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雙吉
【關鍵詞】 學困生;作業習慣;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25.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9)17—0054—01
作業是學困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重要一環,也是教師了解學困生掌握知識情況的重要渠道。許多學困生因為學習積極性不高,對寫作業沒有興趣,因此沒有形成良好的作業習慣。下面筆者從學困生寫作業習慣的四個方面入手,談談如何培養學困生的作業習慣。
一、課堂練習中優先關注學困生
學困生在學習上自覺性表現不強,不做作業或不能按時完成作業,很少理會作業批閱后的錯誤,日積月累,對寫作業態度冷淡,對以后的學習造成障礙。學困生寫作業時粗心大意,書寫潦草,沒有檢驗的習慣,導致作業的正確率不高。對此,在課堂練習中,筆者對學困生做到三個優先:一是課堂提問優先。課堂上簡單和難度不大的問題讓學困生有機會回答,回答正確的給予鼓勵,回答錯誤的尋找亮點給予激勵,并讓能答對的學生給予糾正,充分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二是課堂板演優先。板演以后讓他們說說自己的解題思路,說得好的地方給予掌聲鼓勵,充分培養他們的動口能力,并逐步引導他們說得有條理。三是課堂作業輔導優先。課堂作業布置適量,對每位學困生巡回輔導,對錯誤的思維給予及時糾正,模糊的認識分析原因,爭取讓學困生自檢矯正,使課堂上的問題當堂解決。
二、注重基礎性和形式新穎性
練習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鞏固知識、深化知識、形成技能。教師對學困生采取“題海戰術”,盲目機械地做一些分量過重的練習,會使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甚至厭學,加重學生負擔。因此,設計學困生的練習,首先要相信他們的認知能力,作業設計注意形式多樣、有層次,發掘教材和習題的聯系,了解習題難易,選擇合適的,刪去不合適的,多選擇一些增補空缺題,做必要的提示,使每道題達到提高學生能力的目的。學困生的作業可以遲一些交,但要求書寫整潔,格式規范,認真審題,根據題目要求選擇最佳的解答方法。
三、認真批閱作業,采取有針對性的改進措施
學困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較多,反映在作業上就是書寫潦草,錯誤率較高,作業敷衍了事,稍有難度但經過思考能完成的題目常留空白或草草一筆帶過。學生在練習中出現以上情況,教師要通過批改作業,認真分析、思考作業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做好記錄,以便在講評作業時有針對性。首先應對錯誤進行歸類。學生能夠自己糾正的錯誤,出示在黑板上,用批改符號劃出錯誤之處,讓學生認真思考、討論、互相啟發、補充、修正來完成。典型錯誤和較難的題,教師應做一定的提示,引導或將答案寫在黑板上,讓學生分辨,找出產生錯誤的原因和改正的方法,同時給出作業中的最優解法,最后總結經驗教訓。教師批閱后的作業,要讓學生分析錯在何處、何因,及時糾正,如“拆”“佳”他們往往會寫成“折”“住”,指導他們比較字形,認識形近字,從中總結經驗。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大部分學困生都能對作業產生興趣,收到較好的效果。
四、針對不同內容采取有效的批改方法
根據習題類型,選擇不同的批改方法,對概念、定理、法則一類的基礎填空題,可通過公布答案,同桌互相批改,或采取教師提問,學生直接寫出答案的辦法來檢查學生掌握知識的情況。對于計算題,教師及時公布答案,讓學生對正批改,錯誤的題堅持讓學生自行矯正。讓他們學會檢驗的方法是,看運算順序是否正確,是否錯看、漏看數字,是否抄錯運算數字、符號、括號等,是否計算正確。教師要及時檢查學生是否改正了作業,并讓學生在作業上用線劃出錯誤之處,寫出產生錯誤的原因。
對于學生的獨立作業,教師應加強面改,面改要引導他們找出錯誤,對他們多加講解。對于數學應用題的面改,要讓學生首先說一說自己的解題思路,錯誤之處用符號注明,讓學生學會思考,加強他們分析應用題的能力。教師正確地處理好學困生的作業,能切實減輕師生負擔,有利于學困生的轉化,使全體學生實現主動發展。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