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摘 要:小學信息技術課程是一門既重理論又重實踐的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促進學生探究能力的提升。信息技術教師要狠抓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從整體上引導學生對信息的興趣,并在興趣的趨勢下獲得各個技能的提升與問題的突破,可謂是讓其先見林又見樹,在見“樹”的過程中不斷地挖掘未知,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促進學生自身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興趣;WPS演示教學;探究激情
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下冊的內容,是學習WPS演示的相關操作,在上學期,四年級學生已經學習了WPS文字的操作,應該說對于技術性的內容學起來,有的孩子興趣很大,有的孩子興趣不大,如何能夠讓孩子真正有興趣呢?如何在制作的時候,讓每個同學都能全情投入?在本學期中,我嘗試在WPS文字中采取了這樣的方法:先啟動孩子們學習上的興趣以及對整個學科的了解,再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從而支持他們的學習,并促進其“可能性”的發現和實現。
因為有了WPS文字的基礎,在學習WPS演示的時候,我讓學生操作了一節課,這一節課就是讓他們對WPS演示有一個全方位的了解,因為孩子們可能在班會課進行展示的時候,又或者是做匯報的時候用過PPT,記得每次教授WPS演示的時候,班級學生的差異性還是很大的。但是既然有了基礎,何不讓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于是,在初始課,我讓他們自己摸索之后,再請若干個小組上臺來匯報:你們有什么發現?你們能找到WPS演示的什么功能?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從實際情況來看,孩子們很喜歡這樣的嘗試和操作,一只只高舉的小手就可以證明。
對于制作內容,書上本來是制作一個關于印象江蘇的演示文稿,但是筆者認為這個內容可能不太貼合學生的生活實際,離學生的生活比較遙遠,于是,課堂上,我提出:“你想圍繞什么來制作?”
“我喜歡讀書,能不能做關于好書推薦的演示文稿?”
“我最喜歡美食了,特別愛看《舌尖上的中國》,我想做一次關于中國美食的幻燈片。”
“想把自己出去游玩的經歷做成幻燈片。”
“我想做一個關于我們班級的幻燈片,因為我特別喜歡我們的班集體。”
……
看著孩子們各抒己見、滔滔不絕的興奮樣子,我覺得,這次的討論意義重大。
為了讓學生通過小組來完成,在確定了幾個主題之后,我就讓他們自由組合:制作同一主題的同學組成一組,這樣也便于后期資料收集,著手制作。
明確演示文稿的主題之后,我就讓孩子們來討論,你想圍繞哪幾個方向來制作呢?如果制作我們的班級演示文稿,你可以做哪幾頁呢?有的學生說:“我可以介紹一下我們的學校,我們的班級,還可以進行自我介紹。”有的學生補充:“還可以介紹校園的一些美景,甚至放上同學們的照片。”我說這些都可以,那討論完了之后,我們就分小組來收集資料,有的同學去收集關于校園景點的照片,有的同學去收集班上同學照片的資料,還有的同學去收集需要用到的一些素材的資料,然后我們就進入第三個環節,也是耗時最長的環節了。從第一頁幻燈片開始,我盡量讓同學來做小老師,通過自主探究,小組合作,來完成每一個小任務,不管是插入文本框、插入藝術字,還是插入圖片、插入自選圖形,又或是插入媒體文件……學生的匯報、講解、交流、展示,真的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書上沒有用到的方法,都在他們的摸索下生動再現。比如對于圖片工具欄上按鈕的作用,孩子們就在自主學習和協作探究中自己進行了挖掘,要知道,書上可沒有這部分的內容。
幾節課下來,孩子們的作品有模有樣,學生通過小組的互幫互助,協作學習完成任務。當然,在孩子們制作的過程中,老師需要不斷進行巡視、參與、指導、協調以及課堂評價。展示學生的作品,一方面為學生搭建了一個分享和互相學習的平臺,這是學生思想火花碰撞的好時機;另一方面,通過展示,也可反映出小組合作中存在的問題或需要改進之處。
一個單元的主題教授結束,讓我感受頗深,教師在課堂上教什么?是由書本決定嗎?教師在課堂上怎么教?是由教案決定嗎?教師在課堂上為什么教?是由什么決定?
反思:
一、先見林,為了學生而教
斯霞老師常說:“孩子有許多值得老師學習的地方,我們應該尊重他們。”尊重學生,就是要平等地對待他們。相信他們,讓他們有說話的權利;鼓勵他們,讓他們有足夠的自信。
我們希望學生通過學習能夠知道要問“為什么”。傳統教育的重心常常在于“信息—知識”,而非“知識—智慧”。如果教師能夠把重心放在從知識的傳授到智慧的啟迪的目標上,那也許對于學生來說,能夠獲得源源不斷的能量和動力。在《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一書中,作者這樣寫道:“芬蘭人深信基礎最重要,只有基礎穩固,日后建構更高的樓層才會穩固,因此芬蘭愿意花費許多人力精神在基礎教育上,盡量讓跟不上進度的孩子或一時學習緩慢的學生,都能有額外的輔導關懷和資源。”說起來簡單,做起來談何容易?讓學生先看見樹林,能夠放寬眼界,讓他們有施展才華的立場,讓他們有繼續學習的欲望,讓他們有自我主見的釋放,這不正是為了學生而教嗎?反觀我們的課堂,在機械的練習中,在反復的訓練中,有可能讓孩子失去信心,或本來可以用50%能量就可以完成的任務,卻耗費了99%的時間和精力。
本例中,筆者通過學生摸索、了解WPS演示的功能和操作,看似給學生放飛了課堂的自由,實則是在對教育進行規劃:力圖挖掘學習者的興趣所在,并且讓他們有機會發現這類學習熱情,包括對于技術性知識的興趣。老師讓學生討論想要做什么,而不是一味地按照書本的內容去制作,這樣的課堂,孩子們怎會不喜歡?
