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云蓮
【摘要】高職教育因為受到“專才型”人才培養方式和職場實用主義教育的影響,人文教育往往有意或無意被忽視,這是當前較普遍存在的情況。習近平總書記曾在不同場合中指出國家與民族的復興要以文化的興盛為基礎。中國傳統文化是幾千年來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都具有極強的指導與教育作用。因此,我們要在高職人文素養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以培養時代需要的專業人才。
【關鍵詞】傳統文化教育 高職生 人文素養教育 滲透
中華民族在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創造輝煌的文明,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高職院校屬于人文教育的主要陣地,肩負著保存與發展我國傳統文化的責任。但是由于長期受到職場實用主義的影響,忽視了教育的本體價值與人文精神。在實踐中也只強調實用知識與技能的學習和訓練,忽視了與學生人文素養的熏陶。而欠缺人文素質的大學生,最終只能成為人們所說的“機器人”、“工具人”、“單面人”。因此,弘揚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以及道德信仰,是高職生人文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
一、高職人文素養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的必要性
所謂人文素養是指做人應具備的基本品質和基本態度,其核心內容是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它包含為人處世的基本的“德性”如價值觀、人生觀、科學精神、藝木精神和道德精神等。或者說是按照社會要求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國家,乃至個人與自然的關系。因此,我們可以把人文素養教育看作是關于人生存目的的教育,即教會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很好地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并比較好地解決人自身的理性、意志和情感等方面的問題,幫助每個人智力、德行、感情、體格各個組成部分達到和諧狀態,從而提高人的整體素質。
我國高職院校教育培養目標規定:培養出擁護黨的基本路線,以及適應生產、建設以及管理需要的全面發展的應用型人才,高職生需要在具備理論知識與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需掌握從事本專業領域實際工作的基本能力和職業道德。這一目標不僅規定了高職學生的職業素質標準,同時還明確了以人文素質為基礎的綜合素質要求。
我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以德為先”,其核心就是教育人、塑造人,目的就是培養正直善良,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才。我國傳統文化內容如講禮儀,一舉一動都符合社會規范與標準;講奉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在高職人文素養中有著極大的借鑒意義。因此,各個高職院校都需要積極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力度,以此來提升高職生人文素養水平。
二、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養的缺失
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不僅要具備較強的專業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具備一定的人文素養。但我國目前高職教育實際情況是“重視科技教育,輕視人文教育”。作為職業類院校,高職學校更注重培養的是專業技能型人才,只重視專業課,忽視了人文學科的學習。學生自身也認為專業知識的學習關系到將來的就業及未來的發展。要在競爭激烈的當下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學好專業課顯他們的必然的選擇。而人文素質教育就成了可有可無的了,造成了高職在校生人文素養缺失的現狀。導致高職生人文素養下滑。具體表現為以下幾點:第一是缺乏人文精神,沒有明確的人生理想和堅定的世界觀,思想浮躁,不關心他人與社會,實用主義至上。尤其是對00后的大學生而言,他們面臨的往往是精神信仰上的缺失、情感上的空虛、生活目標的渺茫,造就了思想消沉、人情冷漠、無法直面人生的一代。其實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于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其根本就是指人在不斷的自我完善、自我拓展、自我提升的過程中,逐漸實現價值和理想的追求。第二是個人本位主義觀強,往往不善于處理自己與他人、個人與集體之間的復雜關系。再次為現代高職生對歷史文化的理解和世界文化的了解少之又少,缺少歷史觀念與發展觀念。盡管很多學生可以說出本專業的工藝流程,說道專業術語如數家珍,可文史哲藝術方面的知識淺薄,寫文章錯字連篇的現象比比皆是。最后就是當前高職生的社會適應能力較差,大部分學生只重視專業理論知識的學習,缺少對優秀歷史文化和世界文明的了解與認識,同時也缺乏在復雜社會中安身立命的功能。
三、高職學生人文素養教育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的探究
教育部門相關文件明確指出應加強對高職學生文化素養教育工作,其中的重點就是指人文素養教育。人文素質是一種基礎性素質,它對于其他素質的形成與發展具有很大的影響力和很強的滲透力。而我國傳統文化中包含了十分豐富的人文教育內容,我國傳統文化可以引導高職學生形成文明禮儀習慣,培養人際交往能力和對審美情趣追求,陶冶學生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實現社會價值和個體價值的完美統一,從而更進一步提升高職院校學生人文素質。
1.推進傳統文化教育進課堂的活動
課堂是學校培養學生的主陣地,因此,我們要注重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就要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主體作用。積極探討課程教育改革,將傳統文化的精髓內核與高職學生人文素養內容及與專業標準結合起來,同時融入到課程建設與考試評價中。簡言之,就是在課程內容中滲入我國傳統文化內容,推動我國傳統文化教育。或者專門編寫傳統文化讀本,開設專門的傳統文化教育課。教師在教學中將教學模式進行多樣化,讓學生在課堂上更能體會到中國的傳統文化。
2.營造傳統文化氛圍的濃郁校園文化
傳統文化的引導與教育作用,不僅要靠教師及家長的教育,更需要營造良好有序的教育環境和氛圍,從而真正使高職學生在潛移默化之間感受到傳統文化的價值和魅力,幫助高職學生對傳統文化有正確的理解和認知,并且依照傳統文化的要求來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具體而言,學校可以通過校園物質環境及精神環境的優化,營造一個關注傳統文化、弘揚傳統文化文化的校園文化氛圍。比如在校園網站的建設上增加傳統文化的部分;在校園內宣傳欄、校報等宣傳載體上增加傳統文化觀念的宣傳,組織形式多元的傳統文化宣傳教育活動;可以利用一些重要場合和傳統節日的機會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活動;同時加強校園環境的建設與管理,打造有傳統文化特色的校園文化環境。
3.社會實踐中滲透傳統文化,提升高職生人文素養
高職教育的目標是培養應用型人才。學生走出校園,積極參加社會實踐,在實際工作崗位上提升專業與技能,這也是高職學校的學生職業能力發展的重要途徑。在社會實踐中滲透優秀的傳統文化教育能夠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工作的辛苦,鍛煉他們吃苦耐勞的能力,培養其職業道德和操守,并體現在學生們的自覺行動中。故而在社會實踐在滲透傳統文化,提升高職學生人文素養更易于被學生和企業所接受。
結束語:
總之,高職學生即將走上社會,參加工作,身上肩負著國家與民族的希望。我們必須在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滲透我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加強人文素養教育,自覺培養學生們的擔當意識與社會責任感,使高職生能夠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共同發展,為民族的復興和國家的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毛娟. 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 ——以大學生社團為載體[J]. 教育教學論壇, 2017(13):56-57.
[2]鄭偉民, 葉芳云. 教之以禮,育之以德——高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問題與回歸[J]. 文教資料, 2017(2):106-107.
[3]李卿. 文化自信視域下高校傳統文化教育路徑研究——以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為例[J]. 青島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7(03):73-75+88.
[4]楊潘升.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 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8, v.17;No.66(02):130-134.
[5]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