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梅花
[摘 要] 道德與法治教學應該是一門貼合學生生命成長的學科。建構童真課堂,教在起點、重在經歷、樂在分享。從學生的“童心”出發,童真課堂能彰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價值,從而助推學生抵達更美好、更快樂的學習境界,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
[關鍵詞] 道德與法治;童真課堂;課程價值
道德與法治童真課堂是一種契合兒童成長、貼近生命本質的課堂。建構道德與法治童真課堂,教在起點、重在經歷、樂在分享。教學中,教師要守護學生的童心,了解學生的童趣,彰顯學生的童真。要讓學生憑“童眼”觀照,用“童耳”傾聽,用“童手”實踐,以適切的方式讓道德與法治教學更有趣味、更兒童化,從而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習力,提升學生道德與法治的核心素養。
童真課堂以“三真”(真心、真學、真導)為根基,其中是以“真學”為核心的。作為教師,首先要關注學生學的“起點”。關注學生學的起點,也就是要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
例如,教學部編版“我們愛整潔”,基于學生學的起點,筆者讓學生先談一談每天是怎樣做到整潔的,學生聯系自己的日常起居,說每天要洗臉、刷牙、梳頭、洗手,等等。通過回憶日常生活,引導學生認識整潔的重要性。在此基礎上,呈現一些圖片如“一邊走路一邊看書”“一邊看書一邊吃東西”等,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互動交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問題、困惑后,筆者設計活動,如“鏡子里面的我”“這樣做好不好”“保持整潔有辦法”“這樣做是愛整潔嗎”等,不僅讓學生認識保持整潔對自己健康成長的好處,而且讓學生認識到生活中真正的整潔的內涵。又如對于手工勞動,不能因為臟而不參與,不能因為勞動臟而厭惡勞動,等等。在學習中,我們還組織了“健康衛生知識大闖關”“情景模擬體驗”等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技能培訓,讓學生學會整理、學會整潔。這樣的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原有生活經驗基礎上認知,不斷豐盈學生道德與法治知識,提升學生的踐履能力。
只有教在起點,才能引導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展開“真思”、發出“真言”、形成“真情”。教在起點,要讓學生在道德與法治學習中“閃亮出鏡”,大膽地敞露自我,呈現出自我的經驗、困惑、問題等。只有切入學生學習起點的道德與法治學習,才能真正提升學生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建構童真課堂,引導學生展開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關鍵在于學生經歷。學生充分的經歷包括學生的經驗參與、深度的學伴對話、積極的資源共享等。只有學生充分地經歷,學生才能深刻地理解道德與法治知識。
例如,部編版“上課了”,要通過教學,讓學生形成良好的聽課習慣,從而讓學生適應新生活、創造新生活。對于一年級的學生來說,盡管他們每天都在聽課,但是否會“聽”依然是一個問題。教學中,教師要著眼于學生聽課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加以引導。在這個過程中,還要進行良好的公共意識教育。對于學生而言,他們對于課堂聽課的認識就止步于“坐得端正”“回答問題響亮”“不開小差”等。對于“為什么回答問題前要先舉手”“為什么要大家一起學”等問題的認識還是比較模糊的。為此,筆者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開展情境性活動,比如“出示一個問題大家搶著回答”,開展故事性活動,比如“坐井觀天”“一葉障目”等。通過這樣的一些活動,提升學生的認識。比如對于“回答問題之前要先舉手”,學生不僅將之作為行為習慣,更理解為一種公德;比如對于“回答問題要響亮”,學生不僅將其理解為一種要求,更理解為對別人的尊重。
教學中,只有讓學生充分經歷,學生才能獲得充分的感受、體驗,才能遇見“更美好”的道德與法治。
道德與法治教育要尊重學生的意愿、見解。在童真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但從不將自己的主觀價值觀念、意義等灌輸于學生,從不將成人的觀念、思維作為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習詮釋的尺度,也不將約定俗成強加于學生。道德與法治教學,從學生的“童心”出發,根據學生的年齡、心理等特點,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設計教學,并引導學生在學習中積極分享,從而讓學生遇見“更快樂”的道德與法治。
例如,部編版“上學路上”,在最后一個版塊——“交通‘信號要知道”,筆者以班級學生上學路上每天都會看到的交通標志入手,引導學生交流:在你上學的路上,還有哪些交通標志?這些交通標志是什么意思?我們看到這些交通標志應該怎樣做?這里學生暢所欲言。有學生說,上學過紅綠燈要走斑馬線;有學生說,黃燈開始閃爍就不能前行;有學生說,即使遇到綠燈,過馬路時也要左顧右盼,等等。通過交流,學生的經驗得到分享。教學中,筆者還運用網絡上下載的交通中常見的現象考量學生,比如“在紅燈但沒有車的情況下,媽媽拉著我的手要過馬路,對不對?”“在綠燈快閃的時候,為了通過應該加速跑,對不對?”最后,通過小組交流,學生歸納、概括出過馬路的注意事項。學生在積極的分享、研討中明確了規則,獲得了實用的道德與法治知識。
積極分享,符合學生的道德與法治認知邏輯。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樹立規則意識,了解法治知識。只有當學生認識、認同了道德與法治知識,才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通過與學生的積極對話、交往,能讓道德與法治知識得到分享。在分享中,學生會有所思、有所得、有所表達,從而在分享中獲得快樂。
建構道德與法治童真課堂,需要教師用心,更需要教師永葆一顆童心。道德與法治學習,不僅要讓學生獲得知識,更要提升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立足學生的生活經驗起點,引導學生經歷學習歷程,獲得積極分享。如此,道德與法治學習一定會成為學生的美好的、快樂的生命旅程。
[1]張霞玲.呵護童真,讓課堂更精致[J].教育視界,2016(24).
[2]諸建煥.談《我是小小安全員》“童真”課堂教學心得[J].小學教學參考,2016(9).
(責任編輯:文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