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英 謝亞玲
【摘 要】《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在當前課程實施情況中具有教學方式單一、缺少對學生的人格培養等諸多弊端,隨著大眾傳媒等技術的廣泛發展,授課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結合實踐教學、網絡技術打造線上線下教學,多方面引導青年學生堅定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具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思政;傳統文化;路徑
一、《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思政的目的及意義
處于新時代,文化軟實力越來越成為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作為有著源遠流長和燦爛文明的中華民族,優秀的中華文化更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集中體現。經濟、政治、文化等全球化迅速發展的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目標,弘揚怎樣的中華文化、怎樣弘揚優秀中華文化,亟需國人思考與實踐。
縱觀我國歷史發展,無論在哲學、文學、發明創造上還是藝術等方面我們都有著璀璨的成就,繪畫與雕塑、書法與茶藝、戲曲與舞蹈……但當西方思潮隨著堅船利炮攻入中華大地的時候,我們國人開始動搖,開始對自己的文化產生懷疑,有幸還有一批以梁漱溟先生為代表的捍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仁人志士們,為中華文化復興做出卓越貢獻。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明確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富滋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的文化沃土,是當代中國發展的突出優勢,對延續和發展中華文明、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在各高校的普及,如何通過課程引導青年學生熱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成為課程的最重要的目的及意義。
二、當前《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實施情況
(一)授課教師專業性不強、缺少對學生的人格培養
教師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者,更是學生智力的開發者和健全人格的塑造者。《中國文化概論》具有廣泛性與深度性,涉及文學、史學、哲學、倫理學、宗教學、社會學、政治學、教育學、醫學、科學技術和藝術等許多學科和領域,這一課程特點就決定了授課教師要有較寬的知識面和豐富的閱歷,而很多學校為節約師資成本,聘請未畢業的在讀研究生、其他專業的兼課老師來授課,讓課堂的效果、對于培養學生人格方面都大打折扣。
(二)教學方式單一、課時較少
《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在教學方式上存在重理論講授,缺乏親身體驗。例如,中國書法。如果教師一味地通過理論教學,而缺乏對書法實質上的認識,不免使課堂枯燥乏味,教師積極性大大減少,學生也漸漸產生惰性,又何談學生對書法的繼承與發揚呢?同時,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內容龐雜,據筆者了解,有相當一部分高校的《中國文化概論》除有關專業外,大都每周只有兩課時,若是將每個章節展開授課,課時明顯不足;若是每個章節都講授一部分也只能是淺嘗輒止,何談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呢?
(三)教材內容片面化,缺少經典性
教材作為學生學習必不可少的工具書,一本好教材能夠取得無師自通的效果。那何為好教材?其一、注重教材的全面性。目前,《中國文化概論》授課教材大都使用張岱年、方克立主編以及金元浦、譚好哲、陸學明主編的兩套教材,這兩套教材都簡明扼要概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發展、演變、類型特點、基本精神,以及中國古代思想、宗教、文學、史學、哲學、藝術、教育、科技等內容。但上述兩套教材對于少數民族的文化內容幾乎沒有涉及,對此我們認為應予以適當補充少數民族文化等章節內容,讓更多高校學生熟悉少數民族地域文化,有助于其增加對民族地區的了解和感情,尊重少數民族風俗習慣,維護各民族友好團結,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其二、在編寫內容上還應當注重對傳統文化經典原典的解讀,體現經典性與深度性,增加其學術價值。
三、《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一)提高授課教師應具備的各項能力
第一,整合能力。作為一名《中國文化概論》授課教師最重要的是具有高尚的道德修為、有著敬畏的職業態度以及良好的精神狀態,做學生思想的引導者,做學習的幫助者。教師舉手投足間的言行舉止、知識素養、師德境界都會作用于學生,從而取得潛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第二,口才能力。作為理論性強的《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如果教師授課呆板,課堂就會如一潭死水,老師與學生難以引起共鳴又何談感動和教育學生?這就要求《中國文化概論》授課教師還要在口才上下功夫,通過風趣幽默的語言、自身優雅的文化人氣質,以及流暢而精煉的表達相結合,聲情并茂地講述《中國文化概論》感染學生,往往會產生意想不到的收獲,從而在有限的條件里完成教學內容和任務,達到人文教育與內化的目的。
(二)用實踐促學
《中國文化概論》可以從學習書法、傳統插花、文明禮儀,制作工藝品、誦讀經典等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參與到《中國文化概論》的學習中。筆者所授《中國文化概論》教學便是通過讓學生親手制作中國結、課堂體驗書法、古典成人禮表演、猜燈謎等方式進行現場教學,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傳統文化的積極性,更是增強了他們對于民族文化的自信心與自豪感,通過實踐教學,課程成效更加理想。
(三)采用線上線下教學方式
如今,隨著大眾傳媒等技術的廣泛發展,《中國文化概論》的授課方式也增加了多樣性。授課方式不應以傳統的授課方式為主,可以通過互聯網將與課堂有關的圖片、視頻等資料應用到教學中,增加課堂趣味性,學生也不會因為課堂枯燥而乏味,從而漸漸失去興趣。其二,由于中華文化內容龐雜,課堂時間有限,無法在教學中面面俱到,教師可以向學生告知有關傳統文化的網站,以及通過建立與《中國文化概論》配套的必修網絡課程,并設置教師定時答疑環節,線上線下教學,全方位引導與培養學生文化意識與正確的三觀。
四、結語
青年學生作為我國各項事業的后備軍,在經濟社會發展如此之快的今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已時不可待。在高校能夠合理、科學、有效地開設《中國文化概論》課程,對于進一步培養青年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中華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秦翠紅 朱智武.中國文化概論課與大學人文素質教育 2010 年 1 月 第 23 卷 第 1 期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916(2010)01-0109-04
【2】石堅軍.對高校中國文化概論課的幾點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6(1)
【3】白俊奎. 淺談《中國文化概論》課程教師應具備的能力. 成都電子機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05 年第 4期 2005 年 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