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新媒體開始融入到了人們的生活。新媒體的到來使傳統媒體有了危機感,同時傳統媒體要想不被淘汰和落后就不得不有所發展和改進,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既滿足了人們的生活又促進了傳統媒體的轉型和進步。同時給新聞工作者帶來了新的挑戰和機遇。本文筆者通過新媒體時代的發展趨勢來探討新媒體時代藏區新聞工作者的發展路徑。
【關鍵詞】 新媒體 藏區 新聞工作者
一、新媒體時代藏區新聞工作者所面臨的困難
以往在傳統媒體時代藏區的人們通過報紙、廣播、電視來獲取信息是常用的獲取信息的方法和渠道,識字的可通過閱讀報紙來獲取信息,不識字的可聽廣播和電視來獲取信息,各媒體之間的界面明顯,各有相應的受眾群體。而新聞工作者的工作也很單一,電視節目主持人只要按稿子讀就完事了。但新媒體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現象,新媒體提倡全能型的新聞工作人員,記者不單單是按照備好的稿子去采訪,而是自由發揮,遇到突發情況現場直播,就要有清晰的辨別能力,分析和表達能力。而電視節目主持人也需要現場直播,沒有準備時間,所以對各種知識都要去學習。
二、新媒體時代藏區新聞工作者所面臨的挑戰
新聞工作者站在浪尖上,接觸各式各樣的人或事,容易受五彩世界的影響。作為新聞工作者,應保持清醒的頭腦,眼觀六路,耳聽八方,認真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學習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吃透上級文件精神,領會各級領導意圖,看清當前形勢,敏銳地洞察分析政局,找出反映本質的東西。同時,要解放思想,更新觀念。
用高度的政治覺悟和鮮明政治觀點去觀察、分析、研究和反映問題;抓新聞注意政策性,要反映有創造性和突破性事物;抓新聞注意群眾性,實事求是反映群眾呼聲、廣大新聞工作者必須以鄧小平理論為指導,堅持四項基本原則,擁護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要要保持與中央一致,要保持政治上的堅定性、思想性和純潔性,樹立起強烈的導向意識、責任意識和全局意識,把握時代脈搏,胸懷全局,體察民情,具有敏銳的洞察力,透過現象抓本質,寫出具有時代精神的優秀作品。傳播更意義的新聞。做更全能型的新聞工作者。
三、新媒體時代藏區新聞工作者的基本要求和責任
不管是哪個民族做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就必須達到以下四項基本要求。 一、講黨性、講政治,把政治堅定性,洞察力、責任感作為第一位的修養。做一個社會主義新聞工作者最基本、重要的素質要求是時時不忘自己作為黨、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職責,要樹立起牢固的政治、大局、責任意識,時刻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從國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發,為維護國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努力工作。肩負著傳播先進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法制精神,推到人類文明進步的社會責任。二、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做徹底的唯物主義者。對于新聞工作者來說,要做一個徹底唯物主義者,首先要尊重事實,因為新聞本身是新近發生的客觀事實的反映和報道,所以,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傳播理念和價值觀念上應當確立“事實第一”的觀念,每一個新聞工作者要有一種堅持真理的政治勇氣,開闊眼界,勤于學習,強化創新意識,做一個有思想,有作為的新聞工作者。新聞工作者要不斷地學習各種新知識,只有有了廣博的知識,才能開闊眼界,在對各種事物的比較和分析中增強判斷和識別事物的能力,還要通過經常性地深入實際、生活、群眾中進行調查研究,來加強對實際生活的了解認識。只有見得多,才能識得廣,而見得多了,知識廣了,才能開闊眼界,更全面,準確地把握和報道事物。
三、強化新聞職業道德修養,樹立公仆意識,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在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也是新聞事業的主人,新聞事業根本任務和基本方針是為人民服務。所以,新聞工作者要牢固樹立起公仆意識,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工作宗旨,作為加強自身職業道德的核心和根本。如果一個對人民群眾缺乏感情的新聞工作者是難以真正了解和熟悉群眾的,即使到群眾之中,思想也會格格不入,這樣,縱有生花妙筆,也難以寫出真正反映人民群眾思想感情的報道來。
五、新媒體時代藏區新聞工作者的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全部理論和實踐的主題,全黨必須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確保黨和國家事業始終沿著正確方向勝利前進。”黨的新聞媒體的重要職能,黨的新聞工作者的根本任務。新聞工作者要做到保持人民情懷,首先要貼近實際找感覺。越是信息發達、信息繁雜,越要把實踐和基層當做最好的課堂。要克服紙上找問題、網上搜素材的浮躁習氣,認真學習老一輩新聞工作者貼近實際、深入基層的優良傳統,經常奔走在路上,把握社會脈搏,就會真正關心廣大群眾關注的現實問題。腳上沾有多少泥土,筆下就含有多少真情。其次是貼近群眾尋本心。面對面就可能心貼心,距離近就容易感情深。樂于與人民交朋友,真正貼近群眾,才能憂患著人民的憂患,歡樂著人民的歡樂,感動著人民的感動。第三是貼近生活接地氣。有生活才能受感動,受感動才能動真情,才能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才能用群眾耳熟能詳的語言、喜聞樂見的形式、普遍認可的道理、有目共睹事實教育引導群眾,既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參考文獻】
[1] 黃瑚,中國新聞事業發展史[M],復旦大學出版社
[2] 吳文虎、林如鵬、支庭榮,新聞事業經營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
[3] 周海霞,探析新媒體時代的記者轉型之路[J],新聞研究導刊,2018.1
[4] 湯麗娜,新媒體環境下播音主持人的創新發展路徑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8.1
[5] 郭偉,淺談農村電視節目的現狀與創新發展[J],傳媒實務,2014.12
作者簡介:才讓拉毛(1994-) 女,西藏大學文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研究方向,藏語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