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
摘 要:黨支部是黨的基礎組織。重視支部建設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優良傳統和鮮明特征。在我們黨90多年的革命、建設和改革歷程中,黨支部的定位職責經歷了一個歷史演變過程,為新時代加強支部建設積累了豐富經驗,提供了重要啟示:要科學合理設置黨支部,在提高覆蓋面上下功夫;牢牢把握黨支部的基礎定位,充分發揮其戰斗堡壘作用;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充分履行黨支部的職責;既要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又要加強支部自身建設。
關鍵詞:黨支部;定位職責;歷史變遷;啟示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支部要擔負好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引導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1](P44)黨的十九大修改后的黨章明確規定,“黨支部是黨的基礎組織”[1](P108)。這是在黨的全國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中首次明確載入黨支部的職責任務,也是七大黨章后時隔70多年再次在黨的章程中明確黨支部的基礎組織定位,這既充分體現了我們黨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新成果新經驗,更是對黨支部定位功能及職責任務認識上的極大深化與發展。回顧90多年來黨支部的功能定位及職責任務的發展變化,探索總結加強支部建設的經驗啟示,對于我們在新時代抓住支部建設這個基礎環節,切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基層延伸,不斷鞏固黨的執政根基,保證黨的領導地位,具有十分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列寧曾經指出,黨應當是組織的總和。劉少奇也曾指出,整個黨的結合形式就是黨的各級領導機關和全體黨員的結合,就是由黨的中央和黨的各部分、各機關以及各個支部的結合。馬克思主義政黨一貫高度重視支部建設。一部馬克思主義政黨的發展史,既是一部無產階級先進組織不斷成長壯大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建立黨支部、鞏固黨支部、依靠黨支部、建強黨支部的發展史。
馬克思主義政黨從誕生之日起就非常重視支部建設。為適應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的需要,在唯物史觀科學世界觀的基礎上,馬克思、恩格斯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個新型國際無產階級政黨——共產主義者同盟。在由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起草的《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中,他們創立了共產黨特有的組織原則以及相應的組織形式,也確立了黨支部的基礎地位。同盟章程明確,支部是黨的基層組織,規定建立從支部、區部、總區部到中央委員會、同盟代表大會自下而上的組織系統,并在“支部”專章中規定了支部的組織形式和職責任務等內容。同盟章程規定,盟員必須獲得支部一致通過,才能入盟并加入某一支部;支部的組成至少三人至多二十人,每個支部選舉主席和副主席各一人;支部委員會至少每兩周開會一次,盟員至少每月同所屬支部聯系一次;盟員必須服從同盟的一切決議,保守同盟的一切機密,具有革命毅力并努力進行宣傳工作。[2](P572-575)馬克思、恩格斯為共產主義者同盟規定的組織原則和組織形式,為以后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奠定了組織基礎。
列寧在創建和領導俄國無產階級政黨的實踐中,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恩格斯確立的建黨原則,明確提出了民主集中制原則,進一步突出和強調了支部建設。列寧指出:“無產階級在爭取政權的斗爭中,除了組織,沒有別的武器。”[3](P415)黨首先應當是一個有組織的部隊,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每個黨員必須參加黨的一個組織并在其領導下工作。列寧認為,黨的組織原則必須體現在黨的章程中,他強調,章程是組織的形式表現,如果沒有正式規定的黨章,沒有少數服從多數,沒有部分服從整體,那是不可想象的。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更加重視俄共(布)基層黨組織建設,在他領導制定的八大黨章中規定,黨支部是黨組織的基礎,并強調要使基層組織真正成為黨的基本組織細胞,成為黨溝通群眾的橋梁,保持黨同群眾的密切聯系,從而贏得廣大群眾的擁護。這就進一步明確了支部作為黨的基礎組織的地位、職責和作用,深化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
