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圓圓
【摘 要】互聯網為代表的技術革命的到來,徹底打通了農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互聯網和農村、金融的完美聯姻,帶來了以往農民無法企及的信貸資源,帶來了無比方便、安全、低成本的支付方式,帶來了無比可靠的農業保險機制,帶來了更接地氣的資產管理工具。對于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而言,普惠金融行業巨大的發展空間和就業吸納能力,為普惠金融人才提供了廣闊的就業空間,也為高職教育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如何在新背景下發展高職金融專業教育,是我們一直努力探索和實踐的課題。
【關鍵詞】普惠金融;高職院校;課程建設
2019年政府報告中指出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既有利于緩解當前就業壓力,也是解決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戰略之舉。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鼓勵更多的應屆高中畢業生和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報考,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高等職業教育進入新的發展里程,對于職業院校金融類專業能否合理定位是否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和先決條件。如何在新時期下發展高職金融專業教育,是我們一直努力探索和實踐的課題。
早在2014年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要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以使金融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好惠及廣大人民群眾。之后,普惠金融再次連年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1月,國務院印發《推進普惠金融發展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強調,到2020年,要建立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適應的普惠金融服務和保障體系,特別是要讓小微企業、農民、城鎮低收入人群、貧困人群和殘疾人、老年人等及時獲取價格合理、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務。2016年1月,中央印發一號文件中明確指出,要推動金融資源繼續向“三農”傾斜,確保農業信貸總量持續增加、涉農貸款比例不降低。迫于農村地理分散、覆蓋成本過高、信用記錄缺失等天然的消極屬性,完整的農村普惠金融體系依然沒有建立。互聯網為代表的技術革命的到來,徹底打通了農村金融的最后一公里。互聯網和農村、金融的完美聯姻,帶來了以往農民無法企及的信貸資源,帶來了無比方便、安全、低成本的支付方式,帶來了無比可靠的農業保險機制,帶來了更接地氣的資產管理工具。目前,農村互聯網金融的主要類型和模式有:傳統機構“觸網”服務農村金融(普惠金融)、農村P2P平臺(宜信)、農產品和農場眾籌(大家種)、電商系(螞蟻金服)等。互聯網金融正在改變著農村、農業、農民。普惠金融的崛起,必然帶動金融市場就業結構的變化。從普惠金融的市場和機構來看,近年來,農村金融、小微金融以及互聯網金融的規模擴張,就業人數需求不斷增加,相對應的人才缺口也越來越大。普惠金融需要大量的專業性人才,需要大量的兼具互聯網思維、三農文化認知、創新意識的復合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輸送到農村金融、互聯網金融企業、小額信貸、典當行、擔保公司等機構,服務于新農人和“三農”金融。
專業的建設基礎是課程建設,同時也是職業院校人才培養工作的基礎,承擔著人才培養工作的核心功能,對保障人才培養質量起關鍵作用。
一、充分認識職業院校課程建設的意義和教育理念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課程承載著教育思想、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是學校教育教學的基本載體,是專業建設的核心,是人才培養的關鍵點,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和根本保證。職業院校必須高度重視課程建設,把課程建設作為立德樹人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來抓,不斷提高課程教學質量,“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有用人才”。堅持以科技進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為導向、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位、以專業發展規律為遵循,建立現代職業教育課程觀。樹立需求導向的課程觀,緊跟產業發展前沿,把握新工藝、新裝備、新材料、新技術、新業態的發展方向,精準對接職業崗位要求建設課程。
要切實理順課程建設相關要素之間的邏輯關系,健全課程建設基本制度。職業院校要建立健全課程建設統籌機制和校企合作專業課程開發機制。遵循“專業教學標準—人才培養方案—課程體系—課程標準—課程內容—課程設計—學情分析—課程實施—課程優化”的建設流程,不斷提高課程建設的規范性、科學性、合理性。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金融專業的學科復合性、專業化與創新性更加明顯,在現代互聯網背景下普惠金融理念指導下,培養大批有實踐技能,懂經營,善管理,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金融職業技能人才。
二、高職院校發展普惠金融行業人才的現狀
盡管政策非常好,市場人才需求巨大,普惠金融行業人才供給依然不足,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才培養的問題依然突出。
1.缺少三農課程,與傳統金融差異不大
