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煊
摘 要: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逐步發展,世界經濟全球化的加深,推動了中國社會的轉型,使我國城市建設及其管理的重心逐漸下移。城市社區作為開展黨建工作的基本單元,是匯集我黨政治資源的中心。在社會轉型期,加強城市社區黨的制度建設是做好城市社區管理與服務的前提與保障。以河南省新鄉市紅旗區的街道社區作為調查對象,明晰了社會轉型期對城市社區黨的制度建設的影響,了解了城市社區黨的制度建設的主要成就,總結出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社區黨組織的規章制度不夠健全、社區黨員的管理模式不夠靈活、缺乏持久的物質保障機制等。面對存在的問題,提出要規范社區黨建的規章制度、創新社區黨員的管理制度以及完善社區黨建的投入機制等對策。
關鍵詞:社會轉型期;城市社區;制度建設;問題與對策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9)05 — 0039 — 03
一、社會轉型和社會轉型期
(一)社會轉型
“社會轉型”這一概念自1992年起在學術理論界廣泛探討。中國的社會轉型是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結構的分化重組,是全方位、深層次的歷史進程運動。當代中國社會經歷了三次轉型:第一次轉型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開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第二次轉型是從1978年改革開放到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召開,這一時期是由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化的時期;第三次是自2010年召開十七屆五中全會至今,會議提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由粗放型增長轉化為集約型增長、由投資推動型增長轉化為創新推動型增長、由外向主導型增長轉化為內需主導型增長。〔1〕
社會轉型,簡單來說,就是指社會從一種形態向另一種形態的轉換。中國的社會轉型,從社會學角度來看,是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變革與進步;從政治學角度來看,是由集權封閉管制導向的政治行政體制向分權開放透明服務導向的政治行政體制的轉變,由剛性的社會結構轉化為彈性的社會結構,是從倫理道德基礎上的人治社會向民主法治社會的蛻變;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是傳統經濟向現代經濟的革新,是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轉化的過程;從文化學角度來看,是同質文化向多元文化的過渡,是由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再向可持續發展的和諧的文明社會的轉化過程。
(二)社會轉型期
社會轉型期是社會發生一系列變革、變遷和發展的時期,原有的結構體系、制度和生活秩序將被打破,對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制度進行重建。現代化、多元化、異質性的現代因子在傳統因子的孕育中重生,新舊體制的更迭、中西文化的沖突、利益取向的分配、生活習慣的變更以及價值取向的多元化等各種矛盾不斷碰撞,必然會引起社會結構和利益格局的變化。
二、社會轉型期對城市社區黨的制度建設的影響
