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鋒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逐步改善,對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要求愈加深化,邏輯思維能力作為學生必須具備的基本素質,也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強化。小學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的重要階段,本文從小學數學教學實際出發,分析課堂具體情況,貼近教材,討論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方法和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小學教學;邏輯思維能力培養
1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意義
1.1重要的學習基礎
邏輯思維能力是學生學習文化知識和進行思考的基本能力,是學生應該具備的重要學習基礎。小學數學作為數理分析、空間想象和計算能力的基礎課程,是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平臺。在數學教學中,理解重要概念、公式和定理,都需要運用邏輯推理和邏輯計算。數學學習離不開邏輯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1.2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小學作為學生接收大量知識的啟蒙階段和綜合素質能力的重要培養階段,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思考方式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小學數學課堂中注重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僅僅是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更是綜合素質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邏輯思維能力在其他學科和日常生活中都有重要的體現。小學數學作為學生的必修基礎科目,教學融會貫通,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 培養邏輯思維能力的方法簡析
2.1數學歸納法
縱觀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大多數數學理論和概念都是運動數學歸納法來導入的,用先學的加減法導入乘除法,就是最常見的歸納方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熟練運用數學歸納法,進行舉例,比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學習一元一次方程時,要在課前導入加法、剪法、乘法和除法的相關知識和內容,簡化“方程”這一名詞的壓力,充分分析方程和未知數的概念。以數學歸納法來推導數學知識中比較抽象的概念,可以融合學過的知識進行系統歸納。[1]
2.2分析與綜合法
分析與綜合法就是將知識內容進行拆分,分成部分進行理解分析,再進行結合進行整體觀察。對數學知識逐層理解,充分理解,再進行多樣變幻。比如在人教版分數學習的過程中,可利用直尺的刻線,一厘米分成十份,十分之一的一厘米就是一毫米,這樣拆分分子和分母,導出分數線“除”的意義。在后續學習分數加法時,就可以輕而易舉地導出分母相同分子相加的原理。
2.3分類排比法
對已學知識進行分類對比,是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法之一。小學數學屬于基礎階段,需要教師運用大量的生活故事和知識進行課程導入。所以在學習新課的時候,要先對已學知識進行分類排比,通過舊知識導入新知識,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一冊學習小數時,可以由分數進行導入,分析二者的差別與聯系。當然,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用大與小、多與少等對比,對長度、面積、體積等知識的學習都是十分有效率的。
3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相關措施
3.1課前開啟課堂
在課堂開始前,要創設出優秀的邏輯課程環境,運用科學的知識創設教學環境,把學生帶入到特定的教學氛圍中[1]。教師可以通過講述相關故事和復習舊知識,依照上述方法開啟課堂,引導學生進行思考。
3.2課堂布置任務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要適時給學生布置課堂任務,教師在其中進行引導和提醒。教師要重視對學生數學語言記憶和表達的訓練,數學是有規則的,不論是運算規則還是分析規則,都具有一定的規律性[2]。學生應該像學習漢語和英語那樣進行必要的“閱讀、理解、分析”的基本訓練,這樣才能具備系統的觀察、分析、思考和總結系列規則化的邏輯思維過程。比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時,可以運用搭建簡易模型進行動手實踐和觀察,以畫圖的方式進行分析思考,最后總結拆分的方式,找到矩形和平行四邊形的區別和聯系。
3.3課后布置實踐和討論
在小學數學課程課后布置相應的知識討論和實踐任務,銜接本節課與下一堂課。教師要將數學教學與日常生活的充分聯系,可以給學生進行分組,布置課后討論和任務,在鍛煉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同時提高實際動手能力。數學實踐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在實踐中融會貫通邏輯思維能力。在動手操作的過程中進行體驗,將理論應用于實踐中,才能更好的鍛煉和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教學課堂中,邏輯思維的運用可謂是貫穿于各個學習階段,所包含角度十分全面。這就要求教師在課程開展的過程中,遵從教材與教學目標的要求,選擇合適的邏輯思維方法,在課堂的不同時段進行不同的授課方法。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要通過不斷的教學和實踐,進行長期的訓練和提高,才能在學習和實踐中潛移默化的行程。
參考文獻
[1]李清明.談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J].學周刊,2020(11):43-44.
[2]郝樂,馬乾凱,郝一凡,李忠海.數學教育與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J].數學教育學報,2013,22(06):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