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紅建
【摘要】古詩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構成,高年級的語文古詩教學可以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化的審美情趣,領會其中的思想內涵,讓詩歌的魅力得到更大的綻放,尤其是紅色詩歌的學習有利于更好地發揚我國優良傳統。現如今,在我國教學改革思想不斷深化形勢下,“微課”在傳統教學中得到師生的認可與應用。本文結合具體案例,試分析微課在小學語文紅色詩歌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小學語文;高年級;紅色詩歌;教學方式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詩詞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傳承的重要分支。從小學時期起,詩詞的學習就成為學生一項重要任務。例如在蘇教版的小學語文課本中,設置了一些代表性的詩歌,且均放在每冊的前幾篇。可見,詩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地位。紅色詩歌是小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的精神食糧。本文以小學五年級《七律·長征》教學為例,淺談小學紅色詩歌的學習。
一、詩歌簡介
《七律·長征》是我們偉大的領袖毛澤東早在1935年10月長征生涯接近尾聲的時候創作的一首古體詩。這是一篇氣勢磅礴、雄壯非常的革命史詩。詩歌以精練的手筆生動地概括了紅軍長征的光輝歷程,歌頌了中國工農紅軍英勇不屈、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充分展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革命組織具有無比頑強的戰斗力與生命力。
二、教學目標
本文教學重要完成兩個任務:一是讓學生充分地理解作品,體會毛澤東的詩作創作特點;二是教會學生從詩歌的窗口窺見一代領袖具有的偉大的人格魅力與革命精神。這篇以“長征”為主題的七言律詩,在56個字里涵蓋了5個地名,其中映射著著名的戰役,以天險與人戰的有機融合為本詩的創新點,為詩人抒發革命情懷堅定了強大的氣場,也為襯托無產階級革命戰士的大無畏精神打下基調。
三、教學設計
(一)主題圖片的整合,感受長征之艱苦
這首詩歌是毛澤東原創,語文老師既要讓同學們理解詩歌中表達的主要內容,又要引領他們“走近”中國紅軍,為學生認識偉大祖國打開一扇門。
(二)利用網絡資源,重溫“地名”背后的故事
新課標對該詩的要求如下:學習略讀,大概了解詩歌大意;通過瀏覽,擴充知識面,結合需要查詢信息。這里有關地名蘊含的故事,更有利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引導他們自主閱讀。
(三)對視頻的整合,感受“瀘定橋戰役”之驚險
學生學習詩歌是一個對信息查詢、處理、輸出的過程。在課前預習時,觀看相關的教學視頻,教師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大渡橋橫鐵索寒”詩句里“寒”的含義,對學生親身體驗予以重視,直指詩歌核心。
(四)構建網絡自主測試平臺
作業的網絡測試平臺可以讓學生明確預習的方向,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語文老師可以結合學生反饋信息,有針對性地教學,突出“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充分利用了課堂教學時間。
四、課前準備
按照教學大綱中關于《七律·長征》的教學目標與學生情況,秉承“低成本、高效能”的教學原則,語文教師需要制作相關的預習視頻,且傳輸于班級QQ群達到知識共享。利用信息化教育公共平臺為學生課前預習、自主學習提供可能。
五、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
教師提出問題:大家知道嗎?中國紅軍曾創造了一個巨大的革命奇跡,即二萬五千里長征,從瑞金出發,歷經一年多時間,轉戰14個省份,最后到達陜北革命根據地。長征期間,紅軍歷經十分曲折,但他們以頑強的意志戰勝了各種艱難險阻,唱響了勝利的凱歌,這是一首歌頌長征的英雄史詩。當毛主席回顧這段往事的時候,思想澎湃,揮筆寫下這首《七律·長征》的詩歌(出示全文)。
(二)初讀詩文,認識長征路線
