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清 饒圣宏
摘 要:藥理學是一門以醫學微生物學、生理學等為基礎,研究藥物與機體(包括病原體)相互作用的規律及其原理的學科,為指導臨床各科合理用藥提供理論基礎。在實際的病原微生物藥理學教學中,強調以教材為中心,重點講解抗病原微生物藥物的作用機制、臨床應用等理論性較強的內容,但學生反映知識點繁雜抽象,難以靈活地理解運用,學習過程中也相對枯燥。因此,本文以醫學微生物學為切入點,探討本科護理學專業藥理學中抗病原微生物藥物作用機制的研究,為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提供新的思路。
關鍵詞:醫學微生物學; 護理學; 藥理學;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0?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006-3315(2019)11-182-002
藥理學是研究藥物的學科之一,是一門為臨床合理用藥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論的醫學基礎學科[1]。護理藥理學是本科護理學專業的專業基礎課和必修課程,不僅介紹了藥理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內容,還著重闡述了藥物的毒副反應和防治措施、禁忌癥、藥療監護須知及護理人員在臨床合理用藥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內容,使護理人員掌握臨床各類常用藥物的基本知識和基本理論,以達到指導臨床合理用藥、發揮藥物最佳效應和減少藥物毒副反應的目的,為指導臨床用藥安全有效提供理論依據。
抗病原微生物藥物指細菌等病原微生物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用于防治感染性疾病的一類化療藥物,主要包括抗菌藥物、抗真菌藥物、抗病毒藥物等。抗病原性藥物的應用涉及臨床各科,合理應用抗菌藥物是提高療效、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以及減少或延緩細菌耐藥發生的關鍵。抗菌藥物的抗菌機制是本科藥理學課程的教學難點,只有理解并掌握了機制才能更好地指導患者合理用藥。而醫學微生物學系為本科護理學專業學生而設置的一門必修的基礎醫學課程,根據護理學專業學生培養特點,在教學課程安排上都先于藥理學課程開設,為藥理學教學設計起著基礎鋪墊作用[2-3]。因此,本文將醫學微生物學知識點融入本科護理學專業《藥理學》課程教學設計中,能使學生對藥物的作用機制理解更深刻,為藥理學教學提供新的方向。同時,還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藥理學基本知識學習,提高合理的臨床用藥指導。
1.醫學微生物中細菌概述在藥理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1.1細菌細胞壁在藥理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在講授藥理學中β-內酰胺類抗生素這一章節時,主要介紹了臨床上最常用的青霉素類藥物的抗菌機制、臨床應用、不良反應及搶救措施。在講授過程中,學生反映對于青霉素抗菌的作用機制不完全理解,這時我們可以利用醫學微生物學細菌概論的知識點進行引導。
首先讓學生回顧細菌的學習中,細菌是單細胞微生物,基本結構有細胞壁、細胞膜、細胞質、核質,其中細胞壁主要保護和維持細菌的外形,抵御菌體內外強大的滲透壓差,使菌體不變形、不破裂;還參與菌體內外物質交換,胞壁上有許多微孔,允許水和小分子物質通過。細菌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又稱粘肽。用革蘭染色法可將細菌分為革蘭陽性與革蘭陰性兩類,由于革蘭陽性菌和革蘭陰性菌細胞壁結構不同,導致這兩類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有很大的差異。革蘭氏陽性菌肽聚糖層數厚,占胞壁干重多,細胞的滲透壓高,高滲的維持依賴于細胞壁的完整性;革蘭氏陰性菌肽聚糖層數薄,占胞壁干重少,又有細胞壁外膜的屏障保護作用,對溶菌酶和青霉素不敏感,故抑制細胞壁合成的抗菌藥物對革蘭氏陽性菌作用更強。然后介紹本節課重點藥物青霉素的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使細菌細胞壁完整性遭到破壞,抵御菌體內外滲透壓差作用減弱,產生滲透性溶菌,從而發揮殺滅細菌的作用,尤其對革蘭陽性菌有強大的抗菌作用。而哺乳動物的細胞沒有細胞壁,所以β-內酰胺類抗生素對人和動物的毒性很小。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輕松,學習效果更好。
最后在教學過程中進行知識拓展和延伸,告訴學生β-內酰胺類抗生素抗菌機制和青霉素相同,得出結論β-內酰胺類抗生素抗菌的作用機制是通過抑制細菌細胞壁的合成而發揮抗菌作用。
1.2細菌胞膜在藥理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在藥理學中講授氨基糖苷類與多粘菌素類抗生素時,重點介紹了氨基糖苷類抗菌譜、作用機制、不良反應以及多粘菌素的抗菌作用和臨床應用。其中學生普遍反映氨基糖苷類與多粘菌素類抗菌的作用機制并不理解,我們可以結合醫學微生物細菌概述知識點來啟發學生學習。
