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士昌
摘 要: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重視人文素養的培養。通過積極的閱讀與分析,更好地體現語文學科在人文素養培養上的優勢。利用閱讀教學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對人文概念與實際內容展開豐富的想象,在與現實生活進行對比后將會發現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更加行之有效地進行人文素養的滲透進行簡要分析。
關鍵詞:中學語文;人文素養;滲透與升級
人文素養的培養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在教育工作中,教師必須要堅持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養。尤其對于語文學科來說,這種功能性與生俱來,并不需要進行過分的強調。教師僅僅需要在人文素養的滲透上對學生進行簡單引導,便可以讓學生對其產生興趣并主動投入其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將很多人文知識融入了文字當中,學生在閱讀文本的過程中便會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對于學生的價值觀、榮譽感以及人生觀都會產生非常大的影響。
一、中學閱讀教學中人文素養滲透教學開設的意義
部分學生在進行閱讀活動時反映有時候不能深刻地理解材料敘述的內容,不能較好地把握材料的精神內涵。其實教育不是在學生心靈的白板上面進行刻畫,而是先讓學生有精神世界,包括心靈體驗后才能進行精神內容的滲透,這樣學生才能在教師的教學引導下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內涵部分,從而能擴寬自己的精神世界。當學生有一定的文學累計后,就要在教育的引導下形成自我發展,也只有把握好作者的情感,才能在人文素養的滲透中了解到作者的所說和所感,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精神內涵,更能提高文學理解力。譬如,魯迅先生的文章《藥》,若能真正地了解作者的情感內涵,僅是從文章的表面文字上進行學習和理解,就相當于撿了芝麻丟了西瓜,不能對文章的實質和內涵進行深度把握。教師需要在學生現有基礎上進行人文素養的滲透,讓學生了解文學的內涵,進而思考文章的深層次含義,以及里面想要表達的人文內容,待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理解文字內涵后,教學的目的才算真正完成。
二、中學閱讀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教學的有效方法
(一)合理利用教材,發掘人文寶藏
中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認識到文學即人學,高爾基對文學與人之間關系給出的這樣的總結,是對人與文學間關系最為準確的歸納。語文教材當中所收錄的作品,無論在思想性還是在藝術性上都有其獨到之處。學生閱讀這些作品,受到作品思想與情感潛移默化的浸染,會在日積月累之下,不斷地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在《牛郎織女》中,對中國古典文化的深入解讀,了解中國的神話故事起源和文化底蘊,這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體現;《石壕吏》當中,寫出了當時兵役制度的苦楚,很多百姓被迫與親人分開,通過一個事件的敘述寫出了當時社會下層百姓的無奈。這篇文章當中對于作者憂國憂民之心進行表現,用非常巧妙的方法對自己的觀點進行了表達;再如,《游子吟》當中展現母愛的偉大,在臨走的時候害怕孩子受凍,密密地在衣服上縫制[1]。
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對這些高質量資源進行開發與利用,要積極引導學生對其中所包含的情感與精神進行體會,要弘揚教材當中所包含的人文美德,讓學生能夠更好地對人類智慧進行領悟。教師要對學生的人文素養進行重點培養,從而為語文知識找到更好的發展空間,更好地拓寬學生的視野[2]。
(二)閱讀教學過程中人文關注的投入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學科,所以在教學的時候技巧限制不在于其本身,要對人對藝術性提出的藝術意欲。現代教育學也曾經提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獲得,需要學生在事實上進行文化背景的滲透,這樣才能借助他人的幫助,利用好必要的教育資源,能在意義構建的過程中實現教學的有效性獲得。所以在閱讀教學中,通過人文教育的概念進行教學滲透顯然不合理,教師需要借助情景創設的方式,讓人從個別束縛中解放出來,在想象與聯想的過程中,不斷地進行感知,進而能在理解和批判的過程中,使學生在和諧的人際環境中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人文底蘊。譬如,教學中教師為帶領學生閱讀《背影》的時候,教師為能調動學生的人文感悟,需要在配樂的時候引入《父親》的背景音樂,并在教師的范讀中讓學生小聲默讀,促使學生在流動的旋律中感受到父親的行為,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感。學生也能在文字閱讀中領略到其中包含父親的愛,深沉而厚重,這樣才能對文章有新的感悟,也能感受到父母之愛子[3]。
中學語文教育教學中人文素養的滲透能為教學提供較好的契機,教師合理地利用閱讀完成教學,能將人文素養貫穿到教學始終,這樣才能為學生健康人格的塑造奠定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王磊.如何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素養[J].課程教育研究,2014(16):36-37.
[2]顏秀貞.追求靈性的精神家園:淺談人文素養培養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J].廣西教育,2016(35):22-23.
[3]熊曉.淺談中學語文教學如何與三生教育相互滲透[J].學周刊,2015(15):75-76.
編輯 馮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