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展清
摘 要:在老油田挖潛增效的過程中,采用側鉆井技術它能夠提高老油田的增收效果,因此,本文結合實際,在分析側鉆井技術實踐意義以及作用的同時,對該技術在老油田挖潛增效的過程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希望本文的分析之后,能夠給該領域的工作者提供一些參考。
關鍵詞:側鉆井;老油田;挖潛增效;實踐
0前言
當前側鉆井施工技術已經成為了老井開挖的主要方式,可以大大提升開采施工效率,但是在實踐應用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地質條件、工程質量等多個方面因素的影響,導致其成功率難以達到100%,經濟效益之間相差也比較大,套管開窗側鉆也有著較高的風險。選擇合適的側鉆井可以更好的確保開窗側鉆的成功率,從而可以提升其經濟效益[1]。某油田在經過了長達數年的開采之后,因為地質、工程等因素的影響而造成的停產井數量較多,很多地區(qū)的油層動用程度非常差。為了能夠更好的開挖剩余油藏的潛力,就需要深入的進行地質條件的分析,了解剩余油藏的潛力,對于廢棄井進行側鉆,以保證開采產量的穩(wěn)定,取得了非常好的經濟效益。
1側鉆的意義與作用
側鉆技術是目前老井開發(fā)潛能的主要方式,已經成為了很多油田進行老井開采的主要方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1.1側鉆的意義
(1)油藏的地質結構復雜性較高,無法開發(fā)到垂直井段部分;
(2)由于水淹、水竄等問題的存在而導致儲層動用程度比較差,剩余油井開采價值提升;
(3)開采階段油層套管出現(xiàn)嚴重損壞而導致油井報廢;
(4)井下事故較為復雜,特殊的條件下進行油氣水井的開發(fā)。
1.2側鉆的作用
(1)油氣水井側鉆開發(fā)中利用原井眼,使得部分井網更加的完善,并且可以避免大范圍的調整油井;
(2)開發(fā)利用原井眼的過程中可以通過油氣水井側鉆來進行深層加深,從而可以獲取油氣流;
(3)采用油氣水井側鉆可以將部分的停產油井恢復生產,從而可以提升油氣水井利用率,實現(xiàn)開采效率的提升;
(4)側鉆是目前的井下大修施工主要方式,可以實現(xiàn)老井的改造,井下作業(yè)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2主要技術做法
2.1選擇合適的油藏類型
在開始前,選擇合適油藏類型是提升側鉆施工效果的基礎條件,從實踐中可以發(fā)現(xiàn)對于中、高滲透油藏來說,使用側鉆井挖潛技術最佳,而低滲透油藏側鉆技術的開挖效果則比較差。這是因為低滲透的油藏物性相對較差,要開展酸化、壓裂等處理方式,而側鉆井往往因為自身結構的影響而導致不能進行壓裂處理。
2.2使用動態(tài)監(jiān)測與精細地質研究技術,明確剩余油藏的分布狀態(tài)
伴隨著開采的逐步深入進行,油藏的動用程度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地下油水的關系更加的復雜,剩余油藏的潛力逐漸的縮小。在復雜油藏的條件之下,只有通過動態(tài)監(jiān)測與精細地質研究聯(lián)合的方式才能更好的確定剩余油藏的分布狀態(tài),給側鉆井的施工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2.3優(yōu)化側鉆井地質設計
2.3.1合理進行陀螺測斜處理,保證靶點設計達標
因為老井并未有井斜數據,導致了微構造圖的精確度比較差,所以在進行側鉆施工前,應該進行陀螺測斜處理,明確真實的地質條件,并且需要合理的進行靶點的調整。
2.3.2合理選擇側鉆開窗位置
側鉆位置在選擇的過程中,需要充分的考慮到原井套管的完整性狀態(tài)、地層巖性條件、油水分布狀態(tài)、地質條件等等因素。側鉆位置最好選擇在較長的老井眼,同時還應該符合縮短周期、降低成本、提升安全與壽命、提高產量等基本原則。主要可以從以下的幾個方面來進行:
(1)側鉆位置應該盡量的加深,并且需要保證以上位置的套管達到完整性的要求,不存在變形、漏失等問題。
(2)如果在實際操作中選擇使用鍛銑方式來進行開窗,側鉆位置以及下部的20m范圍內都要達到穩(wěn)定性的要求。
