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薇
[摘? ? 要] 闡釋了在信息時代,“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顯性與隱性關系,從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統一;文化知識的傳授和正確的價值觀引領相統一;積極推動“專業課程+思政”、“互聯網+思政”建設工程相統一,以加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協同育人效應。
[關鍵詞] 思政課程;課程思政;協調育人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9. 11. 091
[中圖分類號]? G640?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9)11- 0210- 03
0? ? ? 前? ? 言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到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的根本問題。在信息時代,如何構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新機制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改革思政課要做到“八個堅持”相統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建立黨委統一領導、黨政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協同配合、共同融合的工作格局,推動形成全黨全社會努力辦好思政課。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這就要求在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能就 “思政課”談“思政”建設,而要抓住課程改革核心環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陣地地位,著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著力將教書育人內涵落實于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之中。構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新機制。
1? ? ? “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在教學中的顯性與隱性關系
“思政課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及相關教育活動的總稱。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加強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道德人生行為等教育和引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重要途徑,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大學生的必修課,各高等院校根據《〈中宣部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意見〉實施方案的通知》規定,開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論、形勢與政策5門必修課。同時根據需要開設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等各種選修課程。其中,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主要針對大學生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和法制教育,幫助大學生增強社會主義法制觀念,解決成長成才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激發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成長,樹立成才意識,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自我修養,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促進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通過教學,使學生深刻領會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律,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引導學生樹立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進一步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程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基石,其目的是幫助大學生從整體上把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并運用基本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引導大學生樹立和堅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同時,注重增強其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中起到整合學生知識結構的方法論作用,為塑造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奠定堅實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程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主題,以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為主線,以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重點。幫助學生系統掌握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形成、發展、主要內容和精神實質,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使學生不斷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積極投身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中去。形勢與政策課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緊密結合國際國內形勢,特別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形勢進行馬克思主義形勢觀、政策觀教育,使學生了解國內外重大時事,正確認識理解和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從而增強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信心和社會責任感。
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側重于人的思想層面,重在育“德”,以提高人的思想覺悟和道德品質。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是潛移默化地培養人的良好人格,高尚道德情操的課程,是一門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課程,是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靈魂課程。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是兩個內涵不同、取向范圍不同的概念,二者是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有機結合。“課程思政”是學校育人的所有教學科目和教育活動,以課程為載體,思政教育貫穿始終,充分體現課程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取向。任何一個專業、任何一門課程都是一項思政,都必須緊緊圍繞思想政治教育這個主旋律開展教學,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環節、各方面,形成“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新格局,從而達到立德樹人“潤物無聲”的作用。這就要求各門專業課教師必須立足“課程思政”作為學科專業發展的基礎地位,從育人維度來實現課程價值;在組織教學內容時,要多方參考教材,充分挖掘,找出包含在專業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將蘊含在內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挖掘出來,把社會上的正能量內容引入課堂,實現思政寓課程,課程融思政,發揮各類課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共同致力于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理念新模式,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在人才培養總目標方向上是一致的,即是“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立什么樣的德,樹什么樣的人”需要每一個教育工作者認真思考。