社會轉型期是推陳出新、革故鼎新的時期。國家機關、企事業的“鐵飯碗”被打碎后,一些“單位人”變成為了“社會人”。單位制的解體、公共性事務進入城市社區,大量無行政主管以及無明確掛靠關系的新經濟組織涌現,流動黨員等現象的出現,〔2〕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原本一部分的社會服務職能是企事業單位的分內事,現如今不得不依靠街道社區來承擔,這在無形之中對街道黨組織的管理能力與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與社會轉型期并存的是逐漸清晰明了的社會階層和社會階級的分化,人們傳統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伴隨著外來文化的涌入而日益多元化,這就意味著街道黨組織在開展工作的過程中面臨的對象將更加復雜,工作量將更加繁重,工作任務也將更加復雜多變。倘若再以傳統單一的方式在社區開展工作,必將產生諸多問題。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首次提出,要以黨的政治建設為統領,全面推進黨的政治建設、思想建設、組織建設、作風建設、紀律建設,把制度建設貫穿其中。〔3〕因此,建立和完善城市社區黨組織的制度體系成為基層黨建工作的重要一環。
三、新鄉市紅旗區街道社區黨的制度建設的主要成就
(一)制定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制度
新鄉市紅旗區委聚焦主責主業、強化責任上肩,制定了《新鄉市紅旗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考核辦法》和《新鄉市紅旗區基層黨組織建設工作考核細則》,對考核內容、考核方法、評分標準等做出了明確規定。堅持每半年總評、年底考核的辦法,評選出社區黨建工作先進單位,并且強化考核結果的運用,進一步落實管黨治黨的責任。
(二)推進在職黨員雙重管理
以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為目標,深入開展在職黨員進社區活動,促使在職黨員在社區亮身份、樹形象、作表率,爭當為民服務志愿者。每個社區建立了包括在職黨員的登記、活動記錄、志愿服務情況、評價反饋等管理制度,社區黨組織定期將在職黨員在社區的表現情況反饋給其所在的黨組織。另外,各社區黨組織將在職黨員的姓名、工作單位、家庭住址、聯系電話、服務意向進行公示,使在職黨員時刻接受群眾監督,從而實現了在職黨員由單位黨組織和社區黨組織雙重監督管理。在推選“兩代表一委員”、每年的“七一”表彰等工作中,社區黨組織起到了較好的監督、推介作用。
(三)加大社區物質投入機制
社區黨組織與駐區單位形成合力,共駐共建和諧社區,有利于社區黨建工作的良性發展。針對社區辦公場所選址難、辦公用房面積小等問題,洪門街道誠城社區將“共駐共建”的理念落實到了實處。誠城集團作為駐區企業,為社區建設及其黨的建設提供了可靠的物質保障和資金支持。該集團為社區無償提供3000平方米的辦公用房,并且建立幫扶基金,搭建“愛心超市”、“康復門診”等救助平臺,組織社區黨員定期開展志愿服務,為群眾送溫暖、送關懷。截至目前,紅旗區已有20個社區達到了社區辦公用房的標準,基礎設施配備完善。
四、新鄉市紅旗區街道社區黨的制度建設的主要問題
(一)社區黨組織的規章制度不夠健全
調查結果顯示,在回答“您所在社區的黨組織制度建設情況如何?”這一問題時,多達51.3%的人認為“制度不夠完善,社區居民對制度的內容不了解”;31.3%的人認為“制度健全,但社區居民對其內容不太了解,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執行”;僅有17.5%的人表示“制度健全,社區居民對制度的內容了解,做到了嚴格的貫徹執行”。(如表1所示)
基于以上數據,可以得出:大多數社區黨組織的制度還不夠完善,社區居民對其內容也不太了解,難以適應社區的發展。
(二)社區黨員的管理模式不夠靈活
調查結果顯示,在回答“您如何評價所在社區黨組織對黨員的管理?”時,多達55%的人認為“管理方法單一”;33%的人認為“管理規范合理”;認為“管理松懈”和“基本不管”的各占5.8%和2.3%,還有4%的人表示“不清楚”。(如表2所示)
基于以上數據可知:社區黨員的管理模式較為單一,不夠靈活。社區黨組織還不能達到將黨員按需分類,從而有效發揮作用的程度。另外,社區黨組織開展活動的吸引力仍然不夠,黨員參與的積極性不高,使得社區黨組織活動不能達到常態化,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區黨建工作的發展。
(三)缺乏持久的物質保障機制
圖1
調查結果顯示,在回答“您所在社區的黨組織的活動經費如何?”這一問題時,表示“比較缺乏”的多達48.5%,表示“基本能夠保證”的占32%,還有9.5%的人表示“幾乎沒有”;而表示“比較充足”的僅占4%。(如圖1所示)