由學生朗讀課文,主動查詢生字、生詞。語文老師展示當年紅軍的長征線路圖,并引導同學們找到詩中涉及的地名。
(三)從地名視角出發,理解詩文,走入作者內心
第一,利用資料的查詢,了解地名涵蓋的故事,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老師在教學中,先展示“巧渡金沙江”的視頻,引導學生自讀。然后,播放“飛取瀘定橋”的場景,讓其感受紅軍當時所處的嚴峻形勢,以及國共雙方交戰的場面。最后,做出總結:作者以“暖”“寒”二字表達了渡過金沙江以后的欣喜,以及“飛奪瀘定橋”時的悲壯驚險,可謂恰到好處。第二,讓學生自主查詢信息,理解詩文大意。教師可作相關引導:經過網絡查詢,大家對紅軍在“金沙江”“大渡橋”發生的事已經有所了解,如果還想知道另外三個地名的故事,可利用百度查“長征”“五嶺山”,相關的文字、視頻等就會展示出來。同時,教師應當指導學生根據某個地名,談談詩句的含義,并讓其通過手機二維碼的掃描方式,將自己的話錄制,并發送到網絡交流平臺。
(四)以地名的視角,學習作者的詩歌創作手法
第一,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地名”,學習對仗的修辭。例如“五嶺”對“烏蒙”,“金沙”對“大渡”,“水”對“橋”,“拍”對“橫”,像這樣詞性相當、字數相等的寫法就叫對仗。然后,指導同學們再次閱讀全詩,讓他們體會對仗的寫法,感受工整的句式以及整體的表達效果,深入體會詩人的感情。第二,啟發學生對地名在全詩作用的思考。相比其他詩歌,在本篇中以地名入詩的手法非常明顯。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地名?然后,教師做出引導:全詩共包含5個地名,有效地結合了紅軍長征中發生的大事件,雖多卻不雜亂,全詩渾然一體,側面表現了詩人對漢語文字運用功底深厚。
(五)鞏固與訓練
第一,完成詩中地名的填空,并選一個故事進行說明,將其發至學習平臺。第二,對今天的學習方法進行歸納。以地名為突破口,了解其蘊含的故事,以及地名在詩中的作用。回顧學習過程:(1)通讀詩篇,畫出地名;(2)查詢地名故事,掌握詩歌背景;(3)將地名帶入詩中,感受作者的情感。第三,進行拓展練習。填寫地名,完成詩句,利用網絡資源,談談地名在詩中的作用。第四,教師需要推薦學生閱讀有關的詩歌,例如《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增強學習效果。相信學生在抓住地名的線索基礎上,運用網絡自主學習,勢必會對這首《七律·長征》詩擁有更深的感悟。
六、教學總結
第一,以課本為核心,明確教學目標。語文教學根本就是教材。本文是一首紅色的七言律詩,由于包含地點較多,所以可以將其作為教學的突破口,教會學生理解詩意、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第二,利用“微課”,提升課堂教學效率。新課標中提出:“在我國教學改革形勢下,單純以傳統的課本教學方式難以滿足時代要求。怎樣將教材與其他資源融合非常重要。”本文的紅色詩歌的教學設計強化了多方面教學資源的運用。微課為教師與學生提供了一條延伸的知識鏈,有利于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第三,根據學生情況,突破傳統古詩教學的難點。傳統教學中,對于同類詩歌的學習,學生首先想到的就是全篇背誦,對相關地名在詩歌創作中發揮的升華主題、烘托情感的功能知之甚少,因此,在微課設計中遵循了“以學定教”原則,重點教會學生突破學習詩歌的難點。本文中,先帶領學生觀看“大渡河”“金沙江”等視頻,然后引導他們自主查尋資料,讓其體會作者詩歌創作中“介入地名”的手法以及對仗等修辭,逐漸削弱學生與作者思想溝通的障礙。
七、結語
新時期,微課在小學語文詩歌教學中的應用符合新課改相關標準。尤其對于高年級學生,這首精典詩歌《七律·長征》提及的中國紅軍“長征”從時間、地域上都具有較大的跨度,涉及的地名及其相關故事更是少有耳聞。微課可以幫助學生對該詩歌創作手法的獨特之處引起關注,并學習由此及彼地思考,完成知識的延伸,極大地提升詩歌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建麗.小學語文高年級“高效課堂”教學模式初探[J].中國校外教育,2019(5).
[2]張燕.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古詩文教學現狀及其突破[J].才智,2018(3).
[3]劉楊.淺談小學語文高年級閱讀教學的設計與實踐[J].中國校外教育,2017(S1).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