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松慶
摘 要:構建數學生活化課堂,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綜合發展。為了進一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教師應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為學生營造生活化學習空間,促使學生結合自身生活經驗,不斷深化對數學知識內容的理解。文章從學生發展角度出發,對數學生活化課堂進行分析探討,并依據學生的思維特點,提出構建生活化課堂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數學教學;生活化課堂;策略;創新思維;教學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0-0051-02
數學教學生活化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有效途徑。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結構出發,將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認識到數學學習的重要性。教師要善于結合課堂教學內容,捕捉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挖掘數學知識的生活內涵,圍繞學生的認知特點,合理創設生活化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在課堂中應用生活經驗,探究問題,分析問題,不斷深化對數學知識內容的理解。
在構建生活化課堂的過程中,教師應帶領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念,深入了解數學學科內容,避免學生對數學課程出現認知偏差,給今后的數學學習埋下隱患。為了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實現雙向化教學,教師應做到創設具有實用價值的生活化教學情境,使學生更好地應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將數學概念、知識與現實生活有機結合在一起,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了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教師應當以學生現有的認知經驗為依據,打造情景化教學模式,盡可能地使數學教學符合學生的生活環境,通過這種教學模式,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加強學生對數學與生活聯系的認識,幫助學生全面理解和把握數學的本質。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意義”的過程中,教師可為學生創設切生日蛋糕的生活情境,圍繞學生生活經驗的最近發展區,提出思考問題:“小明在切生日蛋糕時,把蛋糕看作一個整體,平均切成4份,每份是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平均切成8份后,每份是整個蛋糕的幾分之幾?如果將這8份蛋糕分給4個人,該怎樣分?”在學生探討問題的過程中,為了引導學生理解單位“1”的含義,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用8支筆代替8份蛋糕進行分析和研究。這是將多份數看作一個整體進行平均分,能讓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深入理解“不僅可以把蛋糕看作一個整體,還可以把多份蛋糕看作一個整體”,在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同時,讓學生深入理解單位“1”的含義。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在充分了解學生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深入挖掘學生感興趣的素材。這樣做,一方面能夠使教學內容體現生活實際,另一方面也可以幫助學生深化對數學概念的認識。除此之外,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和生活中應當多了解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從學生的角度去觀察,以學生的數學認知水平為依據,通過科學合理的篩選和加工,將那些與數學教學內容有關的素材挑選出來,以加強數學教學的實用性、趣味性和針對性。
例如,在教學“數據的表示和分析”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統計的意義,教師可在課前為學生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對家中水費和電費的使用情況進行調查,整理和記錄相關數據。在調查過程中,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開展活動,還可以對自己喜歡的其他事物或喜愛的電視節目進行調查和統計,并繪制成條形統計圖。在調查活動中,教師要指導學生對統計數據進行區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會整理、收集數據,制作簡單的統計表、統計圖,并理解統計圖表的特點,以提高學生運用統計圖清晰地表達數據、反映生活的能力。
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對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情況有所了解,在此基礎上結合相關教學策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在日常的生活中靈活地運用數學知識,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此同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應適應學生的個體發展。教師要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積極評價,鼓勵學生大膽猜想,使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能力能夠得到進一步提升。要想提高數學課堂生活化水平,教師就要積極鼓勵學生將所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到實踐中,并與其他同學進行廣泛的交流和溝通,做到相互借鑒和相互促進,共同提高。數學教學生活化,能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對數學概念的學習,使學生能夠在實踐中學會解答數學難題的方法,并能養成以數學角度觀察事物的習慣。
例如,在教學“數學廣角——植樹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鼓勵學生通過實踐探索,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聯系生活實際,學生可在動手操作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解決植樹問題的方法,以及間距與植樹棵樹之間的關系。此外,教師可以利用生活中路燈之間的問題、欄桿之間的問題加深學生對植樹問題的理解和掌握,還可以讓學生通過手指感受間距的問題。這樣,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還能引導學生在實際問題的探索中,提高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體驗,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排列隊形,親身經歷和感受植樹問題,讓學生在生活實踐過程中感悟、建構、掌握數學知識。
數學課堂教學生活化,要求教師巧妙設計數學問題。教師設計的數學問題應適當,不能過難。過難,容易打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過于簡單,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不利于促進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數學問題設置后,教師應帶領學生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問題,實現數學教學的生活化和趣味性。眾所周知,現代技術水平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數學問題已經與人們的生活漸行漸遠。為此,教師應啟發學生,使學生積極主動地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例如,在教學“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過程中,教師可讓學生自主探索測量實物體積的方法,通過生活實例了解體積與容積等度量概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對教室內的物品進行觀察,找出桌子、黑板、凳子、書本等各種長方體和正方體,然后讓學生聯系之前掌握的數學知識,探索實物體積的測量方法。在測量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點撥和啟發,指導學生利用正方體拼擺出不同的長方體,讓學生通過對長方體的觀察、分析,進一步掌握長、寬、高之間的內在聯系,加深對抽象概念的理解。設置生活問題,能拓展學生學習能力,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
綜上所述,在生活化課堂教學中,教師要依據學生的思維特點,優化數學課程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體驗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發展需求。同時,教師要為學生建立自由、寬松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在生活化的學習氛圍中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問題,使學生通過探究、猜測、驗證的過程,有效促進自身數學思維和創新意識的發展、提升。
參考文獻:
[1]鄭藝.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實施策略分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0).
[2]宣以可.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18).
[3]林玉珍.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有效策略[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15(03).
[4]王晴晴.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5]趙明.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J].四川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03).
[6]吳信鈺.小學數學教學聯系生活策略的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