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國家十分注重職業類院校的教育,職業院校相較于本科院校更加注重于學生們對技術的掌握和職業能力。這也是相較于本科比較突出的地方,所以如何使職業類院校的學生擁有職業能力并且提高他們這方面的水平成為了一個職業院校教育的核心。本文通過對國內各大職業院校的實地走訪調查,對一些出色的職業院校成功的方法進行了深層次的剖析,嘗試從職業能力的本質、作用、教學過程等因素進行研究,希望可以給職業教育工作者一些教學方面的啟發。
◆關鍵詞:職業教育;形成條件;教學方向
一、引言
我國職業院校一直以培養高素質高水平的職業人才作為教學之本。但是我國還未形成一個對于職業類院校學生教育的統一的教學模式,只是一部分學校通過一些育人經驗總結出了幾點關于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理解,而大部分的高職院校的任課教師及學生對于這個概念的理解十分不清晰,以至于始終沒有一個高效的培養職業能力的教學模式,通過本文,希望相關人士可以從中得到一些幫助,能夠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
二、職業能力的實質
職業能力的其實取決于學生的心里特性,如果一個學生有能夠影響到其工作的效率和對于工作是否敬業的心理活動,就可以說明這名學生具有一定的職業能力。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能夠影響到一個學生的職業活動的原因無非就是外界的條件和自己心理方面的干擾。一個學生的興趣、信仰、夢想之類的個性完全可以對干擾其職業能力,從而影響到對工作的態度,也會對其工作的效率帶來未知的影響。這條觀點完美的闡述了職業能力的實質,他就是工作者的個性和心理特征,這個解釋更偏近心理學角度,所以對于教育工作者來說這個概念比較抽象不好理解。并不利于完善現在的職業教育模式,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也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三、職業能力結構分析
現在我國已經對于職業能力的層次已經有了很清晰的輪廓。從教育層次來講,職業能力對于其專業知識的獲取、所掌握的技術以及社會交際能力有著嚴格的要求。由于其包含的元素多且復雜,所以也代表著該學生的綜合能力。學生掌握技術的能力和實社交能力在如今的社會上顯得格外重要,是職業能力的關鍵因素。所以有些研究人員覺得職業能力也是由知識儲備量和關鍵技能組成的,他們更側重于關注學生在面臨新的崗位時的適應能力。
除了教育層次對職業能力的分析,還有一種說法更偏近與產業層次。在該說法下的職業能力更側重于對于職業技術的掌握程度,這種技術不單單只包含對于專業方面的層次,行業通用技術和核心技術也被包含在內。專業技術方面是整個職業技術中關鍵因素,是職業技術的輪廓,而核心技能就屬于職業技術的內在,他主導整個職業人的職業走向,決定了一個人對工作的思想和態度,從而影響到其行為上的表達。而行業技術則是連接專業技術和核心技術的紐帶,是一個從表面走向內在的過渡。
四、職業能力培養方式
早在別的國家,能力就與“素質”和“能否勝任”等詞語掛鉤。這給我國職業教育模式的形成有著很大的啟發,很多學校都將理論、技術、素養作為其教學目標,通過一些關于職業教育方面的實踐對學生進行培養,更加注重學生的動手能力,對未來踏入社會參加工作有著很大的幫助。這三個大方向也是培養職業能力的三個關鍵,其中理論就包括著基礎、專業理論、綜合知識;技術方面則需要具備基本的技能、隨機應變能力、社會交際能力;素養方面主要是對工作方面的態度、職業素養、集體意識等。多多進行身臨其境的職場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樹立職業目標有很大的幫助。
五、職業能力的樹立
職業能力形成的方式比較固定,就是對理論層次、職業技能和素養進行學習提升。具體模式如下。
理論知識是一個職業人工作的基礎,他會引導職業人對于專業方面的方向,他與技術的掌握和平時的經驗是密不可分的。也是整個技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整個職業技能的基礎。在培養其職業技能的時候對于理論知識方面也不能忽視,雖然理論方面相對枯燥的,但是如果通過一些手段來調動課堂積極性也可以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將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相結合,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使他們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內容可以與他們對應的崗位相融合,使他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可以得心應手。在有理論知識為基礎的情況下,如果對技術層次掌握也十分精通,那么他在這個崗位基本是如魚得水,再與職業素養相結合,這名同學就可以說是一個具備職業能力的人。職業素養中最重要的就是面對生活工作時的態度,具體說就是看一個職業人是否具有敬業精神,對待工作是否認真負責,這都是決定職業能力的重要因素。
六、結束語
面對現在的職業教育,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已經刻不容緩。職業能力需要圍繞市場需要和技術支持。這需要職業教育需要具有實踐性和職業性。現在市場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社會上也缺少這樣的高素質人才,對于職業院校來說責任很重。希望本文可以給職業院校一些啟發,使其對職業教育做出一些新的改變。希望我國可以早日構成一個完整的教育體系,完善目前的教育模式,使我國可以多一些具有職業能力的高素質高技術人才。
參考文獻
[1]周衍安.高職院校的職業能力開發模式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8,01:112-115.
[2]劉志國,劉志峰.職業院校教師職業發展規劃的意義、特點和內容研究[J].職教論壇,2018,01:92-95.
[3]瞿立新,陳霞.職業院校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的研究與實踐[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1:92-96.
[4]黃芳,范蘭德.職業院校職業文化教育的價值體系分析[J].廣州城市職業學院學報,2018,1202:27-30+37.
[5]張排房,李洪榮.高職院校職業道德教育路徑探析[J].江蘇高教,2018,11:105-108.
作者簡介
譚利都(1982.05—),男,漢,黑龍江巴彥人,本科,講師,高職學生職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