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云南
案例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根據一定的教學目的,選擇帶有啟發性的典型案例,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和積極研討等形式,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分析、討論、表達和交流,讓學生感悟、理解和掌握知識,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等核心素養,使學生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的一種教學方法。案例指的是典型的、可以幫助學生在學習時突破某個知識點或重難點的實例,這個實例的形式不限,可以是微課、動畫、視頻、錄像、故事、學習單等。沒有案例,案例教學就無從談起。在案例教學中,學生課前自學、課中合作探究、課后鞏固拓展都離不開案例。因此開發案例在案例教學研究過程中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如何開發和使用案例呢?
課堂教學要想很好地完成教學目標,就得“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如何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呢?合理運用多媒體軟件,增強學生的直觀感受,也就是進行多媒體教學,這是個很好的辦法。多媒體軟件具有畫面清晰、色彩亮麗、動態感強的特點,能化靜為動、化抽象為直觀,化難為易。在多媒體教學中,學生可以接受形象、直觀、生動、活潑的文字、圖片、視頻和音頻等媒體信息,調動視覺和聽覺功能,這是消化吸收知識的最佳方法。同時,多媒體教學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因此,我們可以就教學的重難點處開發案例,制作微課,進行多媒體教學,以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比如五年級下冊《人物描寫一組——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一課,“學習作者抓住人物的動作來描寫人物的方法”,這既是這課的重點,又是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采用了案例教學法,制作了《如何描寫人物活動的精彩片段?》的視頻。
在這段視頻里,我結合課文內容先教學生人物動作描寫的方法,也就是人物描寫的三個步驟:分解大動作、準確運用動詞、動詞前加上修飾語。學生能將每個人的動作寫具體了,再教學生寫人物活動片段的方法,也就是交替寫出每個人的動作,形成多人活動的場面。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先引導學生研讀課文,感受人物形象。然后播放視頻,學習人物動作描寫的方法和活動片段的寫法。接著出示兩幅圖(放風箏、打籃球),讓學生用上剛才學習的方法選一幅圖(或生活中熟悉的活動)寫一個活動片段,進行學法遷移。最后點評學生作品。從學生作品來看,學生學會了人物動作描寫的方法,動詞運用較準確,能運用比喻、添加程度詞或心情的詞來描寫人物動作,能較生動地進行人物動作描寫,更重要的是學生能運用交替描寫法較好地寫出人物活動的精彩片段,提高了學生語言表達的能力。
《語文課程標準》認為:“語文課程致力于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是《語文課程標準》一再強調的觀念,有著極為豐富的內涵。語文素養以語文知識為基礎,語文能力為核心,是語文能力、語文知識、語文積累、文化底蘊、審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質、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的融合。其中語文能力就包括聽、說、讀、寫的能力。根據我的研究課題《案例教學促進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的實踐研究》,我著重從說和寫兩方面來開發案例,制作微課,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1.讀寫結合,培養書面表達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進行“讀寫結合”是提高小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有效方法,但是讀寫結合教學模式比較單一,針對這種情況,我采取了案例教學法來進行讀寫結合,效果比較好,學生學習興趣比較濃厚。
例如四年級上冊第3課《鳥的天堂》一課,要求通過學習群鳥歡飛的情景,學習寫一處場景。我們根據本文寫作特點,開發了案例《“點面結合”寫場景》的微課,讓學生學習點面結合的方法,并用此方法來描寫《魚兒搶食》的場面。從學生的作品來看,學生學會了此方法,教學效果好,培養了學生表達能力。
2.學習復述方法,培養口頭表達能力
復述能力是我班學生的弱項,如何幫助學生提高復述能力?我在教學中采用了案例教學法,制作微課,通過讓學生觀看微課,學習復述方法,再加強訓練,以提高復述能力。例如:四年級上冊第31課《飛向藍天的恐龍》,要求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恐龍變成鳥類的演化過程,能有條理地復述演化過程。我開發了微課《如何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先引導學生逐字逐句閱讀文本,理解句子意思,提取關鍵信息,然后通過觀看《如何復述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的微課,學習復述方法,讓學生抓住關鍵詞有條理地復述這個演化過程,然后反復訓練,提高學生表達能力。
3.學習概括方法,培養概括能力
在培養學生概括能力方面,我們開發兩個案例:結合《自然之道》和《晏子使楚》的教學,分別制作了《怎樣概括主要內容(一)》和《怎樣概括主要內容(二)》兩個微課,這兩個微課分別從段意合并法和要素串連法來告知學生概括主要內容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4.學習評價方法,培養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例如四年級下冊第31課《漁夫的故事》一課,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我制作了微課《如何評價人物形象》,課前讓學生通過觀看微課,學習評價人物的方法,然后在課堂上匯報交流、評價人物形象,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
溫儒敏教授在《如何用好部編本語文教材》的講座中說到舊教材的弊端:語文的知識體系被弱化,甚至被拆解了,教材在知識體系的建構上,不敢理直氣壯地講語文知識,不敢放手設置基本能力的訓練,知識點和能力訓練點不突出,也不成體系,結果教學梯度被打亂,必要的語文知識學習和能力訓練得不到落實。針對這些弊端,我們就課文中的知識點開發案例,制作微課,讓學生課外閱讀學習,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
比如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語文園地“我的發現”學習擬人句,學寫擬人句,可是我的學生經常將擬人句寫成了比喻句,區分比喻句與擬人句,這是四年級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點,于是我開發了案例:微課《擬人句和比喻句》,讓學生在反復地觀看微課中弄明白它們之的區別。
以上就課本中知識點開發的案例,我們一般是讓學生在課外進行學習拓展,以此作為課堂教學的補充。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