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增設“實踐活動與綜合應用”,使數學實踐活動由課外進入了課內。這既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教學教育改革的必然。課堂教學“綜合實踐”已經成為新課改研究的熱門話題,文章就對小學數學教學的綜合實踐活動課進行探討。
關鍵詞: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教學方法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基于學生數學直接經驗、密切聯系學生自身生活和社會生活、體現對數學知識與能力的綜合運用數學實踐活動。在當前核心素養教育時代,如何提高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成為教師們研究的熱門話題,為此將數學核心素養滲透于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環節需要教師認真探索與思考。文章基于教學實際,擬從以下幾點進行有效探討。
一、
創設生動情境使學生感受到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想讓學生有效地走進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師需要選擇適合學生的心理、認知情況、學生學習基礎的教學方法。因為好的學習情境才能讓學生被情境吸引過來,最終才能達到應有的學習效果,否則學習效率就一般,難以讓學生在今后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獲得數學知識或者數學能力。教師在新課教學中,小學數學課上教師以學生熟悉的日常生活為背景資料,設計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經過聯想、類比、溝通等在生活實際素材中抽象理解數學新知識內容,從而提高對新知的理解能力。例如,在《年月日》學習中,教師可以設計這樣的綜合實踐思考題:爸爸去外省工作一段時間了,小敏天天在家數著日子,她想爸爸早點回來,好在爸爸休年假期間與媽媽一起去當地動物園玩。三個月后,爸爸回家了,請猜想一下小敏這兩個月一共度過多少天?類似這樣的思考題源于生活實際,這里由于三個月會出現很多情況,為此思考的問題答案很多,答案不是唯一的一種。學生思考的積極性就提高了,教師引導學生用這道題進行深入探索有幾種情況,體現了綜合實踐的特色。
二、
教學中教師要促使學生自主參與
學習的主體一直是學生,教師在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充當著組織引導角色。根據當前核心素養的時代發展要求,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激發學生主動參與活動的積極性,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展示自我,讓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具有研究、探索、展示智慧的空間。人教版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適合學生自我探索的綜合實踐活動,諸如教師讓學生去調查某超市收銀臺早上、中午、傍晚三個時間段收銀人數情況,請學生根據統計的人數對超市收銀臺收銀員的配置是否合理發表意見?還有,讓學生找一找生活中的三角形、四邊形,探索三角形的穩定性或四邊形的不穩定性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很多適合學生去課外社會實踐調查的內容都可以歸為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范疇。教師需要根據教學進度,有計劃地安排一些這類綜合實踐活動。
三、
活動進行中要適時地加以組織和指導
考慮到學生在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體性,教師還需要考慮到學生的社交閱歷、安全判斷等不足。教師需要在學生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之前做一些合理、科學的組織,讓小學數學的綜合實踐活動能夠有序、安全、有保障地開展下去。
例如,在學習完《測量》知識中,教師發現有的小組在測量時發生爭執,有的小組中個別學生被剝奪了動手測量的機會等問題,教師便及時地給予幫助和指導,從而使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教師不妨根據學生的人數,適當地增加測量的機會,也可以將測量的形式改變一下,也可以讓測量的任務時間、地點變化一下……總之,教師要提前對這次測量的綜合實踐活動進行多方面的預設,并對學生的活動進行提前告知,且要告訴學生測量中的遇到的問題需要靈活處理。正是因為在測量中他們經歷了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的活動過程,學生才會體會到失敗的迷茫與沮喪,感受到成功的喜悅與滿足。
四、
選擇適合學生的小學數學實踐活動課課型
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不同年級有著不一樣的活動課類型。教師在具體指導學生參與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就有不一樣的課程類型,不能千篇一律。否則很容易讓學生失去對這類數學活動的興趣。為此,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認知結構、思維水平差異性,積極開設不一樣的活動課程類型。具體如下幾種適合不同年級開展。
(一) 趣味數學實踐活動課
這種課在低年級很受歡迎,旨在讓低年級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領略數字、符號、數學語言的變化情況,教師可以開展數學謎語、趣題大討論等具體課程內容。
(二) 思維訓練實踐活動課
針對中高年級學生,其數學認知結構與數學能力有一定的提高,教師在這類綜合實踐活動課上以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維訓練為主,培養其分析、綜合、類比、推理等思維方式,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不妨具體開展一題多解、一題多變、圖形變換等具體課程內容。
(三) 生活實際應用活動課
這類課程活動對學生的動手能力要求較高,為此教師根據學校周邊的校外資源,可以根據實際開展即可。例如,實地采訪調查、實地測量、數學實驗等就是這類課程代表。
五、
實踐活動課教學中培養學生合作意識
在小學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要讓學生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為此,教師根據學生在綜合實踐活動的課程內容,可以選擇同桌合作、前后桌合作、小組合作、居住地合作、全班合作等多種方式。合作的目的是讓學生都能起到不一樣的參與方式,領悟到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下個人與小組的能力,讓小組成員都能認識到自己的優缺點,通力完成共同的小組任務。
例如,低年級統計學習中,筆者就安排這樣一個小組合作的實踐活動環節,課件先展示一組體育活動圖,提問:“圖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體育活動?你喜歡哪種活動?同桌交流,然后10人一組,選出組長,統計出小組里喜歡每種體育活動的人數,得出喜歡哪種項目的人最多,哪種最少”這個活動旨在讓學生理解統計的概念,感受小組合作的重要性,分析班級學生對體育項目的情況。
綜上所述,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是一項很重要的數學知識模塊,融于代數、幾何、統計等具體數學知識中。在當前這樣學科內的綜合實踐活動還需要教師們共同研究探討,讓小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發展數學思維與數學能力,有效培養其學科素養,從而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黃太生.新課改環境下小學數學教學方法創新研究[J].考試周刊,2017(A1).
[2]鄧秀云.淺析“解決小學應用題”的基本教學策略[J].吉林教育,2011(20).
[3]崔玉蘭.小學數學解決問題的有效策略[J].小學教學參考,2010(26).
作者簡介:
鐘冬梅,福建省龍巖市,福建省武平縣巖前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