中國共產黨把馬列主義建黨學說與中國實際相結合,繼承和發揚了馬克思主義政黨重視支部建設的優良傳統,強化黨組織政治功能,努力把黨支部建設成為堅強戰斗堡壘。毛澤東同志創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連上”等重要思想,強調支部尤其應當成為連隊的堅強堡壘。鄧小平同志一再強調,嚴格黨的支部生活極端重要,沒有支部生活就沒有戰斗力。江澤民同志深刻指出,各級黨委要采取得力措施,努力把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團結和帶領群眾進行改革和建設的戰斗堡壘,強調農村要進一步搞好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組織建設。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中,我們黨始終重視抓基層、打基礎工作,對支部地位和作用的認識不斷深化,強調支部是教育黨員的學校,是聯系群眾的橋梁紐帶,是堅強的戰斗堡壘,不斷加強黨支部建設,注重夯實黨的組織根基,充分發揮黨的政治優勢,持續增強黨的思想引領力、群眾組織力和社會號召力,從而使我們黨不斷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強大戰斗力,引領黨和人民的事業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
中國共產黨是按照馬列主義建黨原則組織起來的政黨,在黨的組織系統中,黨支部是黨的組織細胞,是最小的組織單元。在我們黨9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黨支部這個最小組織單元的名稱、定位及職責經歷了一個逐步發展演變的過程,對于增強黨的凝聚力、戰斗力、號召力,團結帶領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支部的定位及職責
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伊始就非常重視黨的基層組織建設。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成立之時,由于當時黨員人數較少,在黨的一大綱領中規定了三級組織結構,即地方委員會、地方執行委員會、中央執行委員會。綱領規定,“凡有黨員五人以上的地方,應成立委員會”;“超過三十人的,應從委員會的委員中選出一個執行委員會”;“委員會的黨員人數超過五百人,或同一地方設有五個委員會時,應由全國代表會議委派十人組成執行委員會”,“如上述要求不能實現,應成立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強調“地方委員會的財務、活動和政策,應受中央執行委員會的監督”。[4](P50)可見,當時黨的最小組織單元是“地方委員會”。
1922年黨的二大通過了黨的歷史上第一部正式黨章,對黨的組織系統進行了充實調整,并對各級組織的組織方法和職權范圍做了比較詳盡的規定。黨章明確黨的組織系統為組、支部、地方執行委員會、區執行委員會和中央執行委員會,規定“各農村各工廠各鐵路各礦山各兵營各學校等機關及附近,凡有黨員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組,每組公推一人為組長,隸屬地方支部”,并強調“各組組織,為本黨組織系統,訓練黨員及黨員活動之基本單位,凡黨員皆必須加入”。[4](P53)這就明確規定了“組”是黨的組織系統的“基本單位”,處于最基層的地位。雖然在這里把支部作為一級組織首次寫進了黨章,但還沒有確立它的基礎地位。黨的三大黨章對黨的組織系統沒做太大調整,規定凡有黨員五人至十人均得成立一“小組”。
1925年黨的四大首次明確提出黨的支部是黨的“基本組織”,并對支部的組成、活動規則、任務職責等作出具體規定,由此確立了支部作為最小組織單元的基礎地位。四大黨章規定,各農村各工廠各鐵路各礦山各兵營各學校等機關及附近,凡有黨員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每支部公推書記一人或推三人組織干事會;支部人數過多時,得斟酌情形分為若干小組,每組設組長一人,由支部干事會指定之。四大通過的《對于組織問題之決議案》強調,“我們黨的基本組織,應是以產業和機關為單位的支部組織。”[5](P381)決議還規定了支部的工作任務和職責,強調支部的工作不能僅限于教育黨員、吸收黨員,還要宣傳、組織和幫助群眾,促成他們階級的自覺。1926年7月,中央執行委員會第三次(擴大)會議提出了“一切工作歸支部”的口號,要求全黨把黨的真正基礎建筑在各個支部上面。
192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受黨的五大委托對黨章進行修改,審議和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三次修正章程決案》。鑒于當時黨的隊伍的壯大,黨的組織已向全國發展,修正章程第一次將黨的組織系統劃分為中央、省、市或縣、區、支部五級,并把“黨的支部”單列一章。五大黨章強調“支部是黨的基本組織”,“是黨與群眾直接發生關系的組織”[4](P77),并首次在黨章中載入了支部的6項任務:即“(一)積極在各該工廠等之內活動,領導該處群眾之日常斗爭,擴大黨的影響;(二)實行黨的口號與決議于群眾中;(三)吸收新的黨員;(四)服從地方黨部從事組織與宣傳的工作;(五)積極參加地方政治經濟的斗爭;(六)盡可能討論黨的重要問題”。[4](P77)此外,還明確規定了支部干事會(后改稱支委會)的組成、活動規則和工作職責。這些新規定新要求,使黨支部的地位和職責更加明確。六大黨章對支部的地位和職責沒做大的調整,強調“支部為使與工農聯系起來的組織”[4](P86),實際上突出了支部的橋梁紐帶作用。
1945年黨的七大適應黨的發展壯大和革命事業的形勢任務,再次修改了黨章,劉少奇在大會上作了《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把支部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個新高度。七大黨章把“黨的基礎組織”單列一章,明確規定“黨的基礎組織,是黨的支部”[4](P108)。并且規定在黨員人數較多的基層單位,可以成立黨的總支部或委員會,下轄若干分支部或支部。同時,黨章強調“支部必須使人民群眾與黨密切結合起來”[4](P109),明確了支部宣傳和組織群眾、吸收和教育黨員等4項任務。劉少奇在報告中指出,黨的基礎組織,一般稱為黨的支部,特殊的稱為黨的總支部或黨的工廠、機關、學校委員會。他強調,“按照生產單位和群眾的集合點來建立黨的基礎組織,建立黨的堡壘,這是必須遵守的黨的一個組織原則”;“黨的支部,是黨在人民群眾中的工作單位,是黨的領導機關與人民群眾聯系的橋梁”。[4](P195)從“基本組織”到“基礎組織”的定位,從黨支部到黨的總支部和基層委員會的拓展,從支部的具體職責到“黨的堡壘”“橋梁”作用的提出,說明隨著實踐的發展,我們黨對支部的地位和職責的認識有了進一步的深化。
