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提問與追問,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精心設計的,是傳授知識的媒介。準確、合理、有效的提問與追問可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的思維,增強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從而實現高效的課堂教學。
◆關鍵詞:小學數學;有效提問和追問;思維活力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也是數學的魅力所在。是教師向學生輸出信息的主要途徑之一,也是溝通教師、教材、學生之間聯系的主渠道和“鋪路石”。數學課堂提問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使用頻率最高的教學手段,有助于教師開啟學生心智、促進學生思維、增強學生的主動參與意識,是數學課堂教學中師生進行雙邊活動的重要形式。準確、恰當、有效的課堂提問和追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很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一、問題的內容具有針對性,增強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
提問的內容具有目標性,能緊扣教學目標,為教學內容服務,增強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意識。例如,學習《認識鐘表》一課,新課伊始,老師出示了各種各樣的鐘表,在引起學生好奇時,老師提問:“鐘表有什么作用?”學生通過聯系生活實際,踴躍發言,都知道鐘表可以告訴我們時間,老師抓住契機,引出課題——認識鐘表。接著出示實物鐘表,提出問題:“鐘面上都有些什么?”這一問題引發學生的回憶、觀察與表達的愿望;接著老師抓住難點問:“時針長什么樣?分針長什么樣?”老師緊緊抓住學生容易混淆的地方提問,引導學生對時針和分針加以區分。再如,老師在教學《集合中的重疊問題》一課時,出示題:亮亮排隊從左往右數是第5個,從右往左數也是第5個,這一隊共有多少人?有的學生說是9人,有的說是10人,有的說是11人,教師問:“這么多不同的答案,怎么驗證誰對誰錯呢?”這樣,把解決問題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學生不得不想辦法去驗證,通過畫圖,列出算式,老師又問:“你的5表示什么?怎么讓我一眼就看出是5個呢?”學生想到了用圈圈起來,水到渠成的數形結合的方法很快突出了這節課的重點,突破了難點,初步達成了教學目標。
二、問題的內容具有啟發性,能激發學生思考的欲望
老師不斷的優質追問,能激發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如教學生認8點時,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老師問:“這是幾時?”當會認的學生說是8點,老師告訴學生8點是生活語言,規范的說是8時,接著追問:“你認得這么好,這么準確,給大家說說你是怎么認的呀?”;當面對缺少數字的鐘面時,老師提問:“幾個數不在了,你還能認出這是幾時嗎?你是怎么認的?”;在練習“小明的一天”認讀時間中,學生根據畫面認讀鐘面上的9時,有的學生說小明在上課,有的學生說小明在睡覺,老師及時追問:“同樣是9時,為什么有的圖畫的是小明在上課,有的圖畫的是小明在睡覺?”這一追問,成功喚起了學生的生活經驗,也為今后教學24時計時法埋下了伏筆。由于追問及時,抓住了知識的關鍵點追問,使學生經歷了由不懂到懂,由淺入深的過程,學生的思維被徐徐打開,有效的學習就主動發生了。
三、問題的內容具有挑戰性,啟發了學生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對學生提出問題,是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生只有在不斷地解決問題中才能掌握知識、應用知識。而“挑戰性”的問題則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啟迪學生的思維、更好地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老師在練習中也巧妙地設計了挑戰性問題:出示沒有標出數字的鐘表,只有標出的小點。問:“老師買的這款鐘表特別簡潔,沒有數字,只有一些點子,你能認出這是幾時嗎?”這個問題的出現,對于一年級剛入校不久又看慣了電子表的孩子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既考查了學生對于鐘表中12個數的排列表象的記憶,又考查了對知識點“幾時整”是怎么認識的。這些挑戰性的問題不僅培養了學生樂于探究、勇于嘗試的思維能力和意志品質,而且極大地提高了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率。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鼓勵學生會問善思
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教師向學生提問題,很少看到學生向學生、學生向老師提問題,但課堂教學中學生永遠是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允許學生質疑問難,為學生創造提問的機會,在態度上給予鼓勵,方法上給予指導,使學生敢問、會問、善問。老師能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當學生解決完問題列出算式時,老師親切地說:“對于這個算式,你有什么問題要問他嗎?”提問的孩子大膽地向列式的孩子提問題:“你這里的5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你為什么要減去2?”被問的孩子也回答得頭頭是道、有理有據!每次一個問題解決完,老師都熱情的鼓勵孩子們:“誰還有問題?不懂的問題和想問的問題都可以問!”有的孩子就問老師:“老師,我對第二種列式方法不理解,你能再講一下嗎?”這樣,學生或是在知識的“生長點”上提問題,或是在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問題,學生慢慢就學會了提問題并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學生的問題意識、發散思維、求異思維就會得到培養,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
教師在提問時,要體現“大問題觀”。在一些瑣碎問題上,切忌濫用一問一答式,問題隨意、重復,可以讓不同的孩子多說而不是重復地問。同時注意問題的發散性,例如,當出示沒有數字的鐘面時,學生認出是2時,老師問:“你怎么認的?”一名學生說從12數到1再數到下一個就是2時,老師就沒有再問學生,沒有引發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恰恰,可在此處對學生進行發散思維提問:“還有不同的方法知道是2時嗎?”學生可能還會想到從鐘面上最右邊的3倒數到2。
總之,一節課沒有固定的模式,所以一節課的提問也絕非千篇一律,但課堂的提問與追問體現了教師教學藝術、教學風格,展現的是數學課堂思維的活力!
參考文獻
[1]趙均培.對小學數學教學策略的幾點看法[J].科技資訊,2013(17).
作者簡介
于鳳明,男,專科學歷,小學高級教師,任職于吉林省農安縣哈拉海鎮中心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