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勇
摘 要:詩詞作為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粹,也是我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縮影。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要求初中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古詩詞的鑒賞能力。在開展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時,教師需要加強對學生學習方法與技巧的培養,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有意識地積累、感悟并且運用古詩詞內容,進而提升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達到自身良好人文素養發展的目的。主要探究的就是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更好地開展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以期能夠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新課改背景;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
古詩詞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了非常大的比重,初中生對于古詩詞的鑒賞能力直接決定了古詩詞內容的教學效果。因此需要語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需求出發,與古詩詞自身的特點相結合,有目的地帶領學生將古詩詞中蘊含的內涵進行挖掘,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在學生理解并掌握古詩詞教學內容的同時,實現文化素養等綜合能力的全面發展。
一、從題目入手,把握古詩詞的類型
古詩詞鑒賞,需要遵循先讀題目再對內容進行感悟的順序。可以說古詩詞的核心就是題目,很多古詩詞想要表達的中心思想與情感內容都直接體現在題目上。因此,教師在開展古詩詞教學時,可以將古詩詞的題目為學生進行講解與剖析,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對古詩詞進行整體的感知與領悟。比如說在對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的《回鄉偶書》這首詩進行講解時,教師首先對該首詩的題目進行了分析,從字面上可以看出,這首詩是詩人回到家鄉之后的感悟,常年在外地,終于回到自己的家鄉,肯定是有所感慨的。這首詩從題目上就為詩人接下來的感懷做了鋪墊,直接表明了整首詩的主題,表達了詩人重回家鄉,卻已經物是人非的傷感,感嘆歲月如梭、人生短暫。
二、鼓勵學生閱讀古詩詞,體會其中內涵
對詩歌的閱讀并不是簡單的字面理解,而是需要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深入剖析詩歌的本質內涵。因此對于古詩詞的閱讀需要對其本身的意向進行把握,去探索詩人具體的情感寄托。比如說在對唐代著名詩人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這首詩進行閱讀時,首先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這兩句詩出發,引導學生去理解詩詞背后的內涵,詩人將自己比作是“沉舟”“病樹”,感嘆自身的悲慘遭遇,同時又利用這兩個自然意象去表達新事物早晚可以戰勝舊事物的決心吧,事情總是向前不斷發展的,詩人本身對未來是充滿著希望的。在讀到“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這兩句時,要鼓勵學生查閱資料發掘其中的典故,表達出詩人認為與偉大的自然相比自身的遭遇是不值一提的,這也反映出詩人本身所具備的樂觀、豁達的樂觀主義精神。由于初中生正處在文化知識素養不斷積累的過程中,對于一些詩詞的歷史背景與蘊含的典故理解能力有限,很難做到獨立閱讀并且掌握詩詞的內涵,因此需要教師從閱讀本身出發,帶領學生去對詩詞進行鑒賞。
三、重點講解古詩詞內容,挖掘背景
要想對詩詞的內涵進行真正的理解與掌握,需要學生從當時的創作背景出發,站在詩人的角度去分析當時他的處境以及所見所想,進而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比如說在開展《過零丁洋》這一首詩講解時,教師在對詩詞的題目與內容進行解讀之后,學生對作者在詩詞中所表達出來的愛國主義精神有了一定的認知,但是不了解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懷因何而來,無法與詩人在情感上產生共鳴,因此無法理解詩詞本身的情感特征。這也就要求語文教師在對詩詞的內容進行講解時,將詩人所處的時代背景及其自身的生平事跡為學生進行講授,那么自然可以幫助學生對詩詞內容進行理解。作為南宋丞相,面對國破家亡而作的這首詩將當時山河破碎、國家危在旦夕的悲憤渲染到了極致,在詩詞的最后表達了自身寧死不屈、不出賣國家、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學生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體會到詩詞所蘊含的情感。
四、把握古詩詞寫作技巧,提升理解能力
古人在書寫詩歌時也會運用大量的技巧,比如傳統的“賦、比、興”的表現手法,托物言志、寓情于景、直抒胸臆、對比、烘托等等,這些手法和技巧的運用給詩歌增添了更強烈的表現力,在《詩經》的開頭常常運用起興的手法,“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以蒹葭起興描繪主人公望穿秋水的急切,在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中運用了比擬的技巧,“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抓住兩種景物的共同點:白,將梨花之白比作白雪,白雪掛在枝頭仿佛冬日里樹上開出來梨花,將畫面渲染得極其鮮活,讓讀者很容易想象到當時的畫面,推陳出新,引發讀者對自然界美妙的共鳴。
古詩詞作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培養學生對古詩詞的鑒賞能力是當前初中語文教師所重點關注的話題。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需要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中有意識地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進而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在推進初中語文古詩詞教學質量提升的同時,還能夠實現學生語文綜合素質能力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孫繼艷.詩詞之韻:淺談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6(27):174-175.
[2]楊銀花.初中語文古詩詞鑒賞教學策略淺析[J].新課程導學,2016(15):57.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