(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支部的定位及職責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成為全國范圍的執政黨,黨的隊伍進一步發展壯大。為了進一步加強黨的建設,1950年3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發展和鞏固黨的組織的指示》,強調了“公開建黨”的原則,明確發展黨員的重點,密切黨與群眾聯系。1951年2月,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決定從1951年下半年起,對黨的基層組織進行一次整頓。1951年3月,中共中央第一次全國組織工作會議,通過了《關于整頓黨的基層組織的決議》和《關于發展新黨員的決議》,對整黨建黨做了具體安排,強調“黨的純潔性和戰斗力的保持與提高,不僅需要對于已有的基層組織加以整理,尤其需要健全黨的支部的組織生活及經常的教育工作”,“應迅速建立與健全各級黨委管理黨員和支部的機構”[6]。通過對以黨支部為重點的基層組織整頓,提高了廣大黨員的無產階級覺悟和馬列主義水平,純潔了黨的組織,增強了黨的戰斗力。
1956年黨的八大首次把“黨的基層組織”這一概念寫入黨章,并單獨設立一章。八大黨章規定,在每個基層單位,凡是有正式黨員三人以上的,都應當成立黨的基層組織。黨章明確黨的基層組織的組織形式,一般根據黨員人數的多少可以成立基層黨委員會、總支部委員會、支部委員會。鄧小平在八大《關于修改黨的章程的報告》中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最小的可以只有三個黨員,而最大的卻可以有上萬個黨員,因此,它的組織形式,需要有很大的伸縮性。”[7](P252-253)由此,黨支部、黨總支、基層黨委就被統一定位為黨的基層組織。他強調,黨的基層組織是黨聯系廣大群眾的基本紐帶。八大黨章在七大黨章中有關支部的4項任務的基礎上,適應執政黨的歷史方位和社會主義建設需要,規定了包括黨支部在內的黨的基層組織的8項基本任務。此后至黨的十九大之前,黨章中就沒再對黨支部的具體職責做單獨的規定。
“文化大革命”時期,黨的建設遭受重大挫折。雖然黨的九大、十大對黨章的修改都保留了“黨的基層組織”這一章,但黨的基層組織的組織形式、活動方式、不同基層單位黨的基層組織的具體職責等內容被大大簡化或刪除,特別是在黨的基層組織的主要任務中還增寫了強化階級斗爭、批判修正主義等帶有“左”傾錯誤的內容,致使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理論和實踐都偏離了正常軌道,出現了重大挫折和偏差。
粉碎“四人幫”后,1977年在黨的十一大黨章中首次提出“黨的基層組織要發揮戰斗堡壘作用”[4](P292)。同時,黨章還具體規定了包括支部在內的基層黨組織的6項基本任務。這實際上就是包括黨支部在內的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作用的基本特征與具體內容要求。雖然從具體內容要求上看,有些規定還帶有一定的時代烙印和“左”的色彩,但對恢復和健全黨的組織生活,實現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撥亂反正,也起了積極的作用。
(三)改革開放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黨支部的定位及職責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為提高黨組織的戰斗力,黨的十二大又修改了黨章,進一步明確了包括黨支部在內的基層黨組織的定位功能和職責任務。十二大黨章提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4](P310),這比十一大黨章“要發揮戰斗堡壘作用”的提法就更為確切。同時,在黨章中還明確了基層黨組織的8項基本任務,特別是凸顯了改革開放和“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對基層黨組織提出的新要求,如強調“充分發揮黨員和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發現他們中間的先進分子以及其他為社會主義事業所需要的人才,鼓勵和支持他們改進工作,進行革新和創造”[4](P310)等。
為了總結黨的十二大以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黨的建設的新經驗,黨的十四大修改通過的黨章明確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4](P35)這就進一步強化了包括黨支部在內的基層黨組織的地位和作用,這一提法在黨章中一直沿用至今。同時,適當調整了基層黨組織的任期,對基層黨組織的基本任務也做了相應充實,增寫了“學習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提高黨員素質,增強黨性”以及“做好經常性的發展黨員工作”等內容。這些內容在之后黨的十五大黨章中基本得以延續。
黨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黨章對包括黨支部在內的基層黨組織的定位,在表述上與十五大黨章基本保持一致,但是在基本任務和具體職責等方面則進行了進一步充實。比如十六大黨章增寫了組織黨員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強調“重視在生產、工作第一線和青年中發展黨員”,增加了非公有制經濟組織中黨的基層組織的主要任務等;十七大黨章增寫了組織黨員學習科學發展觀和學習法律知識,強調對黨員進行“教育、管理、監督和服務”,增寫了加強和改進流動黨員管理的內容;十八大黨章增寫了積極創先爭優的內容。這些內容的增寫和改寫體現了對包括黨支部在內的基層黨組織的新要求,有利于更好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
