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紅艷
摘 要:在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當中,目前古詩詞教學成效不夠理想,在課堂當中老師不愿意多付出時間,學生也不具備學習興趣,大多數課堂就好像擺設一樣。因此,根據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展開了一系列的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核心素養;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
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包含語言結構、思維發展、文化弘揚等多個層面。古詩詞屬于中華文化的成果,老師可以運用古詩詞教學強化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促使學生更好地認識到古詩詞的語言結構、感受到古人創造古詩詞的時候所包含的感情與思想,體會文化的弘揚與發展,從而提升初中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一、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現況
1.學生對古詩詞缺少學習興趣
和一般的文章不一樣,古詩詞的語言十分短小,精練的幾個字就可以描繪出一個宏偉龐大的場景還有作者豐富的感情,這不僅要求學生具備很強的語文閱讀水平,更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人生經歷,這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十分困難。此外,課本當中有許多要求背誦的古詩詞,這樣硬性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給學生造成了很大的負擔,造成許多學生不樂于學習古詩詞,因此學生本身對古詩詞就難以產生學習興趣。
2.古詩詞教學重視知識積累,輕視情感體驗
在目前初中階段的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大多數老師始終太過注重詩詞的背誦與默寫,大多只注重學生古詩詞記憶背誦的廣泛積累,而在指引學生步入詩詞意境、感受古詩詞潛在精髓和感情體會上面就具備一定的缺陷,古詩詞的課堂教學很少會給學生留出聯想與二次創作的余地。
3.教學太過功利化
大多數老師為了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在教學內容的設定上更多的是按照考試的重點展開古詩詞的字、詞以及句的教學,包括古詩詞的背誦,忽略了對詩詞完整的認識與領悟,造成大多數學生即使已經明白詩詞當中每一個字詞表達的意思,也可以輕松背誦出詩詞的內容,卻很難切實認識到詩詞所描述的內容,更難以和作者產生情感共鳴,這也就喪失了學習古詩詞的真正價值[1]。
4.學生學習不夠主動
每一個人對事物的看法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引領學生展開主動學習可以明確學生的觀念,推動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但是,在初中階段的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當中,老師受到過去教學觀念的影響,生搬硬套地展開語文教學,沒有給學生創造思考和主動學習的契機,使學生難以展開主動學習,成為學生個性發展的絆腳石。
5.教和學趨向應試化
因為緊張的課程時間安排與瑣碎的學習任務,在賞析古詩詞的時候,大多數老師的教學方式時常是模式化的,也就是綜合解釋題目,了解作者,學習文章以及歸納詩歌于一體的教學模式開展傳授。以老師為核心的教學與知識的傳遞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性思維,沖淡了學生對古文的記憶,忽略了學生情感上的體驗。長此以往,學生學習古詩詞僅僅為的是背誦、記憶,為了在考試的過程中取得優異的分數。目標單一,為了考試開展學習,忽視了個人的國學素養的有效培育[2]。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
1.創新古詩詞教學理念
在初中階段的語文學習過程中,古詩詞賞析的學習效果不夠顯著的最直接因素其實就是教學理念的停滯不前,“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很難落實語文教學目標,所以這種方法成效并不顯著,所以老師首先應該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勇于嘗試開展實踐型的教學方法,在教學內容方面并不限制在教材當中,讓學生可以得到更加寬廣的學習空間,常常組織學生在課下展開古詩詞的閱讀理解研討會,促使學生充分體會到古詩詞的真正魅力。其一,老師應該把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理解水平有效融合在一起,多在學生的態度展現當中尋找適當的著手點,將學生引入一種和問題相關的實際場景當中,比如“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兩句詩詞需要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生活當中的實例,深化認知;其二,應該致力于創設情境,給學生的觀念予以想象的翅膀,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類似于“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等古詩句需要激勵學生自主聯想情景,來實現最佳的學習成效。
2.拓展記憶,大量積累