(3)側鉆的實施位置最好選擇在砂巖或者膨脹泥巖層的位置上,同時應該避免設置到射孔段,確保開窗與鉆進施工達到安全性的要求。
(4)開窗時鍛銑應該避免選擇在套管接箍的位置上。
3側鉆技術在某斷塊應用
3.1斷塊基本情況
經過地質勘察可以發(fā)現(xiàn),某斷塊中的含油面積0.33Km2,地質儲量54.1×104t,可采儲量23.2×104t。整個地區(qū)主要是邊底水砂巖油藏,油藏埋設深度達到1840-1955米,主要采用的是天然水驅的方式來進行開采施工,對于局部地區(qū)則采用的是人工水驅的方式來進行開采。整個儲層具備高孔、高滲、高黏等特點,在進行試采時,發(fā)現(xiàn)該油藏的初期產能非常高、邊底活躍度高且含水上升的速度非常快。
整個油井地區(qū)中,原先分布著8口開采井,在開采的初期階段,平均日產油量可以達到15噸以上,其中本次案例中的油井日產量已經達到47噸,單井累計產油已經超過4.5萬噸。油井供液量非常大,單井的產量非常高,平均單井累計產量已經達到1.5萬噸,油藏的動用程度非常低,剩余油量分布在微構造比較高的位置上的,井網分布的密度達到20.5口/km2,平均井距203m,可以根據實際需要進一步加密,提升其開采潛力。
3.2油藏類型
某地區(qū)在進行地質條件分析之后,其屬于非常典型的邊底的水油藏的類型,地下分布著充足的水體能量。在油田開采的過程中,底水一方面具備較高的水驅能量,另一方面在縱向方面上極易形成底水錐推進與平面指進的現(xiàn)象,從而可以使得生產井過早的完成水淹,采收率也會下降,底水錐近要比開采的影響程度更深。
3.3剩余油分布
某地區(qū)的地質條件中,受到構造與沉積的影響,砂體連片分布,油藏在很大范圍內分布,剩余油量主要是出于微構造的高點位置上。因為重力分布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剩余油量出于這些高點的位置上,這些地區(qū)就成為了后續(xù)開采的油量較高的產區(qū)中。館陶油組中主要指的是砂包泥,其厚度尺寸大約可以達到5-20米之間。按照油藏的數值進行模擬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因為邊底位置的水活躍度比較高,油水重力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剩余油主要處于高位上。
3.4側鉆井實施情況
深入分析地層條件可以發(fā)現(xiàn),該開采范圍內的井區(qū)的狀況比較差,出水不高、高含水等報廢的問題,導致了開采價值比較差,在實際開采的過程中,要通過原井眼向微構造高點位置上施以定向側鉆的方式,可以更好的提升開采效率和產量,滿足油田開采需要。
從精細地質條件分析以及側鉆井設計的基本原則入手,從整體的角度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在整個斷層區(qū)中沿著構造高層位置進行開采施工。經過一段時間的開采可以發(fā)現(xiàn),單日產油量已經超過5噸,最大的油井產量已經達到58.6噸,效果非常的明顯,經濟效益比較高。
4結論
(1)主力油層井網密度比較大的情況下,進行油井調整的范圍就會比較小,測井可以更好的進行老井的開發(fā),效果也最好。
(2)側鉆井初期的產量要比新井開發(fā)的水平要高,逐步的恢復了停產停注井,從而可以全面的提升油田的開采水平
(3)對于一些井控比較困難、剩余儲量的油快比較多的情況,通過進行報廢油井的開采施工,可以向邊底油藏微構造高點進行側鉆施工,從而可以大大提升整體的開采效果,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梁家樓油田開發(fā)后期側鉆井挖潛技術研究[J]. 陳丙申,王杉榮,楊立軍,譚輝. 油氣田地面工程. 2008(04)
[2]定向套管開窗側鉆技術在華北油田的應用[J]. 楊海東,富玉海,朱強,宗鯤鵬,李保秋. 油氣井測試. 2007(03)
[3]應用側鉆井提高油田采收率[J]. 蔣有偉. 石油天然氣學報(江漢石油學院學報). 2005(S2)
[4]套管開窗側鉆井目標優(yōu)選初探[J]. 劉冬琴,丁曙東,繆建. 鉆采工藝. 2004(03)
[5]遼河油田側鉆井技術[J]. 薄珉,陳勛,鞏永豐,王永君. 石油鉆采工藝.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