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江
摘 要:有效課堂是指課堂教學效率超出平均教學效率的新型課堂,而高效課堂則是在有效教學理念基礎上得以發展的,是以追求“教學效益最優化”為基本特征,重點在于促進小學生在數學探究中的能動性與創造性的最大釋放,以培養小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數學學習能力,訓練小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與知識應用能力為根本。因此,構建高效課堂便成為小學數學課程促進素質教育改革的基本途徑。從優化小學生的預習效果、組織課堂探究活動、完善課堂小結工作三個角度淺析小學數學構建高效課堂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數學是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學生思維品質的基礎學科,但是多數教師卻在考試的消極影響下錯誤地將理論知識作為數學教育的唯一任務,忽視了小學生數學思維能力與知識遷移能力的形成與發展。這就導致小學生只能通過教師講解獲取數學知識,且只能應付數學考試。這種“應試化”的數學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是十分巨大的,更不符合高效課堂的教學要求。對此,小學數學教師就應徹底轉變小學生機械接受數學知識的教學模式,幫助小學生實現有意義的學習,激發出小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積極學習心理的驅動下,掌握學好數學的科學方法,善于從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總結出遷移數學知識的客觀規律,不斷優化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益。
一、優化小學生的預習效果
預習,是小學生在課堂探究學習開始之前展開的自主學習活動。我國古人常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認為預習行為是“未雨綢繆”,能夠提升活動效率。因此,小學數學教師在構建高效課堂時也應主動布置數學預習任務,及時監督與指導小學生的預習行為,優化預習效果,確保預習活動能夠為課堂探究指出明確方向。
例如:在“小數的初步認識”一節中,筆者便要求本班的孩子在課前預習本課新知時,總結出“小數的含義與讀、寫規律”。由于當時本班孩子的學習自制力一般,且容易受到外界其他因素的影響而放棄預習任務,所以筆者會通過打電話、網絡視頻等多種方式詢問孩子們的預習進程,與孩子們展開緊密交流,匯總他們在預習中產生的認知障礙。在“小數的初步認識”這一課中,本班多數孩子在理解小數點、小數數位這個知識點上產生了疑問,以至于他們不知道如何確定小數中“0”的讀法。根據學生預習反饋,我便將“小數數位的含義”作為本課教學重點,由此制訂了課堂探究計劃,保證數學課堂教學可以圍繞小學生的實際需求展開。
二、組織課堂探究活動
課堂探究活動是構建高效課堂的基本方式。由于高效課堂的基本特征就是孩子們會學數學,而非學會數學。這兩個概念的本質區別便是小學數學教師到底是“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的問題。并且新課改指出,探究活動可以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與應用方式,使學生主動投身于問題解決活動之中,便于讓學生總結出學好數學的方式、方法,形成完善的知識結構,所以教師應該主動利用課堂探究達到構建高效課堂的目的。
例如:在“圓柱與圓錐”一節中,筆者便提前要求每個孩子分別準備一個以圓柱、圓錐為原型的生活實物,以便在課堂上進行觀察與測量。在課堂探究中,孩子們需借助長度測量工具分析圓柱與圓錐的圖形性質,分析圓柱與圓錐的組成部分與幾何特點。大多數孩子能通過直接觀察與動手測量總結出這樣的結論:圓柱是由兩個圓底與一個側面組成的,而圓錐則是由一個圓底與一個側面組成的。為了進一步深化孩子們的探究成果,筆者鼓勵他們利用紙張、膠帶等自主制作圓柱、圓錐的幾何模型,由此總結出圓柱與圓錐側面的形狀,通過動手操作更好地認識圓柱與圓錐。由于本課數學知識都是通過小學生的自主觀察與動手操作得出的,他們的學習興趣更強,也更喜歡學習數學。
三、完善課堂小結工作
課堂小結是指一節課的匯總活動,包括本課數學知識、孩子們的學習表現、數學課堂的突出成效與不足等多個問題。及時、完善的課堂小結可以讓孩子們與教師及時收集教學資料,便于他們查漏補缺,消除小學生的負面情緒與知識盲區,也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重要方式。對此,筆者建議各位數學老師充分發揮小學生的學習能動性,讓他們在課堂總結中展開自我評價與知識總結,由此強化課堂小結對數學教學的影響程度,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探究的組織效率。
例如:在“分數的意義和性質”一節中,筆者便鼓勵小學生自主總結本課知識,發現多數學生雖然會主動總結分數讀、寫的方法,以及分子、分母的概念,但是卻很少從現實角度分析分數的意義。這就說明本班的孩子并未將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結合起來,抽象概括能力也較差。因此,筆者便重點補充了“分數的意義”這個數學知識,完善了孩子們的數學認知。
總而言之,構建高效課堂是素質教育提出“提效減負”這一改革任務之后,人們所提出的一個教學改革理念,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全面學習高效課堂的教學概念與本質要求,切實優化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高建軍.構建小學高效課堂教學模式的探索與思考[J].中國校外教育,2014(7).
[2]羅弟榮.淺談構建小學數學高效課堂的教學策略[J].新課程(上),2017(1).
編輯 郭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