二、再見樹,促進自由生長
我們認為,先學后教,以學定教,以教促學,學教相長就能構建有意義的學習。主動的、有意圖的、真實的、合作的課堂,需要老師如同導游、從游、隨游,引導學生,跟在學生身邊,伴隨他們一同成長。
當孩子先窺全貌,再進而深入,他們的學習就會充滿自信。如同上文所述,孩子對WPS演示有了整體的了解,再深入學習具體的操作,就會事半功倍、游刃有余。孩子就應該像個孩子,我們的課堂應該是情真真、活潑潑、意切切的。
記得本學期有個孩子,讓我印象很深。讓我們稱他為小A。新學期第一節信息課,他們班就讓我印象深刻。在我經歷的絕大部分班級中,孩子還是非常喜歡信息課的,當然了,他們可以操作電腦。但是這個小A,在我第一次到他們班上課時,我就被他“傷了心”,因為他們班在機房門口由于排隊不好,被我批評時,他居然說了一句“我最討厭上信息課了”。聽完,我的心里拔涼拔涼的。下課,我找了小A來聊聊天。我問他:“你為什么說你不喜歡信息課呢?”他沒有回答我,只是低著頭。看得出來,孩子以為我在批評他。從那之后,他們班的信息課我都特別關注小A。從設計第一張幻燈片開始,到插入圖片、插入藝術字、美化幻燈片,在巡視時,我都會走到小A的座位上,問他會不會操作,有沒有什么問題。幾次下來,我發現,小A居然操作得很認真,演示文稿也很好看。于是,我在全班展示了他的作品,并且大力表揚了小A,上課認真積極,作品美觀大方。從那之后,我發現,小A上信息課再也沒有讓我煩心,要知道,他可是他們班的“種子選手”啊。
先見林,再來看樹,能夠讓孩子在看到事物的大致面貌后,點燃他們持續學習的興趣。當他們進入其中并開始理解,教師再將需要研究、學習的內容循序漸進地進行教學。我想這正是“想兒童之所想”“急兒童之所急”。教師要讓孩子學得快樂,葆有學習的興趣,引發孩子的創造之心,促進兒童的自由生長。
三、見林又見樹,啟動學習的因子
在教授WPS演示的信息課堂時,我會在課前搜集跟學生生活有關的、學生感興趣的材料作為上課素材,激發學生的生活體驗,同生活中的原型案例促進學生對未知的更深的體驗,于無形中可以增強學生上課時的參與感。其次,給學生充足的小組合作探究、展示空間,讓學生會學、會思考、會操作、會說。在關鍵時刻如學生容易迷惑時,老師出手相助。再次,對學生展示的作品,將老師評價和學生評價相結合。同時,設置受學生歡迎的激勵措施,用星星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這樣,整個課堂都能讓學生感受到來自老師的鼓勵、熱情。孩子怎么能不喜歡,怎么會不積極?
支持學生學習的方式,就是讓學生在研究中探索,在幫助中進步。更具體地說,能夠為生活做好準備的學習,意味著不僅要使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學習主題本身,還要支持他們以主題內容為工具來進行思考——理解即應用、即注意、即感興趣。
當今信息時代,讓孩子在學習中有持續的動力,如何嘗試用計算思維識別與分析問題,通過自身的信息思維意識與能力促進學生問題的解決,需要每位老師深思。每個人都有無限的可能,每個夢想都值得被灌溉,每一位學生都值得被尊重。懂得寬容,能夠等待,善于鼓勵,對不同孩子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教師需要耐心,需要方法,更需要智慧。信息技術課堂中,教師要緊緊抓住學生的興趣之心,指引學生在未知的知識中探究、深挖,獲得對新知疑惑的解答,促進自身探究能力的提升,實現自我信息核心素養的提高,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發展,從而實現小學信息技術生態課堂的構建。
人生其實就像一場馬拉松,啟動孩子那顆學習的因子,讓學習能力不同者都能獲得不同的關注,是我們作為教育者需要反思和實踐的。
參考文獻:
[1]王蘇,丁敏.給課堂加注活力:淺談互動式教學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中的運用[J].小學生(下旬刊),2019(1):14.
[2]朱江華.以趣為媒,調動學生,高效課堂:淺談小學信息技術如何借助興趣提升教學效率[J].內蒙古教育,2015(21):34-35.
[3]胡摞.激活思維 豐盈課堂:淺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小學),2019(1):163.
[4]沈健華.挖掘趣味,培養興趣:淺談小學信息技術課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J].考試周刊,2016(63):113-114.
[5]宋興琦,莊天寶.巧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探析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數碼世界,2018(11):217.
[6]林宗益.興趣:提升信息技術教學效率的源動力:略論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激趣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7,18(9):95-96.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