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們黨一如既往地加強和創新支部建設,特別是黨的十九大不僅對包括黨支部在內的基層黨組織的基本任務進行了充實,進一步強化了其戰斗堡壘地位,而且還明確規定了黨支部的定位和具體職責,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推進到一個新高度。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為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群眾、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斗堡壘。”[1](P44)十九大黨章對黨的基層組織的基本任務進行了充實,增寫了認真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進“兩學一做”學習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增寫了社會組織中黨的基層組織的功能定位和具體職責任務。
黨的十九大報告首次明確界定了黨支部的職責任務,十九大黨章專門增寫了一條,明確“黨支部是黨的基礎組織,擔負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群眾、宣傳群眾、凝聚群眾、服務群眾的職責”。[1](P108)這是在黨章里面首次既規定了黨的基層組織的基本任務,又明確規定了黨支部的定位和具體職責,充分反映了我們黨對支部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充分體現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全面從嚴治黨延伸到基層的新要求新部署,充分體現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抓基層、打基礎、強支部的新經驗新成果,充分彰顯了我們黨以自我革命精神加強自身建設,嚴到每個支部、實到每名黨員的堅定決心,這對于從基本任務、基礎環節抓起,全面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意義重大而深遠。
“基礎不牢,地動山搖。”黨支部是黨的基礎組織,是黨組織開展工作的基本單元,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斗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黨支部的定位準確與否,設置是否科學合理,能不能發揮戰斗堡壘作用,事關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成效,事關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的推進,事關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回顧90多年黨支部定位職責的歷史變遷,總結黨支部建設的寶貴經驗,我們可以得出一些重要啟示,以利于進一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進一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
(一)科學合理設置黨支部,在提高覆蓋面上下功夫
要發揮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首先要科學合理設置黨支部,特別是要根據時代發展在符合條件的基層單位做到應建盡建,擴大有效覆蓋。對于應當設立黨支部的基層單位,四大黨章的規定是“各農村各工廠各鐵路各礦山各兵營各學校等機關及附近”[4](P65),五大黨章在此基礎上增加了“各街道”,七大黨章則更為科學地概括為“每一個工廠、礦山、農村、企業、街道、連隊、機關、學校等”[4](P108),八大黨章把包括黨支部在內的黨的基層組織設立的基層單位概括為“每一個工廠、礦山或者其他企業,每一個鄉和民族鄉,每一個鎮,每一個農業生產合作社,每一個機關、學校和街道,人民解放軍中的每一個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4](P222),十二大黨章則規定為“工廠、商店、學校、機關、街道、人民公社、合作社、農場、鄉、鎮、人民解放軍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4](P309),十三大黨章則刪除了“人民公社”增加了“村”,十四大黨章概括為“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人民解放軍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4](P353)。后來,根據時代的發展變化,我們又對設立黨支部的基層單位做出過相應調整,到十七大黨章則進一步明確為“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人民解放軍連隊和其他基層單位”[4](P464),2018年我們黨制定的《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則把黨支部設立的基層單位進一步概括為“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社區、社會組織、人民解放軍和武警部隊連(中)隊以及其他基層單位”[8](P7)。這說明,根據黨所處的不同歷史方位和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我們黨一直在對黨支部設立的基層單位進行相應調整,力爭提高基層黨組織的覆蓋面,提高黨的工作的覆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