇到一些難以解通的字詞,這些難懂字詞不僅影響著學生對作品的理解,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對文言作品產生恐懼心理,提不起閱讀的興趣,更談不上領悟精髓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必須幫助學生解決這些文言難點,通過誦讀發現并及時解決文言文閱讀中的這些絆腳石,從而幫助學生實現讀懂經典文學作品,領悟深刻思想的閱讀目的。此外,掃除了晦澀難懂的文言字詞障礙,化難為易,也能夠引起學生內心更大的求知熱情。例如閱讀屈原的《離騷》,教師要教給學生學習文言知識的一些方法與技巧,引導學生積累一定的文言虛實詞、文言句式等,提高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只有讀懂了作品,才能實現感悟與提升的目的。
三、品經典精髓,悟經典真諦
品經典精髓,悟經典真諦,品讀經典文學作品更高層次的精神境界,從而領悟其中蘊含著的豐富的哲理,陶冶情操,提升學生個人修養。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有崇高道德的孔圣人就如同高山一般令人瞻仰。盡管我們不能達到他那樣的品行境界,但是品讀經典,可以完善我們個人的品德修養,并以之共勉,學會做人、學會學習。例如對《論語》的品讀,可以嘗試通過一些師生交流活動來實現對儒家思想的了解。首先,高一第一學期,可以圍繞《論語》的核心思想“仁”“禮”歸類整理出其中的60句,安排好閱讀任務,分配給各組,讓學生借助查閱資料、網絡信息等手段,弄清楚語句的深刻思想,再結合我們現實,把自己對儒家思想的理解與感悟表達出來,與其他各組進行交流,從而豐富自身的學識,提升個人的品行。例如,“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學生從孔子強調自己不是天才,只是一個喜歡讀書、勤奮敏捷地追求學問的人中明白了好學對于一個人提高自身的修養是多么的重要。“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好學就是要淡化物質的追求,主動豐富精神,彌補自身的不足,才能有所作為。“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是讓學生更明確了自己必將肩負的民族復興、強國富民重任。通過對經典的品讀,把知行相結合,才能讓學生真正實現學有所獲的結果。
能夠有效地引導高一學生閱讀經典文學作品,我們要學會充分利用身邊的各種資源,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從學生感官認知、誦讀經典作品,再到深入感悟經典精髓,由淺入深,由表及里,慢慢把學生引入中國經典文學的殿堂,使學生在感知前人留下的智慧中提高個人素養,堅定信念,塑造良好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