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燕
摘 要: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要為學生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帶來更多的直觀經驗,讓學生在具體可感的生活情境中,加深對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的認識。文章從尋找生活情境創設切入點、強化生活情境創設契合度、提升生活情境創設趣味性等方面,對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情境創設途徑進行探討。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生活情境;教學方法;德育工作
中圖分類號:G62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9-0010-01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富有生活氣息的學科,對于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意義。如果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脫離生活而生硬刻板地施教,就容易阻礙學生思維的發展,不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教師要通過創設生活情境,運用學生能夠理解的方法解讀文本知識,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力求使文本知識與學生的生活認知接軌,這樣才能確保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幫助學生提高道德與法治素養。
教師要以教材文本為基點,搜尋文本知識與學生思維認知的契合點,尋找生活情境創設切入點,促進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要從多個角度對文本進行深入細致的解讀,挖掘文本知識的關鍵與核心部分,以此為基點讓學生深刻感受到學習這些知識的意義所在。找出與學生生活相關聯的內容,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則學生的學科思維自然能夠得到有效的訓練,課堂教學效果自然值得期待。例如,教學“我們排好隊”時,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學習“還是排隊好”“哪些地方要排隊”“怎樣排隊好”,知道在公共場所要排隊,不插隊、不掉隊,從小養成自覺遵守和維護公共秩序的良好習慣。教師可以先帶領學生梳理一遍文本知識,讓學生對文明排隊有一個大致的理解,接著讓學生針對文本教材中的生活案例進行討論,想一想“圖中的小朋友做得對不對、為什么”。學生通過討論,得出了結論:自覺排隊的小朋友是對的,不自覺排隊是不正確的,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便利著想,我們應該自覺排隊。
教師通過引導學生感悟文本案例,發動學生討論,為學生創設了學習感知情境,使學生的思維認知順利接軌。文本理論知識與生活情境相結合,弱化了文本的理論說教,強化了學生的自主感悟。這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文本知識的理解,也培養了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
學生的身心發展程度、認知水平、學力基礎等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要盡可能根據學生的差異進行優化處理,以提升教學活動的針對性與適配性,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師充分做好學情調研,根據學生的發展程度進行教學布設,體現了分層教學與個性化教學的教育理念,而根據學生的認知基礎進行情境布設,強化生活情境創設契合度,能夠激發學生的情感共鳴,促使學生高度自覺地參與課堂活動。例如,“家鄉新變化”一課的教學重點是:讓學生通過調查,了解家鄉的變化,關心家鄉的發展。在教學本課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設計“家鄉新事多”“家鄉特色多”“家鄉環境美”“家鄉前景好”這四個板塊,讓學生以自己熟悉或者喜愛的方式如攝影、繪畫、作文、手抄報等完成本課時的學習任務。在第二課時,教師可以將學生的作品以多媒體課件的形式展示出來??吹阶约旱淖髌烦霈F在教師的課件之中,學生非常興奮。接著,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學習感悟,從而成功調動學生的生活認知,使課堂教學呈現高效性。
陶行知先生說過,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生活化教育根植于社會生活這一廣袤的土地,才能使課堂教學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教師針對學生的差異創設不同情境,對學生的個性化表現進行整合處理,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發展需求。
進行教學情境設計時,教師要做到心中有學生,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在做好文本研究與學情調研的基礎上,優化實踐活動操作,創設生動活潑而又符合教學主題的情境,提升生活情境創設趣味性,讓學生在感悟生活素材的基礎上以豐富的實踐活動鏈接文本知識,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例如,教學“裝扮我們的教室”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設計“美化我們的教室”這一主題實踐活動。然后,教師可投放一組圖片,幫助學生確立美化教室的大致設計流程。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幾組,讓學生通過合作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以自己擅長的方式對教室進行裝扮。有的小組奉獻出色彩繽紛的剪紙作品,有的小組合作出了一期豐富多彩的黑板報,有的小組用自己的書畫作品裝扮教室的美工角,有的小組將教室打掃得干干凈凈。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和合作意識,在實踐活動中得到了強化。
教師針對學生的生活認知設計教學流程,對課堂教學進行多元化探究,符合新課標理念,也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意識,保證教學活動高效進行。
綜上所述,道德與法治教學應該以滿足學生的多種發展需要為終極目的。教師要通過尋找生活情境創設切入點、強化生活情境創設契合度、提升生活情境創設趣味性,讓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認知。要將文本知識嵌入到生活常態之中,喚起學生的真情實感,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素養。
參考文獻:
[1]張新顏,李敏.道德與法治課程“綜合性”的思考與實踐策略[J].中小學德育,2018(04).
[2]張雷鳴.基于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思考[J].基礎教育研究,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