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佳
摘要:群眾文化是社會精神文明建設和文化發展的重要內容,是人們物質文化生活的組成部分,它以群眾的智慧、生活方式為基礎進行多元化文化藝術實踐。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發展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同時也是新形勢下文化工作開展的必然要求。
關鍵詞:新形勢 群眾文化 藝術發展
中圖分類號:G2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9)11-0081-02
群眾文化的主要對象是群眾,文化工作是以群眾為基礎。群眾文化在文化傳遞方面具有重要影響,現如今我國的群眾文化在發展過程中有了很大的成就,對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推動作用,是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工作者的重要職責。
一、新形勢群眾文化藝術的特點
群眾文化服務活動內容寬廣,從這些活動發展形式上分析,文化活動發展迅速,緊緊圍繞統籌推進五位一體整體布局與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樹立和落實創新、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堅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覺性,完成文化小康建設,實現兩個一百年目標,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價值引領力、文化凝聚力。
(1)提高群眾認同感。群眾文化藝術具有正確的引導作用,群眾文化藝術表達方式具有多樣性,促進文化生活進步,融入群眾生活全過程,推動群眾文化藝術發展,增強群眾政治認同感,提升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
(2)豐富群眾生活。群眾文化藝術是思維藝術的轉變,屬于綜合創作藝術。通過藝術豐富與完善表演豐富手段,是藝術加工與藝術深度化的集中展現,其本質是藝術本質,是群眾文化藝術的重要內容。比如:話劇、相聲、小品等語言類節目的根本是生活,來源于生活應用于生活,服務于生活。與文化藝術目的具有相通性。群眾文化藝術在表現形式上具有靈活性、參與性,展現了思維演進生動過程。群眾文化藝術強調知行統一,展現了唯物論思想與哲學辯證法。群眾文化藝術與文化藝術全部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雖然源于生活但并不受限于生活,藝術是對生活的凝聚,是對生活的再造和加工。
(3)實現群眾文化融合。群眾文化藝術能夠打造出形象生動的藝術形象,從而滿足人們的欣賞需求。群眾與藝術表演的作品、情景、場景等融合,滿足教育、感化需求。同時,群眾文化藝術屬于藝術傳播形式,無論是從藝術者的感受還是人們的心理感受來說,二者之間具有濃厚的情感傳遞,涵蓋了怎樣達到通俗易懂、產生共鳴。這就需要創作者重視群眾審美感受,保持一種穩定狀態。
二、群眾文化藝術發展特征及原則
(1)群眾文化藝術發展特征。現如今,人們生活質量不斷提升,于是對精神文明需求有了新的要求。所以,地方政府開始增加資金投入,為群眾文化藝術工作的開展創造條件,更好地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應深入群眾生活,掌握群眾精神文化要求,豐富內容,滿足群眾精神需求。文化藝術應秉承著以人為本的理念,激發群眾主動性,從而主動投入到文化活動中。因此,工作人員需結合群眾文化喜好。在實踐活動中重視活動形式的多樣化,豐富群眾的文化藝術生活。同時,文化藝術活動還要有目標性,提高文化活動感染力,滿足群眾精神需求。
(2)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原則。第一,生活化原則。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開展受實際條件影響,要求結合活動主題、互動現場、資金、群眾等情況,而且要確保安全、統籌協調,在得到部門的支持下組織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新形勢下,群眾文化重視精短性,提倡高質量、持續性活動開展。滿足群眾文化發展需求,降低活動要求,在低投入的前提下組織群眾文化活動。第二,貼近群眾的原則。群眾文化藝術活動應結合人們的藝術喜好、需求提供展示才藝的平臺,在生活價值中引領更好地傳遞主旋律。所以,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的主題、內容應貼近群眾,分析群眾文化需求,從而達到組織和掌握引導作用。第三,隨著群眾文化的日益繁榮,培養出一大批文藝骨干和文藝熱心人士,創作出了一大批的優秀作品。通過整改活動,各參評單位政風行風建設水平有了明顯提升。
三、新形勢下群眾文化藝術的發展
著力在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完善文化基礎設施、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提升政風行風建設上下工夫,使地區的文化發展成效顯著,紅紅火火的群眾文化活動在盛夏楚溈大地勾勒出一道道靚麗風景。
(1)群眾文化藝術多元化。新形勢下,文化藝術活動有助于提高群眾思想意識、豐富精神境界,實踐活動中強調活動形式多元化。組織具有公益性的宣傳活動有助于增強群眾精神文化素質,增強群眾凝聚力,得到文化藝術活動的支持。擴大文化藝術宣傳,讓群眾更好地了解文化藝術,提升精神素養。
(2)加強通俗文化事業建設。加強通俗文化事業建設對群眾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能夠激發群眾參與主動性。例如:為老人開辦戲曲文化課堂、組織大合唱等活動,以這種形式開展文化藝術活動,讓老人有更加豐富的晚年生活,同時實現傳統文化的傳承。通俗文化事業建設的根本目的是調動群眾參與的積極性,不過在實際活動開展過程中應有較高的文化藝術追求目標。
(3)建設文化廣場和公共文化活動基地。建設文化廣場和公共文化活動基地對文化藝術工作具有重要作用。文化廣場,如:圖書館、閱覽室、書畫室等,配備室內報告廳,為文化活動的開展創造條件。將公共文化活動基地作為重點建設區域,聘請兼職教師,完善基礎設施,為群眾提供休息場所。
(4)創新群眾文化藝術活動形式。工作人員應根據當地文化普及情況和群眾精神文化需求挖掘文化藝術活動項目,確保基層精神文化的持續進行。例如:深入研究優秀的傳統文化、民情風俗、歷史事件,以其為主題調動群眾參與興趣。同時,重視先進文化藝術活動的融入,與當地獨特的文化藝術結合,提高文藝活動內涵,實現活動形式的創新。此外,不同的人的文化需求各有差異,歌唱、舞蹈、樂器等活動深受部分群眾喜愛,多元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COSPLAY、模型制作也成為熱門活動。所以,創建群眾文化活動平臺,通過民間藝術、展館等展示小眾性藝術活動,這對激發群眾主動性具有積極意義。
(5)創建數字化群眾文化活動空間。將現代信息技術與群眾文化活動聯系在一起,實現線上線下交互,通過數字化網絡平臺組織線下文化活動。現階段,數字文化館建設工作已經全面開展,以網站的形式實現線上線下交互,舉辦有益于群眾文化素養提高的活動,激發群眾主動性,使其融入到主題文化活動中。
四、結語
總而言之,群眾文化活動應結合群眾需求、群眾生活,以多樣的藝術形式為群眾創建展示交流平臺,調動群眾參與主動性,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讓文化無處不在地流淌在人們身邊,讓群眾真正享受到“文化民生”帶來的幸福生活,為實現“打造省會次中心,建設幸福鄉”的宏偉目標,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參考文獻:
[1]李麗.文化館實現全民藝術普及工作的對策探究[J].人文天下,2018(21):48-50.
[2]孫景鐘.先進文化背景下的群眾文化藝術培訓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8(38):28-29.
[3]文曉容.淺談基層群眾文化建設中的合唱訓練[J].農家參謀,2018(13):259.
[4]張浩穎.對群眾文化藝術活動策劃及創意發展問題解析[J].傳播力研究,2018(18):24.
[5]張娜.傳承民族民間文化藝術與發展群眾文化的思考[J].藝術評鑒,2018(11):159-160+167.
[6]于澄.群眾舞蹈在群眾文化中的作用與意義分析[J].大眾文藝,2015(19):20.
責任編輯:張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