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霞
【摘要】為切實發揮中職語文教學的職業素養培養作用,還需依據人全面發展的馬克思主義、構建主義與行動導向等教學理論,要求教師將職業教育理念,貫徹語文作業與課外活動等教學全方面,以培養各專業學生特有的職業精神。
【關鍵詞】中職語文;滲透;職業精神;策略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素質教育深入推進,對中職語文教學提出了更多要求。教師應當積極轉變職責理念,根據專業學生職業精神特征,靈活轉變教學策略,彌補傳統教學中對職業精神滲透的不足。職業精神體現在創業、敬業與勤業、立業幾方面,是個人對生活工作與社會的態度,也是包含責任感與團隊協作精神等核心元素的職業觀,具備職業精神才能輕松勝任崗位工作,實現身心素質不斷完善。為提高畢業生就業競爭力,加強語文教學改革意義重大。
一、教師示范作用
教師在示范背誦等方面的引導,更利于學生踏實肯干與學習進取精神養成,尤其是學習積極性與自主性差的學生,起到了激勵與推動作用,能夠讓學生深受教師愛崗敬業精神的感染。教師端正與謹慎的作業評價態度,能夠在書寫規范性與語句節奏和諧等方面體現,利于學生才華展示與精益求精精神的養成。教師藝術溝通技能,體現在滿腹經綸、語言周密、言簡意賅、思路清晰、語法正確與說服力等方面,尤其是幽默風趣的語言,更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要求教師放下師道威嚴,主動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在心理與精神等方面給予引導,充分發揮自身的魅力與專業性。教師的團隊精神與備課、鉆研的認真負責精神,更能夠感染學生。要求教師在備課提綱整理、備課任務分解、教學信息反饋等方面下功夫,將自身積極專業教學水平與無私奉獻精神更好地向學生傳遞,切實發揮示范榜樣作用。教師職業精神的滲透,得益于教學思想的轉變與現代化教學方法的靈活掌握運用。教師應當打破傳統教學理念,抓住專業方向教學本質,貫徹落實高校人才培養方案,并將職業精神教育理念滲透在語文教學全過程。根據專業差異進行合理規劃,加強教材內容與社會發展的無縫連接,并適當地滲透專業術語,切實培養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帶動學生職業精神建設。
二、課文課堂滲透
首先通過閱讀引導,讓學生直觀了解課文內容,以此提高學生主觀能動性。學生是閱讀的主體,教師應當充分發揮組織者與引導者身份,讓學生主動從教材中獲取信息,從而感悟作者情懷與文章內涵,學習作者對社會負責與立足崗位的精神。其次延伸課文主旨。讓學生將文章描述現象,與現實社會生活進行結合,豐富情感體驗,從而提高民族自豪感與意志力,間接帶動積極向上與拼搏進取的精神養成。最后通過小組合作討論教學方式,培養學生團隊協作意識。企業對團隊協作尤為看重,組建團隊更利于小組成員間相互評價與優勢互補,以此得出規律性結論,為企業發展注入生機。對此,在中職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學生個體差異,穿插性的組建團隊,讓小組根據教學任務合理分工,在相互幫助與討論中,養成良好的同伴互動模式,調動學習基礎差、積極性不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熱情,在任務中發揮個人的優勢,提高其成功欲望與表現欲,在潛移默化中養成傾聽與分享、有效交流的團隊合作精神。比如畜牧獸醫專業的學生,應當在語文教學中適當的融入職業守則,幫助學生養成醫護行業職業素養。
三、寫作滲透
通過寫作培養學生文學素養,利用格式的程序化特征,培養學生遵規守紀精神。根據寫作時間限制,培養學生時間觀念。在寫作中,引導學生觀察與聯系生活,以此深化主題,培養學生觀察能力與創作能力。根據文章片段進行續寫或改寫,能夠培養學生舉一反三的創新能力。讓學生互評作文成果,提出建設性意見,并讓學生進行修改,能夠培養學生判斷性思維與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鼓勵學生參與校內外組織的文采大賽活動,通過獎勵機制,激發學生立業與創業精神,并讓學生盡快接觸社會。
四、課堂活動滲透
通過問題式教學,引導學生思維自然過渡,深入理解文章內容,攻克教學重點難點,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競賽活動,營造開放性的教學環境,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如書寫背誦與朗讀表達等競賽活動,培養學生良性競爭與敢于迎接挑戰的精神。通過辯論活動,培養學生堅持不懈的精神。要求教師明確設立活動主題與正反方論點,設立最佳辯手等獎項,培養學生積極表現自己的意識。通過案例教學法,培養學生理論實踐綜合能力,通過資料分析與思路整理、報告撰寫、成果分享,培養學生嚴謹的工作作風。通過角色模擬,比如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通過職業環境仿真,在掌握專業口語技能的同時,逐步養成服務精神,從而適應職場環境。
五、課外活動滲透
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實踐活動,校內支持組建表演社與文學社、廣播等社團,發揮特征并認知自我價值。社會實踐活動以社會調查或是圖書推介、志愿服務等活動為主,讓學生在接觸社會的過程中,領悟服務精神與價值,以此培養責任意識。加強校企合作,引入潛移文化,豐富校園文化內涵,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企業真誠服務等職業精神文化,讓學生全面了解就業崗位。鼓勵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信息意識與能力,滿足企業崗位對人才的需要。
六、語文作業滲透
豐富語文作業內容,適應不同水平層次的學生,活躍學生思維,確保課后作業布置意義,如PPT或社會調查等,逐步培養學生自信與獨立自主能力。根據專業特征布置作業,凸顯專業教學特征的同時,強化學生職業認同感,加深對專業的熱愛與專業程度,以此提高職業信心,如旅游專業學生,可布置導游小組形象塑造方案、導游詞、旅游營銷方案等作業。通過多元化的作業布置,讓學生享受成功快樂,以此提高自信心。語文作業可以是口頭作業,也可以是制作類型或表演類型的作業,實踐操作性要強,如舞臺劇改編、古詩詞創作、配樂朗誦等,保護學生個性,發展學生特長,迎合學生喜好,帶動學生德智體美勞發展,真正實現做中學。語文作業可以是基礎性作業或發展性作業、鞏固性作業,考慮到學生個體差異。作業形式多樣,可以是網絡形成或小組合作形成,讓學生量力而行的同時,實現多方面發展。加強作業檢查,養成學生嚴謹學習態度,不能抱有僥幸心理。
七、教學評價滲透
過程性評價更利于學生持之以恒精神養成,從學生學習態度與課堂表現等各學習環節展開評價,能夠讓學生跟上整體教學進度,實現全方位發展。評價內容與方法多元化與差異化,關注與肯定學生微小進步,增強學生收獲認同,以此提高實干精神。采取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學生互評等評價形式,加強學生對職業精神的認同,認識到自身的不足,以此實現取長補短,不斷實現更高的人生價值與目標。同時完善了教學評價體系,更利于學生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提升。
八、總結
中職院校是向社會培養高素質與專業技能型勞動者的重要場所,圍繞現代教育觀念,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與職業精神等綜合素養,應當在教學方法等方面,積極融入就業相關內容。尤其是在語文教學中,應當圍繞企業崗位需要,充分利用教材內容與寫作、寫作、實踐活動等職業精神的教育優勢,豐富學生知識結構體系,培養專業技能與職業精神,快速實現教學與人才培養目標。
參考文獻
[1]時珍.電子信息專業教學中滲透職業生涯教育的思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