高素質技能人才的配必須依托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養體系,必須遵循內在的發展規律和特有的價值取向,突出人才培養的特色和優勢。對于普惠金融專業的課程體系建設,除了設置基礎的金融學課程以外,還應該加強學生學習農村知識、互聯網金融知識,幫助學生掌握行業崗位具備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能力。
2.校企合作不足,辦學資源受限
大部分的高職院校的校企合作都停留在表面為深入開展,真正需要產教對接、深度合作的內容沒有得到實質推進。從企業,社會用人單位更為重要的是知識、能力、素質的培養,產業對接專業實質推進。從企業協助辦學、校企辦學、國際化通道構建等沒有充分引入企業參與。學校缺乏合作企業資源,畢業生對口就業率低,專業對口程度不高,就業質量也相對較差。普惠金融相關知識的學習缺乏國際交流的平臺,國際化視野與國際交流能力受到限制。
3.雙師型師資不足,師資結構有待優化
高職普惠金融專業的建設非常重視教師的實踐能力,目前的普惠金融師資建設方面重學歷,重理論水平,而忽視教師的實訓指導能力,同時,具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企業高級工程技術人員,高技術技能人才進入學校受到制度的制約,師資水平參差不齊,尤其是“雙師雙能型”師資匱乏,長期得不到更新或提升,缺乏企業掛職實踐機會或流于形式,直接導致學校師資力量薄弱,影響教育質量。
4.理論教學偏多,實訓資源缺乏
實訓環境包括軟環境和硬環境,軟環境指學院領導的高度重視,教師認同和學生的積極配合。硬環境是實訓教學的基礎設施建設,主要包括校內校外實訓中心或基地建設。目前,在硬環境上,各級高校大多具備了實訓室所需的硬件條件,而實訓室在后續建設上,投入經費有限,使得在軟件選擇上受到限制。其次,市場上絕大多數金融實訓軟件大體是基于金融機構視角,使用過程不能很好地體現其教學功能。而學校自身并不是具備軟件開發能力,因此,實訓軟件的使用和選擇不盡完善是造成實訓效率低下的一大因素。另外,由于實訓教材的缺乏,實訓課程體系的不健全,師資的不足導致運行機制的不完善,很多學生不會真正運用實訓室資源,實訓效率有待提高。
三、高職院校培養普惠金融行業人才的應對措施
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培養必須依托于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必須遵循其內在的發展規律與特有的人才培養取向,突出人才培養的特色與優勢,與其他層次的教育形成錯位優勢。
1.以崗位需求為導向
高職普惠金融課程體系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一線工作崗位的能力需要發展趨勢為依據色澤課程,使學生掌握的知識、具備的能力具有適應性、系統性和靈活性的特點,有助于學生順利進入職業領域并具有職業發展潛力。
2.優化課程內容,融入職業能力課程,構建平臺+模塊化的架構
根據金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明確各門課程在專業人才培養中的地位,提升課程內容與課程目標、人才培養規格、職業崗位要求的契合度。強化課程思政,充分挖掘和運用各類課程所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促進專業知識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結合,確保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課程內容應注重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體現文化特色和學校特色。對接最新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動態優化專業課程內容,淘汰“水課”,打造“金課”。高職院校要合理增加課程難度、拓展課程深度,提升學業挑戰度。按照國家部署推行1+X證書制度。根據金融專業發展的目標要求,引進行業企業的職業能力證書課程,積極參與行業企業職業能力證書課程的開發工作,同時大力提升教師參與行業企業職業能力證書課程開發的能力,培養復合型技術技能人才,提升畢業生一專多能、多證多崗的就業和發展能力。還應大力推進課程改革,提高課程教學的專業性與實用性, 提高金融人才教育水平。
完善“平臺+模塊化”的課程結構體系兼具系統性和靈活性,能夠適應高職教育特點。“平臺+模塊化”的課程結構體系由通識教育平臺、公共基礎課程平臺、專業基礎課程平臺、專業核心課程平臺和實踐教學課程平臺等。普惠金融課程綜合了農村金融、小微金融、互聯網金融,要增加三農課程的開設。隨著科技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工作內容、工作要求、工作環境的變化成為以前的技能型人才必須要面對的挑戰。因此,高職課程體的構建要以通識教育為基礎的課程體系。通識教育課程要開設體統化的、豐富的通識選修課程。例如,鑒于高職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定位,應開設相關的地方或區域經濟地理課程。
3.突出實踐能力的培養
與研究性人才相比,高職人才的最大優勢就是實踐能力突出,能迅速適應行業、崗位的職業需求,以達到個人發展和企業發展的統一。因此,普惠金融的課程體系要突出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要提高實踐教學的比例,拓寬實踐教學的形式,豐富實踐教學的內容,提升實踐教學的水平。經驗而言,普惠金融實踐教學的學分占總學分的比例不應低于30%。此外,針對實踐教學的形式,將采取“三結合”的方式,即課內與課外相結合、分散實踐教學與集中實踐教學、校內實踐與農村和企業實踐相結合,以此來提高實踐教學的水平。
4.現有師資培訓提升及企業師資引入
教師是教學的主體。教師應該走出去到不同區域的金融機構去接受培訓,以切身體會現實金融問題的復雜性與解決途徑; 結合當地的經濟特色和發展,與當地地區的金融機構合作,根據企業的工作量情況,安排金融企業專家到學校作為兼職教師,現有師資進行實踐、實訓進修,安排專業教師進駐職業技能培訓基地,對現有相關專業教師進行一系列集中培訓。
【參考文獻】
【1】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對金融普惠的重要意義[J]. 徐偉川.改革與戰略.2017(10).
【2】辦好普惠金融促進會 推動普惠金融新發展[J]. 劉克崮.中國經貿導刊.2017(27).
【3】基于普惠金融背景下的金融學課程教學改革問題探討[J]. 隆宗佐,羅荷花,廖子貞,尹宜民,蔣重霄.時代金融.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