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摘要】目的:重癥醫學科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方法:將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重癥監護病房中所收治的400例進行看護同時有可能會產生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患者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發生情況以及危險因素進行調查。結果:在400例研究對象之中,一共出現了40例CRBSI,發生率為100%,重癥醫學科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有葡萄球菌、G桿菌、真菌等,40例CRBSI患者中一共出現了1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為350%,而引發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則包含了患者年齡較大、患者APACHE—2評分較低、感染病原菌十分復雜等因素。結論:對于重癥醫學科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患者而言,需要在明確病原菌基礎上來不斷進行臨床完善與規避,從而為重癥患者提供更多的生命保障。
【關鍵詞】重癥醫學科;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危險因素
【中圖分類號】R 639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6-238-01
中心靜脈導管(CVC)在臨床上一直都被廣泛的應用于危重癥患者血流動力學檢測、長期輸液、快速擴容、血液凈化以及全腸胃外靜脈營養等環節之中。在不斷發展與應用領域不斷擴大的環境下,導管相關并發癥情況也變得越發的顯著,像是血栓、機械損傷等都是常見的并發癥現象,特別是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CRBSI)問題近年來更是越發的突出。本研究則是對重癥醫學科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進行了調查,同時對危險因素進行了具體的概述,希望能夠以此來有效降低這一并發癥的發生,從而有效提升臨床治療效果與質量。為此,我院也選擇了40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對其進行了如下研究: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我院在2017年1月-2018年1月重癥監護病房中所收治的400例進行看護同時有可能會產生相關性血流感染的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占據了635%(250/400),女性患者占據了375%(150/400);患者年齡最小為20歲,最大為88歲,平均年齡為(665±88)歲。排除未成年患者、多次出入危重癥病房、入住危重癥病房時間短于2d的患者;所有患者及其家屬也都簽署了知情同意書,愿意積極配合本次研究。
12方法
121診斷方式
所有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均按照美國感染病學會所提出的指南來作為相關性血流感染是否出現的判斷依據,具體措施如下:首先,需要借助于導管來對同種病原菌進行進一步的觀察,通過2個不同導管的觀察發現存在一個導管之中的菌落數量明顯的是另一個導管之中的數量的3倍以上;借助于檢驗來發現導管留取血液菌落數量是外周血液3倍以上;導管留取血液檢查結果呈現出陽性。
122調查方法
在對重癥醫學科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患者進行調查的時候,首先需要對患者基本信息進行采集與調查,具體包含了患者性別、姓名、病歷、年齡、生命體征、出入院實踐、疾病預后等多方面內容。此外,還需要在醫護人員配合之下完成APACHE—2評分。
123病原菌鑒定方式
在對重癥醫學科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患者進行調查的時候,還需要對患者CVC 導管內的留置血液進行采集,然后將血液樣本進行實驗室培養,在培養一段時間之后可以將可疑菌落進行分離,然后再借助于美國最為先進的全自動細菌鑒定系統來對患者病原菌進行鑒定,以此來確保研究的深入以及科學性。
13統計學分析
應用 SPSS l50軟件分析,計量數據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數據對比采取X2校驗,P>005,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差異具有顯著性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危重癥患者感染情況調查分析
調查研究結果顯示,在400例研究對象之中,一共出現了40例CRBSI,發生率為100%,同時研究調查中還發現CRBSI 的感染率與患者性別這一要素不存在統計學關系。
22CRBSI 患者的病原菌分布情況
重癥醫學科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有葡萄球菌、G桿菌、真菌等,具體情況見下表1,同時還存在多種病原菌交叉感染的情況。
23患者危險因素分析
在本次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40例CRBSI患者中一共出現了1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為350%,而引發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則包含了患者年齡較大、患者APACHE—2評分較低、感染病原菌十分復雜等因素。
3討論
現如今臨床在ICU治療過程中,中心靜脈導管技術已經成為了必不可少的一項治療手段,但是在實際應用過程中CRBSI發生率也呈現出了不斷增大的趨勢。相關研究調查結果顯示,通常CRBSI的發生率能夠達到7%~10%,病死率則能夠達到20%~60%。本次研究調查結果顯示,在400例研究對象之中,一共出現了40例CRBSI,發生率為100%;40例CRBSI患者中一共出現了14例患者死亡,死亡率為350%,調查結果與研究報道一致。除此之外,在本次研究過程中,筆者發現引發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則包含了患者年齡較大、患者APACHE—2評分較低、感染病原菌十分復雜等因素,所以臨床在對重癥醫學科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患者進行治療的時候,一定要結合患者實際來對其進行有效的護理與干預,不斷完善中心靜脈導管在臨床的運用,從而有效降低感染率的發生,讓患者能夠盡早恢復。
綜上所述,對于重癥醫學科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患者而言,需要在明確病原菌基礎上來不斷進行臨床完善與規避,從而為重癥患者提供更多的生命保障
參考文獻
[1]李駿, 喻莉, 楊軍輝,等. ICU內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J]. 重慶醫學, 2015(4):495-497
[2]ICU 內中心靜脈導管相關性血流感染的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J]. 河北醫藥, 2016(4):542-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