想要讓學生提升語文核心素養,就一定要讓學生擴展自身的詩詞閱讀量。老師可以把教材當中的文本當作示范性例子,促使學生按照這個專題展開擴展性的閱讀。因為主體類似的古詩文當中應用的意象、語言等都存在一定的類似性,所以學生如果可以大量展開閱讀,就能夠激發一定的語感,加強學生古詩詞的積累儲備。在古詩詞當中也包含很多以“月亮”知識為核心的,老師可以把教學中學習的蘇軾詞作《水調歌頭》當作引子,促使學生主動開展擴展性閱讀。學生察覺到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一詩當中也提到了月亮,不過此處的月亮最關鍵展現的是對大自然的體會,月亮代表著亙古不變的事物,體現了作者對宇宙與人生的思考。這與《水調歌頭》后半段所呈現的韻味富有一定的類似之處。有些學生察覺,很多古詩詞當中都融入“月亮”這個意象,呈現作者對家長或是家鄉的惦念情懷。老師還可以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蘇軾其他的古詩詞,同時試著分析蘇軾的創作風格,閱讀廣泛的古詩詞對學生的良好認知具有一定的推動作用。學者甄書青在分析古詩詞的教學時明確道:“老師可以首先帶著學生誦讀古詩詞,后續讓學生試著主動進行誦讀,同時進行擴展性的閱讀。”長此以往,就可以增添學生古詩詞的儲備糧,最終起到一覽成誦的成效,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3]。
3.改善教學方式,提升古詩詞教學質量
(1)創設教學情境
在新課改不斷發展的大環境下,多媒體在課堂教學當中的運用逐漸廣泛,針對設立特殊的情境也有很大的輔助功能。教學情境能夠給學生創造優良的學習環境,引起學生的專注力,帶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能夠積極加入到古詩詞的學習當中。所以,老師在開展教學的時候務必要注意綜合古詩詞創設教學情境。比如,在教學《關雎》這一古詩詞時,老師可以綜合古詩詞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經過設立古詩詞內容中的場景,激發學生對自然景象以及美好事物的憧憬,美麗賢淑的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醒來睡去都想追求她、奏起琴瑟來親近她、敲起鐘來取悅她;利用情境引起學生的注意,激發學生對美好景色與事物的感受,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積極探究《關雎》這首古詩詞,體會古詩當中蘊藏的情感,探究作者為什么會抒發這種情懷,為何感嘆。繼而深化學生對古詩詞的認識,促使學生更深層地了解古詩詞的背景知識,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2)指引學生把握“詩眼”,體會詩情
古詩詞當中蘊藏著豐富的情感,古詩詞的“詩眼”在整個古詩中占據著中心地位,古詩的思想感情時常用一個字或者是一個詞就能夠形象地表達出來,并且在大多數的古詩詞當中,詩人常常應用比喻、雙關、擬人等展現方式來表達整首古詩的“詩眼”。所以,在初中階段的古詩詞教學當中老師應該善于指導學生把握整個古詩中的“詩眼”,促使學生精準掌握古詩詞的情感基調,繼而整體掌握古詩詞所表述的情感。比如,在教學《歸園田居》這一古詩詞的時候,老師應該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詩人的寫作背景:詩人看透了世態炎涼,退隱居田園,不問世事,生活簡樸,繼而讓學生體會到古詩的情感基調是孤寂的,從而學生就能夠迅速把握全詩的詩眼是“歸隱”,促使學生根據“歸隱”展開多次誦讀,深層品味,充分認識到古詩詞所表達的作者的孤寂之情。
4.把學生喜愛的流行元素融入古詩詞賞析中
筆者在開展古詩詞教學的備課時,盡可能找尋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地方。憑借學生感興趣的流行因素,歌曲,文化綜藝節目譬如《經典詠流傳》來營造氛圍,在音樂的過程中展開聯想,體會古詩詞的魅力所在,學生就能夠輕松地參與到課堂中。由一首歌,學習一首古詩;由學唱一首歌,學會背誦一首古詩,漸漸落實“學中玩,玩中學”。比如,在教學《雨霖鈴》以前,首先讓學生在課后尋找一首歌曲,也就是鄧麗君演唱的一首《相看淚眼》。同時讓學生在課后嘗試學著唱這首歌曲。《相看淚眼》中的歌詞與原詩的《雨霖鈴》完全一致,歌曲的旋律和作者想要表述的意境也十分貼切。通過“找—聽—唱”的方式,學生就能夠在課后落實這首詞的記憶了,不再排斥古詩詞的學習。老師具備課堂開發的思想觀念,那些被我們所忽略的流行因素才會結合到語文古詩詞教學中作為著手點,繼而給語文教學開創出一條新的道路。
5.培育學生的文化認同感
古詩詞在我國民族文化藝術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它的模式形象生動,內容多樣化,是我國民族引以為傲的文化成果。所以,在古詩詞的教學當中老師應該引領學生認識到我國民族的悠久歷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培育學生對我國民族文化的認同感,激發學生對古詩詞學習的興趣。比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展開古詩詞相關的辯論賽或者是演講比賽等,深化學生對古詩詞的認知;激勵學生多讀、多看和歷史知識相關的電視節目;指引學生多關注《中華好詩詞》或者是《詩詞大會》等欄目的播出,促使學生體會到古詩詞帶給我們的優美情景,體會古詩詞表達出的民族自豪感,鼓勵學生認真學習,提升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4]。
初中時期是學生受教育的最佳階段,古詩詞在傳統文化當中具有關鍵的意義,需要在這個階段被學生有效地吸收與學習。作為初中階段的語文老師其一應該提高個人的傳統文化素養,緊隨時代發展的步伐,確保優良的課堂環境;其二應該讓學生深層了解古詩詞當中所蘊藏的多樣性傳統文化的積極能量,致力于弘揚我國優秀傳統文化。
參考文獻:
[1]李曉成.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語感培養[J].中國校外教育,2019(5):134.
[2]張輝南.高效與任務:突破初中語文教學桎梏[J].中國校外教育,2019(5):135.
[3]毛文進.思維導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林區教學,2019(2):55-57.
[4]李宏玲.談初中語文討論學習的開展[J].中國校外教育,2019(4):109.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