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中選
摘 要:數學的抽象性導致初中階段的學生難以對該學科中的知識有深刻的理解,甚至一些學生在教師長期的知識灌輸中對該學科的學習失去了興趣。如何解決該難題,提升初中數學課堂教學質量一直是困擾廣大教師的一大難題。在生活教育理念的驅使下,教師嘗試利用生活化教學的方式讓數學教學更加精彩。
關鍵詞:初中數學;生活化教學;應用對策;課堂導入;深入探究
眾所周知,數學是一門與日常生活有著廣泛聯系的學科。在課堂教學活動開展中,倘若教師能將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內容引入其中,不僅可以實現教學內容的豐富,還可以在拉近學生與數學關系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興趣,使其在已有生活經驗的驅使下,自主探究知識,運用知識,在精彩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那么,我們要如何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應用生活化教學方式呢?
一、課堂引入時應用生活化教學
導入是數學課堂教學的起始環節,精彩的導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是否能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之中。就我們所使用的北師大版數學教材內容來看,教材編寫人員在生活教育理念的驅使下,選錄了大量與生活有關的實例,這就為我們實現生活化教學提供了現實的依據。基于此,我在導入活動開展中,往往會立足教材內容,補充與生活、生產實際有關的現象,以此引導學生在透過現象發現數學本質的過程中,對所要學習的數學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也為其運用數學的語言描述生活打下堅實的基礎。以“有理數”該內容教學為例,在課堂導入活動開展中,我先向學生展示了本班一名學生的零花錢收入情況:
接著,我引導學生分析該表格:其中包含哪些數,這些數與之前所學過的有哪些不同?這些數有何意義?你是否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列舉一些例子呢?在圖表和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會自然而然地調動其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儲備,自主探究。與此同時,其還可以在賣廢品和買鉛筆這一過程中抽象出正負數,為本節課的知識打下感性認知基礎。
二、深入探究時應用生活化教學
無論分析任何事物,我們都不能停留在事物的表層上,而應透過表象發現其本質。如何透過現象發現本質呢?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在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一些極具生活價值的現象被展現在我們的面前,而且,這些生活現象中往往蘊含著豐富的數學內涵。這就需要我們立足這些生活現象的特點,采取生活化教學的方式,引導學生透過現象分析其中所蘊含的數學本質,以此在生活體驗、數學抽象的過程中獲得有價值的數學知識,并意識到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為其在生活中應用所學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以“一元一次方程”該內容教學為例,為了使學生準確地找出問題中的未知量及其數量關系,我向其呈現了這樣的問題:爸爸想要圍出一個周長為40 m的正方形花壇,請問這個花壇的邊長是多少?之后,我則這樣引導學生解決該問題:首先,調動已有的知識儲備,列出相等關系,即設花壇的邊長為x,則4x=40,之后求解答案。如此教學,學生經歷了找出實際生活問題中的數量關系—設定未知數—列出方程式這樣的過程,其不僅可以在分析生活問題的過程中探尋到其與數學的關系,還能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既有利于提高其數學應用水平,又有利于促進其數學思考能力的發展。
三、課堂練習時應用生活化教學
課堂練習是初中數學生活化課堂教學活動中引導學生從感性認知升華到理性認知不可或缺的一個環節。因為,每一節數學課我都會向講述幾個知識點,但是這些知識往往都是以一個特定的主題為中心的,可以用同一個公式來加以解決,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實現對所學知識的靈活運用,還可以獲得理性思維的認知的發展。對此,我在新知教學之后,往往會結合教學內容向學生呈現極具生活性的練習內容。以“統計與概率”該內容教學為例,我在新知教學之后,呈現了某一學生平時成績(84分)、期中成績(80分)、期末成績(90分),在點評的時候,如果平時成績占30%,期中成績占30%,期末成績占40%,那么這名學生的數學總評分是多少?該問題與學生的學習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其自然會在興趣的驅使下,利用所學知識對其進行探究。在這樣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問題意識的發展,還可以在應用數學的過程中,享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為其更加積極地探究數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學活動開展中,教師要意識到該學科與學生生活的關系,在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念的驅使下,采取多樣化的方式搭建數學教學與生活教學的橋梁,使學生在導入活動參與中發揮其已有生活經驗的作用,積極探究;在新知探究過程中透過生活現象發現數學,實現數學探究;在練習活動參與中運用所數學解決問題,借此打造出精彩的數學課堂,促進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福進.淺談生活化教學在初中數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7(7):93.
[2]姜寧.讓生活之水澆灌數學思維之花:談初中數學課堂生活化教學[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6(16):25.
編輯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