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麗
摘 要:在數學學習中學習反思,是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學生學習知識,主要通過學習伊始的初步接觸記憶、運用知識、最后反思這三個學習過程。數學的學習就在于讓學生通過對已學知識的反思、所做習題的反思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初中數學教師應該重視培養學生反思習慣,通過評價教學和創設情境,培養和提高初中學生的數學反思能力。首先,分析了在初中數學學習中反思性思維的必要性;其次,指出了目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反思能力培養存在的漏洞;最終,提出了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性思維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教學;思維模式;反思能力
學生應該學會從別人的角度,客觀地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評價和再認識。初中學生的反思,就是在第三者的角度重新思考自己的數學思想、解題思路等等,從而得到新的深入認識。學生在不斷反思自己的過程中,自己的思想境界也不斷得到升華。在反思過后,學生可以獲得更多的知識,得到更多的學習思路和方法策略等進行深入的研究。反思思維可以幫助初中學生領會貫通所學知識,查漏補缺地完善學習知識。
一、初中數學學習中反思性思維的必要性分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求學生“初步形成反思意識”。反思的主體是學生,教師最多引導學生,起最關鍵作用的還是學生自己。由此來看,反思性學習還符合“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新課標改革要求。
反思是在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結束之后進行的,需要學生對自己的學習過程進行批判、質疑和再思考,需要學生對自己提出疑問,在找到自己的錯誤、不足的前提下,將上一個階段的學習過程作為下一個學習階段的新的思考起點。學生在反思的過程中,也不斷地提高了自己的批判意識和質疑精神。不斷地反思,能夠高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增強初中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反思性思維意識的形成,也會作用于學生將來的為人處世當中,促進學生的不斷成長和提高。
二、目前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反思能力培養存在的漏洞
1.“教”“學”分離
課堂上的教學就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相契合的過程。在現實的教學中,“教”和“學”常常被獨立分開,銜接力度小,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單方面地教授知識,學生跟隨性地機械記憶。數學學習并不是死記硬背的記憶型學科,需要開發學生的思維。初中數學課堂教學需要在教師和學生的互動中,你問我答的過程中,在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下進行。
2.初中數學教學中的反思形式單一
現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反思性學習,只是通過老師講解、學生練習這種單一的反思形式實現的。學生在練習的過程中,由于按照自己的思維模式思考,或者對教師教授的內容并沒有完全理解,使得學生并不能夠產生反思學習的效果。
3.反思過程中沒有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
很多教師的教學還是以老師為主體,沒有給學生提供獨立的空間,學生被迫地跟著老師的教學節奏走,沒有時間自己思索和考慮。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少,給學生的反思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帶來了很大的障礙。
三、在初中數學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反思性思維的教學方法
在初中數學的反思教學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針對以上所述的現實問題,本人結合教學經驗,提出了以下一些思考和建議。
1.培養學生的反思性學習習慣
初中數學教師可以在開始講授課堂新知識之前,引導學生反思舊知識來幫助學習新知識。教師通過復習和反思舊知識,讓學生找出學習新知識所用的隱含的思想方法。初中學生可以根據新舊知識之間存在的聯系,檢驗舊知識的學習情況,如果反思到有沒有學習好的部分,或者遺忘的部分,學生可以及時采取措施補上。并且,在對舊知識查漏補缺的過程中,也可以為初中學生學習新內容提供條件,讓學生能夠更好理解新知識。在每次復習舊知識,學習新知識的反思過程中,學生的反思性學習習慣就會慢慢養成。
除了這種復習方式的反思習慣,初中數學教師還可以培養學生歸納性的反思習慣。學生可以在每次完成練習題和作業之后,對自己的作業進行反思,看一看能不能通過另外一種途徑和解題思路解決這個問題,重新考慮和重新檢查自己的練習題。這種歸納總結性的反思具備舉一反三的作用。
2.初中數學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機會,讓學生自己糾錯
初中數學教師應該積極給學生提供反思的機會,在課堂上時常引導學生展開自我的反思性學習。教師可以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發問,讓學生判斷教師說得對不對,學生在判斷的過程中,就會進行反思,應用反思性思維方式進行判斷。這是對初中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當然,學生不單單應該只對教師和其他人提出質疑,更應該進行自我反思。在每次課堂練習之后,教師應該讓初中學生對測試中出現的錯誤進行反思,讓學生說自己當時是怎么想的,為什么錯,讓初中學生的反思性思維向縱深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文英.在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1(11).
[2]鐘啟泉,崔允漷,張華.為了中華民族的復興為了每位學生的發展[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編輯 李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