基于以上數據,可以得出:社區黨的建設普遍缺乏資金支持。大量人員的流入給社區在財政支出上增加了負擔,當前社區黨建工作的經費主要是通過政府支持,但僅能保證社區日常的基本開支。一些駐區單位并沒有“費隨事轉、利隨權移”,把那些離退休的或者是企業中那些破產的黨員轉移到社區中來,形式上是關系的派遣,實質則是割除了這些黨員與原單位的利益關系。
四、社會轉型期加強城市社區黨的制度建設的主要對策
2018年11月,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理論研討會在上海召開。會議強調,新時代城市基層黨建要抓住街道體制改革,在做優社區、把社區黨組織建成堅強戰斗堡壘上有新招數。〔4〕
(一)規范社區黨建的規章制度
社區黨組織要以服務群眾為工作理念,通過規范制度準則使廣大群眾了解社區黨組織的職責、作用和地位,明確社區黨組織與社區居民委員會的區別和聯系。規范黨內議事制度、黨內民主制度,完善紀律制度,使每一位黨員都將為人民服務、勤政廉潔銘記在心。社區黨組織要定期向區委作出詳盡的工作報告,包括某項工作的專題報告、重大問題的討論等,要讓上級黨組織及時了解社區黨建工作的情況,努力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
(二)創新社區黨員的管理制度
1.對離、退休黨員實施引導管理
由于社區黨員中離、退休黨員所占比例較大,且有意愿參加社區活動,所以社區黨組織要開展一些適合老年黨員群體的社區活動,可以引導他們爭做社區志愿者,例如:黨規法紀宣傳員、公共調解員等,既發揮了離、退休黨員群體的余熱,也促進了社區黨建工作的宣傳和發展。
2.對失業黨員實施幫扶管理
為失業人員創建再就業平臺,建立社區再就業中心,并聯合駐區單位成立幫扶小分隊,利用企業優勢為失業人員提供一定的工作崗位。同時,黨組織要成立再就業管理小組,對再就業人員進行崗前培訓和就業指導,形成規范、系統的社區再就業服務體系。這既讓失業人員感受到了黨的關懷,發揮了黨組織的作用,又有利于社區共駐共建格局的形成。
3.對流動黨員實施實時管理
社區黨組織要完善對流動黨員的管理,對需要外出的黨員要明確其去向,進行詳細登記,并開具流動黨員相關證明,而對于外來的流動黨員,黨組織也必須進行登記備案。對流動黨員實施實時管理,是社區黨組織規范黨員隊伍的保障。
(三)完善社區黨建的投入機制
加大對社區黨建經費的投入力度,夯實社區黨的建設的物質基礎,完善物質投入機制。根據目前新鄉市紅旗區各社區發展不均衡、經費投入不足的實際,加之社區工作的繁多復雜,政府應采取多方面、多渠道的投入機制。以政府撥款為主要方式,黨費余存和社會眾籌為補充的投入機制需要不斷完善,并適當提高社區工作者的福利待遇,以鼓勵其更好地為群眾服務。
首先,完善社區黨建工作的財務管理制度,對經費的審批和使用要有嚴格的制度規范,保障專款專用,使每一筆支出都發揮出最大效用。其次,建立健全多級政府共籌的投入機制,市黨委、區黨委、街道黨委要遵循社區黨建工作投入的相關規定,根據各個社區開展黨建工作的成效和在黨建經費方面的支配情況,逐步加大對黨建經費的投入,從而保障社區黨建工作的正常運行。最后,拓寬社區黨建的物質投入渠道。積極鼓勵各社區通過駐區單位贊助和社會組織眾籌等方式拓寬物質投入渠道,改善社區黨建工作條件,建立黨建多媒體教室和會議室,增加宣傳欄,為社區黨組織服務群眾奠定物質基礎。必須逐步增加社區黨建經費返回比例,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并且引導社區內廣大黨員為社區黨建提供資金眾籌,為共駐共建和諧社區助上一臂之力。
〔參 考 文 獻〕
〔1〕鄒婷.轉型時期城市社區黨建的理論思考〔J〕.黨建理論,2013,(09).
〔2〕張榮臣,李海洋.從“單位人”到“社會人”——改革開放30年社區黨建的提出和發展〔J〕.中國共產黨,2009,(02).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第1版).
〔4〕曹玲娟.全國城市基層黨建工作理論研討會在上海召開〔EB/OL〕.〔2018-11-28〕.http://sh.people.com.cn/n2/2018/1128/c134768-32344053.html.
〔責任編輯:譚文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