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麗君
摘 要:預習能夠快速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讓學生對知識有基本的掌握,也是當前教師經常應用的教學方式之一,更是學生課堂教學的第一步。教師需要應用適宜的預習教學設計,才可以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并且達到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的目的。所以,教師應該教會學生預習的技巧,讓他們能夠更快地投入學習中。
關鍵詞:小學數學;預習;有效性;策略
有效預習不但有利于教師后續課程的開展,還可以讓學生能夠在上課的時候學習更加有針對性,提升他們上課的積極性。與此同時,還能夠避免因為盲目記錄造成的學習效率低的問題,學生的自學能力也可以有所提升,可以說一舉兩得。數學是小學階段的重要課程,教師應該采用科學的方法,提高學生預習的效率。
一、競爭性預習
學生在對數學課程產生濃厚興趣的基礎上,可以將預習轉變為學生自覺性的行為。針對應該怎樣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預習就成為其中的有效方式之一,使得預習帶來的成就感刺激學生的學習。運用競爭性預習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會讓學生盡快樹立預習意識,逐漸養成預習的良好習慣,這是很重要的。
例如,學完四則運算之后,鞏固該課程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首先對四種運算方法進行熟知,讓學生可以盡早進入學習的狀態之中。進行作業設計時,可以利用2、3、4、5、6幾個數字,讓學生對其進行組合,使得答案為偶數。完成之后,讓學生比較書寫的數量,同學之間相互分享應用的方法。學習中適當地應用競賽的形式,能夠激發學生的預習興趣,促使預習效果更佳。
二、趣味性預習
從小學生的角度來說,趣味性數學預習方式,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未知知識的求知欲,經過一段時間的應用后,就可以將學生的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加之讓學生進行動手操作,就可以為學生學習數學產生較大的興趣。教師應該根據小學生的年齡與興趣等來考慮,盡可能設計充滿趣味性的作業讓學生進行預習。
例如,學習小學數學中的圖形知識時,當講到“正方體認識”的預習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發動思維,讓他們思考生活中所見到的正方體。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發揮自己的操作能力,制作正方體的模型,按照書本上內容進行理解。制作完成之后,教師可以讓同學之間互相分享制作的技巧與心得體會,讓大家對正方體的相關知識更有興趣,對于平面與立體轉換的概念也會有更加深刻的理解。
三、練習型預習
數學預習對于實際問題的解決是有一定效果的。在預習階段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例題進行解答,并且提出問題。在預習過程中做例題的方式,嘗試自己推導公式與方法。然后再進行練習題的訓練,看預習是否能夠收到成效,教師在布置任務時引導學生遇到這種情況應該怎樣思考,先拋開課本上的方法,通過自己的審題、解題對教材上的方式進行優化。
尤其是教授應用題預習時,運用練習型的預習方式是較為適宜的。在此過程中,學生能夠鍛煉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進行自我探索,還能夠對數學知識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學生自己可以嘗試思考運用這樣的方式是否能夠解答正確答案,是否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應該如何進行優化。
四、總結型預習
預習的關鍵是了解自己不會的地方,所以需要做好記錄,在預習新課時,對新課中的重要的法則、概念等,如加法交換定律,運算的豎式寫法規則等,理解不通的地方要做一些標記,比如“―”“△”“*”等,為第二天的聽課做好準備,這樣才能提高聽課效率和學習效果。對于已經理解的地方,可以在筆記本上摘抄重點、關鍵句等,以加深對重要知識的記憶、理解,當然可以記錄自己在此次預習中的收獲,增加自己的預習經驗,尋找適合自己的預習方式。
教師可以適當要求學生做預習筆記,但要逐層推進。如“長度單位換算”預習設計:(1)你是如何理解單位換算的?(2)能舉例不同長度單位的表示例子嗎?(3)我們的生活中,有運用長度換算的情況嗎?(4)在預習中,你有哪些疑問?逐層深入,以達到力所能及的目標。
五、組合型預習
學生進行預習時,應該做到對新知識的初步了解,尋求新知識中的重點與難點所在,對于其中不理解的地方要敢于提出來;另外,學生還應該對舊知識進行不斷的復習與鞏固,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學生在預習新知識時,要回想相關的舊知識,真正做到“溫故而知新”,讓知識能夠更加系統化。
例如,學習小數的相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將出發運算法則、分數約分等概念融合進來,讓學生對整數除法能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進而達到預習的效果,將課堂教學質量有效提升。
總而言之,小學數學預習方式千變萬化,形式也略有不同,教師應該首先意識到預習對學生的重要性。想要實現數學質量的提升,就應該做好數學課前的預習工作,通過良好的課程預習設計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是我們每個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
參考文獻:
[1]于雷.淺議“課前預習”與“當堂檢測”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8(20).
[2]曾云輝.預習激活思維,思維決定效率:課前預習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3).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