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冰泉
摘 要:構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是提高學生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途徑和有效策略。文章簡述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并從深入挖掘課本內容、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運用小組合作探究、創新學生思維模式,注重德育滲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等方面,對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進行探討。
關鍵詞:核心素養;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19-0019-02
道德與法治課是對學生進行道德與法治教育的重要陣地,隨著教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已經成為道德與法治學科教學的重要目標。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知識相對抽象枯燥,教師應該優化課堂結構,構建充滿生機與活力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塑造學生的理想人格,提高學生的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本文簡述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內容,并對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的構建策略進行探討。
素養是一種后天養成的品質,不是先天固有的。所謂核心素養,是指學生應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具體來說,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核心素養是指學生在面對復雜的、不確定現實生活情境時,能夠綜合運用特定學習方式所孕育出來的(跨)學科觀念、思維模式和探究技能,結構化的(跨)學科知識和技能,以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在內的動力系統,在分析情境、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交流結果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綜合性品質。
道德與法治是為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律素養而設置的課程,以培養負責任的公民為課程核心,注重促進學生道德品質、法治意識、健康心理以及公民意識的發展,幫助學生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特點,可以將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劃分為道德品質、健康生活、法治觀念三個方面。從核心素養入手對學生進行引導,實際上就是為學生自身的發展需求與社會的發展需求尋求一個切合點,使學生的個人價值在未來更好地發揮出來。因此,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加注重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拓展,更加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更加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促進學生健康成長。
構建道德與法治高效課堂能夠提升學生的道德水平與法律素養,有效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教育根本任務。作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精心組織課堂教學結構,合理安排教學程序和教學內容,優化教學過程,從而構建高效課堂。下面從三個方面對此進行具體研究。
1.深入挖掘課本內容,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
教材是課堂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載體,是教師備課的依據。教師要認真鉆研道德與法治教材,熟悉教材的編排體系,分析教材的重點難點,做到準確熟練地駕馭教材,深入挖掘課本內容,加深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知識的認識,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念。教師可以在上第一課的時候向學生介紹整本教材的內容,使學生了解本學期要學習的主要內容、要達成的主要目標。例如,在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一課“豐富的社會生活”的教學中,教師可以用如下導語開展教學:第一課的學習任務是“感受社會生活,認識到我們都是社會的一員,在社會課堂中成長,養成親社會行為”。很多人說社會分為現實社會與虛擬社會,你覺得哪個社會是現實社會,哪個又是虛擬社會呢?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回答“我們現在生活的社會是現實社會,計算機網絡中的社會是虛擬社會”。這時,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問學生“大家覺得哪個社會更加重要呢?既然社會這么重要,我們如何在社會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呢”等問題。教師通過這種層層追問的形式,能夠引導學生從邏輯的角度對本學科內容進行全面了解,將“豐富的社會生活”“網絡生活新空間”“社會生活離不開規則”“社會生活講道德”“做守法的公民”“責任與角色同在”“積極奉獻社會”“國家利益至上”“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建設美好祖國”等內容串聯起來進行理解。
2.運用小組合作探究,創新學生思維模式
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靈活運用小組合作探究,創新學生思維模式,增強學生的道德與法律素養。在小組合作探究中,每一個學生都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思維的發散以及思維的創新能有新鮮的土壤。在一個小組內部,一旦有一個學生在“頭腦風暴”中有所收獲,就會在第一時間與同伴進行交流以便獲得援助和支持,這樣一個人的智慧就會變成幾個人的智慧,一個人的思維模式創新就會引領一個團隊思維模式的創新。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創新讓生活變得更加美好。創新思維模式是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時所應該具備的能力之一。如何開展小組合作探究,使學生的思維創新成為可能呢?例如,在“青春時光”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青春話題進行交流討論,讓學生通過交流討論逐漸懂得怎么做才是不負青春、不負時光。在小組交流過程中,一個學生說“我覺得好好學習,不把時間浪費在沒有意義的事情上就是不負青春”。在這樣的思維啟發下,其他學生說出了更多的答案,如“我覺得學會承擔責任就是不負青春”“學會勇敢,堅強不落淚是青春要做的事”“懂得感恩父母、感謝老師是青春要學會的”。就這樣,在既合作又競爭的氛圍中,每一個學生都以更快的速度實現思維的發散與創新,加深了對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3.注重德育滲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新課程標準強調“德育為先、育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課堂是學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要想使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得到有效的提高,道德與法治教師就要注重德育滲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教師要遵循教學規律和學生認知特點,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等德育內容滲透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要與其他學科教師多開展交流合作,使德育滲透在語文、數學、英語、物理、體育等各門學科教學之中,讓學生懂得道德無處不在,人的行為離不開道德規范的指引。例如,可以與語文學科相聯系,從《孟子》“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入手引導學生認識到事物需要規矩,人生更需要道德與法律;可以與體育學科相聯系,引導學生懂得體育比賽需要公平、需要勇氣、需要堅強、需要拼搏、需要團結,而這些品質不僅適用于體育賽場,更適用于人生的跑道。教育離不開生活,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中還要密切聯系社會生活實際和學生思想實際,注重引用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化抽象為具體,用案例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潛移默化地進行德育滲透。
綜上所述,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是新時期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工作重點。道德與法治是為提升學生的道德與法律素養而設置的課程,其根本目的在于通過道德與法治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道德與法治課程具有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的特點,教師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應該做到以生為本,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模式,以學生的核心素養培養為目標,構建高效課堂。要深入挖掘課本內容,培養學生道德與法治觀念;運用小組合作探究,創新學生思維模式;注重德育滲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充分發揮課程育人價值,培養具有美好品質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郭亞琴.《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落實核心素養的實踐與思考[J].江蘇教育研究,2018(11).
[2]劉秀紅.構建思想品德高效課堂的探究[J].甘肅教育,2015(11).
[3]潘友梅.基于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教學變革[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7(33).
[4]張崧.在道德與法治學科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J].中國德育,2017(15).
[5]沈莉伊.基于核心素養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思考[J].中小學德育,2017(01).
[6]李晶.高中高效政治課堂的構建對策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