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旭初
【摘 要】目前國內外學者普遍認為我國古代是沒有憲法的,憲法是近代西方革命的產物,但筆者通過對我國傳統文化中道家、儒家、墨、法、佛家思想蘊含的憲法精神進行研究,發現先秦諸子百家的思想至今影響著我國歷朝歷代的治國政策,本文通過分析諸子百家思想的優劣,,有利于加強和改進當前的法治工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可參考依據。
【關鍵詞】傳統文化;憲法;同一;道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現代社會法制建設被提到了重要地位;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依法治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依憲治國,我國古代思想眾多,諸子百家,百花齊放,即使到了現代,人們仍然受到古人哲學思想的影響,本文通過對儒、道、法、墨佛家思想中所含的憲法意識進行剖析,可從中借鑒有益啟示以便古為今用。
一、憲法內涵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平等指平等“即均平、均等、無差別”,“平等”是現代法治體系建立的基礎原則,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憲 法 文 化 作 為 一 種 法 律 文 化 ,它 是 指 一 國公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主要是憲法實踐)過程中所形成的有關憲法現象并直接影響人們憲法行為的、具有普 遍性并相對穩定的社會心理和觀念的總稱,憲法文化是一 個國家在特定文化環境中,經過長期的歷史沉淀逐漸發展 而來的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蘊含了憲法思想的起源,并對黨建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二、儒、道思想中體現的憲法起源
一是儒家思想為我國古代不成文部門法提供依據。“儒”是墨家對孔子及其門徒的稱呼并非自稱,孔子在世時并不自稱為“儒”,“儒家”則是后世對孔子及其弟子的稱呼,儒家思想就是孔子對古代夏、商、周時期一些經典的表述,其內容十分的龐雜,就法律范疇來說,儒家思想只相當于古代的部門法,從本質上講儒家的“禮”是國家的根本制度,受這種法 律文化支配 ,古代社會確立了森嚴的 “君為臣綱 ”、“父為子綱 ”、“夫為妻綱”的宗法等級制度,不是原則性、根本性的憲法意識,可見,受儒家文化侵染強調社會等級觀念與等級內平等的觀念,這與憲法文化本身追求 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相差甚遠,不可能孕育出自由、民主、平等法治等憲法所應具備的基因。二是道家用“道”來探究自然、社會、人生之間的關系。雖然諸子思想之間存在相互影響以及融合,有些思想之間還有著共同點,但只有道家思想有自己獨特的理論,并且其理論與憲法的本質相契合,即“同一”,“中和”,先秦儒家、法家、墨家等其他思想雖然也有可取之處,但基本都是在闡釋如何運用道家思想,而且有些思想和方法具有很強的歷史局限性,經常被當權者利用,道家思想中體現了憲法精神,老子思想治國能夠彌補近現代憲法的不足,解決社會矛盾。
三、法、墨、佛家思想
我國傳統文化中憲法思想的積極意義。一是法家思想《漢書》說“法家者流,蓋出自理官。”法家思想簡單來說就是提倡以“法律”來治理國家的思想。法家的治國思想是給當權者服務的工具,其本質也是道家思想的運用,與儒家思想一隱一顯構成治理國家的兩個方式;法家的思想即使在現代來看有極大的進步意義,但是由于歷史局限性多為刑法等部門法,沒有近現代國家憲法思想意識,完全用法律治國就像撈水中月,不能治本,只有用“道”才能解決矛盾的產生這一根本問題;但客觀來說,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法律都是不可或缺的,法律具有確認和鞏固改革成果的作用。因此筆者認為法律是工具而不是原則。二是墨家思想:入世宗教,深受道家影響。墨家思想的創始人是墨子,名翟。墨子農民出身,生于戰國初期,春秋戰國時期非儒即墨,其思想學說在當時社會上有很大的影響力,在《墨子·魯問》中,墨翟提出了墨家的“十論”闡述了其主旨思想,當具有很強的宗教色彩,其根本思想的原動力是社會底層民眾反抗意志,雖然墨家思想提出了“兼愛非攻”等追求公平正義的思想學說,也注定無法實現,列入宗教范疇較為合適。墨家主張人與人之間平等的思想以及以政治實踐的結果是否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依據的思想,對后世產生了重要影響。三是佛家思想:出世宗教對當今社會的積極意義。
佛家思想是不參與國家政治的出世宗教思想,與《憲法》精神還有很遠的一段距離。雖然不在先秦諸子思想范圍之內,但是對我國古代政治和人民的生活有不小的影響;佛家思想是于東漢永平十年自國外傳入中國,在《史記》成書之后,所以《史記》并無佛家思想記載。傳入中國后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宗教—佛教。其基本思想為“苦、集、滅、道”,以出世修行達到解脫為最終追求。雖然在個人成就上與道家思想同出一轍,但是沒有道家客觀的務實思想,常常打著出家、出世的名義而使自身受到損害和他人的指責;客觀上人絕對的出世是絕對不可能實現的,因為人是不能完全脫離現實社會而不受任何影響的個體。反觀現代眾多佛家弟子打著出家的名號過著有家的生活,部分自稱出家的道士也是如此。筆者認為既然如此還是對出家和在家、入世和出世不予區分更合理,如果是真修行的人不管在何種環境中都能修行。
四、傳統憲法精神在法治中國進程中的新生路徑
當前 ,法治是治國理政 的基本方式 ,善治作為 “良好 的治理 ”,是治理的衡量標準和目標取向,以善治為導向的治理首先是依法治理,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要通過法律對公權力進行規范與約束,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推進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劃清權力邊界。其次是社會共治,發揮全社會的力量,共同參與社會治理 ,發揮私法自治功能 ,激發社會活力,鼓勵社會組織的發展,實現國家治理與社會治理之間有效互動,政府依法行使公權力的過程要充分尊重民意 、聽取民聲 ,吸收民智 ,接受民眾的監督,并實行依法執政。憲法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 ,憲法法律 的權威也在于實施 。要提高法治思維和法治力,解決社會發展中的矛盾與問題 ,平衡社會各方利益訴求。再次,憲法教育資源開發形式得到創新。應充分利用信息化教育的優勢,融合傳統教育資源穩定性、人文性的長處,拓展優質憲法資源,完善憲法資源引領機制,加大傳統資源與新型資源之間的合作,拓展資源開發深度和力度,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實現資源間優勢互補,用信息化手段感知憲法透明度和暢通溝通渠道,提升憲法教育資源的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的需求和期待,形成教育合力,推進憲法形式多元化、內容生活化、實現根本育人使命。
在中華文明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產生了許多優秀的法治精神,關于憲法、憲制等諸多爭論都是華夏五千年文明史的體現,中國憲法發展離不開傳統文化的影響,傳統文化為當今憲法的制定、推行等奠定根基;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今天,中國憲法必須保持開放的學習心態,博古通今,繼續探索更為杰出的憲法制度和憲法智慧。
【參考文獻】
[1]高軍東.論我國古代憲法的存在形態[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8(02):120-123.
[2]王青林.古代中國有憲法嗎?[J].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4):39-43.
[3]王定華.古代憲法概念變遷之中西比較[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07(04):31-35+62.
[4]王青林. 憲法概念演進的憲政史分析[D].武漢大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