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圍繞著兩個維度展開: 一是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二是培養具有獨立個性,健全人格、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高校各門課程教學的終級目標是共同的,各門課程應該同向同行,協調共建。“課程思政”離開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指導就是“無源之水”,離開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科學體系就是“無本之木”。而“課程思政”是通過深入挖掘專業課和綜合素養課的德育內涵和德育因素,促進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融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下,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綜合素養課、專業課三位一體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其中自然科學專業課程側重對學生科學思維、職業素養的養成教育,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拓展作用;人文社會科學專業課程凸顯其在強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方面的作用,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強化作用;而綜合素養課程則強調在培育人的綜合素養過程中牢筑理想信念,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浸潤作用。總之,“課程思政”著力將價值觀的培育和塑造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全過程,將教書育人內涵落實于課堂教學主渠道,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結合起來,真正實現在價值傳播中凝聚知識底蘊、在知識傳播中強調價值引領,起到潤物無聲中立德樹人的作用。
2? ? ? 構建“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建同行,協同育人新機制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理論課是主渠道主陣地。但對大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是一個全方位多角度的龐大工程,需要與其他渠道、其他環節銜接配套,共同發揮作用。長期以來,人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存在一種誤區,認為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師和黨務工作者的事情,專業課教師的任務是傳授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從目前的教育實踐看,思政課與學校黨委宣傳部、黨委辦公室、學生處、學校團委等部門的聯系與合作比較緊密,也產生了很好的育人效果。但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部分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與其他專業課程、專業教師協同育人的機制尚未完全構建或不夠完善。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我們的高校是黨領導下的高校,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高校,要始終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堅持不懈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堅持不懈促進高校和諧穩定,堅持不懈培育優良校風和學風,這是我們辦高等教育的根本方向。”所有高校課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高校教師和管理工作者都肩負育人職責,必須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這個核心問題,充分發揮課程、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服務、資助、組織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整合育人要素,完善育人體系,優化育人評價機制,強化實施保障,構建一體化“大思政”育人機制和體系。
首先,學校要根據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把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教書育人全過程,使專業知識與思想政治教育相統一;文化知識的傳授和正確的價值觀引領相統一。同時學校要將育人理念貫穿課程、學科、學術、科研、實踐、文化、網絡、心理、管理、服務、資助、組織等各方面各領域,真正實現全面全程全方位協同育人大格局。
其次,積極推動“專業課程+思政”、“互聯網+思政”建設工程,真正實現課程育人。各門專業課任課教師,要系統梳理和深入挖掘各門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課堂教學各環節,特別是在優化課程設置、教材的編寫修訂、知識點考核設計、育人效果評價等方面,形成體系化教學改革成果,培養一支具有以專業課教師為主、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協同共建的教學團隊,更有效地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五進”工作,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與知識體系教育有機結合。一是加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改革,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和引領作用。二是加強各專業課程教學改革。三是加強綜合素養課程教學建設和改革。
再次,強化專業課教師思政意識的培養和教育,提升專業教師思政育人的意識和能力。營造氛圍、強調理念,把師德師風教育納入教師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在各種教學活動中,更多地融入“課程思政”相關主題、專業課程與思政課程如何協同育人、“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的辯證關系等內容。講好每一門課的思政元素,把深厚的育人元素融入專業課堂教學中。各專業課教師在自身課程的教學中自覺融入思政理念,將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相結合,充分發揮專業課程的育人價值。
最后,教師要以身作則,為人師表。教育部黨組書記、部長陳寶生在新時代全國高等學校本科教育工作會議上指出:“2018年高校師生思想政治狀況滾動調查結果顯示,對大學生思想言行和成長影響最大的第一因素是專業教師。加強課程思政、專業思政十分重要,要把它提升到中國特色高等教育制度層面來認識。我們要旗幟鮮明,在持續提升思政課質量的基礎上,推動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與思政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高校要明確所有課程的育人要素和責任,推動每一位專業課老師制定開展‘課程思政教學設計,做到課程門門有思政,教師人人講育人。”由此可見,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身作則,為人表率,上好課程,有效組織課堂教學,為學生樹立優秀的榜樣,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先進的思想政治文化,樹立遠大的人生目標,為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保駕護航。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必須正確處理好育才能力和育德能力的關系。同時,發掘高校所有課程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在專業教育中充分貫穿思想政治教育,兩者同步進行,協同育人。以“久久為功”的精神 ,持之以恒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 ”教學改革,完善體制機制保障,建構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和機制。
主要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 (01).
[2]高德毅,宗愛東. 從思政課到課程思政? 從戰略高度構建思想政治理論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3]呂寧.“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協同育人思路探析[J].大學教育,2018(1).
[4]高德毅,宗愛東.思政課程:有效發揮課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的必然選擇[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7(1).
[5]鄧暉,顏維琦.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N].光明日報,2016-12-1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