首先復習醫學微生物課程,細菌細胞膜是由磷脂雙分子層與蛋白質構成的富有彈性的半透性生物膜。其主要功能有:參與物質交換:細胞膜具有選擇性通透作用,與胞壁共同完成菌體與周圍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屏障作用:膜兩側的水溶性物質不能自由通過;與生物合成有關:細胞膜上有多種合成酶,是細菌細胞生物合成的重要場所,如肽聚糖、磷壁酸等均可由細胞膜合成。然后引入氨基糖苷類抗菌機制通過離子吸附作用插入并結合到菌體細胞膜內,使菌體胞膜發生斷裂,導致細胞膜通透性增加,胞體內大分子物質外滲,如蛋白質、氨基酸等,最終使細菌迅速死亡;多粘菌素類含有帶陽性電荷的游離氨基通過與G-桿菌胞漿膜磷脂中帶陰性電荷的磷酸根結合形成復合物,導致細菌胞漿膜通透性增加,菌體內磷酸鹽、核苷酸糖等成分滲出,導致菌體死亡。因此通過學科之間的融合和導入,更能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積極性。
通過知識的復習和拓展,可總結出氨基糖苷類與多粘菌素類抗生素抗菌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影響胞漿膜的通透性,使藥物易于進入胞漿,導致胞漿內容物外漏而死亡。
2.醫學微生物中真菌概述在藥理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在藥理學課程的抗真菌藥這一章節,真菌概述知識點的回顧能促進學生對抗真菌藥物作用機制的理解。如多烯類抗真菌藥兩性霉素B和咪唑類抗真菌藥酮康唑發揮抗真菌的作用機制,可以先從真菌細胞的結構入手,介紹麥角甾醇是真菌細胞膜結構的重要化學組成部分,麥角甾醇缺乏或合成減少,膜通透性和膜上許多酶活性改變,從而抑制真菌的生長。而真菌細胞壁不含肽聚糖,由大分子幾丁質、蛋白質、多糖構成,故青霉素類抗生素對真菌無作用。然后介紹兩性霉素B含有多烯側鏈結構,能與真菌細胞膜上的麥角甾醇相互作用,形成甾醇-多烯復合物,在細胞膜上形成內徑為0.8nm的親水性微孔;酮康唑可以抑制真菌的細胞色素P450依賴的14-α去甲基酶,使14-α甲基固醇堆積,使細胞膜麥角固醇合成受阻,細胞膜屏障作用障礙。這些均可以使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導致菌體的氨基酸、蛋白質及離子等物質外漏而發揮抑制或殺滅真菌的作用。細菌的細胞膜不含有固醇,故對細菌無作用??v觀藥理學中多烯類抗真菌藥兩性霉素B和咪唑類抗真菌藥酮康唑作用機制講授過程中,始終是圍繞真菌細胞膜甾醇結構,把真菌知識更多與藥理學內容串聯起來了,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效果,使學生理解更深刻。
3.醫學微生物中病毒概述在藥理學教學設計中的應用
在藥理學課程的抗病毒藥這一章節,病毒概述知識點的回顧能促進學生對抗病毒藥物作用機制的理解。如穿入和脫殼抑制劑金剛烷胺和廣譜抗病毒藥干擾素發揮抗病毒的作用機制,可以先從病毒復制入手,介紹病毒的復制是病毒在易感活細胞內繁殖的過程。病毒的復制周期首先從病毒識別并吸附到易感細胞表面,通過易感細胞膜穿入細胞,脫去核衣殼,使核酸裸露,然后以病毒核酸為模板進行病毒的生物合成,子代病毒核酸與病毒蛋白組合成病毒體,最終使成熟的病毒從易感細胞內釋放的過程??共《舅幙梢园邢虿《緩椭频娜魏我粋€步驟,發揮抗病毒作用。金剛烷胺能選擇性作用于包膜蛋白M2離子通道,抑制病毒在宿主細胞內的脫殼,從而抑制病毒的復制過程。干擾素可以刺激細胞產生一種RNA酶,這種酶在細胞內產生后能直接水解病毒的RNA或單鏈DNA,從而降低病毒的產生。干擾素激活的蛋白還可以干擾病毒在細胞內的組裝,使病毒量下降。干擾素為廣譜抗病毒藥,對病毒穿透細胞膜過程、生物合成、組裝均可產生抑制作用。通過醫學微生物病毒概述復習,使學生在藥理學抗病毒藥這一章節藥物作用機制的學習上更輕松,理解更深刻,記憶更牢固。
4.結論
藥理學是一門融合理論和實踐教學為一體的課程,著眼于滿足臨床對應用型護理學專業人才需求,遵循“基礎/應用”的導向原則,教學內容與教學組織緊緊圍繞應用型的護理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進行設計、選擇和實施,以“必需、夠用、適度超前”為度,突出打牢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職業道德的培養,結合多種教學方法,倡導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主動思考、勤于實踐、知行合一,逐步培養學生分析解決臨床護理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加強學生溝通交流與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等。本文主要分析了醫學微生物學的知識在《藥理學》課程教學設計中的應用,加強了醫學微生物學的知識,使學生更深刻的理解抗病原微生物藥物的作用機制,為藥理學課程的教學設計提供新的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基金項目:安徽省高等學校省級教學研究項目(2016jyxm0340);安徽三聯學院校級質量工程項目(15zlgc016);安徽三聯學院醫學微生物學與寄生蟲學實驗環節智慧課堂試點(18zlgc053)
參考文獻:
[1]董志,藥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7,3-5
[2]王懷良,趙乃才.中國鄉村醫生函授學院教學輔導《藥理學》輔導材料之一如何學習抗微生物藥[J]中國農村醫學,1989,(11):60-62
[3]趙娜,趙汴霞,馬香芹.護理藥理學抗微生物藥說課稿的設計[J]河南醫學高等??茖W校學報,2019,31(1):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