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燕 李鵬宇
【摘要】當前社會競爭激烈,應屆畢業生就職成為當前社會一大難題。同時,大多數企業更加注重人才的實用性與實效性。本文通過對校企合作的內涵和意義的闡述,結合高校畢業生的就業狀況分析,探討校企合作的必要性與發展前景。
【關鍵詞】校企合作 必要性 發展前景
一、高校畢業生就業狀分析
我國高等教育基本普遍以來,大學生總人數連年以兩位數增長,導致市場需求增長率相對緩慢,畢業生的就業率相對偏低,而且不同類別的院校就業率大相徑庭的,教育部直屬院校畢業生和其他部委院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基本是同一水平的,本科生的就業率在85%左右,而地方院校的初次就業率更低。隨著畢業生市場從“搶手貨”變成“等待出售”轉變,原有的人才培養模式已經跟不上市場的發展需求。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及企業的需求,適應人才市場的發展。大學生畢業就應該要把握就業的主動權,注重自身的能力開發與培養,來應對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人才培養對于企業發展起到關鍵性作用,校企合作為企業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1]
二、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一)校企合作的內涵和意義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發展的矛盾由長期存在的規模過小不能滿足于人民日益增長的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轉為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短缺,即由數量問題轉為質量問題。為此,進入21世紀后,提高教學質量成為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標。校企合作就是企業將自己的用人需求傳達高等院校,院校針對企業需求來開發培養人才,隨著我國高等院校的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校企合作成為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重要戰略之一。[2]
校企合作不同于傳統的學習,我們必須迎來新的學習方法,創新性學習是一種在時代發展中不會落后的學習方法,它是受教育者成為主動教育者,只有學會學習新的東西,才不會被時代拋棄。在校企合作中,企業傳輸給大學生的教育經歷,賦予了大學生新的挑戰,給了大學生主體學習意識。
(二)校企合作的模式
1.學校將企業引進學校
企業將一部分生產線建在校園,實習基地的建立、頂崗實習式的培養模式,在校內實行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既可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職業素質以及實踐能力,解決學校需要花費巨資來建設實訓場地的麻煩,又可以解決企業場地不足的問題,做到合作企業和學校資源共享,。
2.校企互動模式
學校和企業聯合辦學,共同制定教學方向及教學內容。學校利用自身的師資力量和科研力量,結合合作企業發布的最新人才需求資訊來開展特色課程,共同打造符合市場需求的專業人才。由于學校和企業共同建立的特色專業符合市場的需求,因此學生會在就業市場上收到企業青睞,為自己以后工作留下良好的基礎。
3.“訂單”合作模式
校與各個企業簽訂協議,進行訂單式培養、定向就業,確保學生畢業后能夠對口安置,消除畢業生就業不對口,大學所學內容無法得到應用的弊端,同時,學生報到時需要與學校簽訂協議,學生進入學校后以企業員工的身份及要求來接受培訓,真正做到學習與就業同時進行,讓學生減少后顧之憂。
(三)校企合作的原則
堅持誠信合作。學校和企業都要通過訂單培養、員工培訓、優先擇生、技術服務等方式合作,以誠實的態度建立起合作。任何合作都存有誠信問題的存在,學校和企業都要講誠信。學校要以學生的利益出發與企業談合租、作,一旦雙方同意,就必須遵守。學校應該堅守誠信的原則,一旦發現有任合的問題出現,應該于企業及時溝通,杜絕違約的現象發生。[3]
三、加強校企合作的方法和策略
(一)學校層面
幾十年以來,全國的大學一直在實行擴招,但是大學培養的學生質量卻沒有得到提高,甚至下降了。有一個不爭的社會現象,就是現在讀個很好的大學甚至都不如很多年前的大專或者職業院校了,這個現象就不得不追溯到全國大學生都經過的一場高考,為了在這場高考的“戰役”中勝利,我們不得不接受應試教育,學生已經成為一個“考試機器”,學生們習慣于被動的接受知識,反復的練習和背誦強制自己記憶,頑固的認為課本上的東西就是最重要的,從而缺少了很多實踐和動手能力。大學更加提倡的是主動學習的能力,這些被動學習的學生直接跨到一個提倡主動學習的環境中,導致很多學生自我監控能力下降,學習品質直線下滑,很多學校的實習和實訓條件有限,更加導致學生的實踐能力不能得到提高。所以現在的大學畢業生,更加的不容易被社會,被企業所接受。現代社會的新形勢、新時代、新要求,使我國大學教育面臨非常大的觀念、制度、規模和結構上的挑戰。
(二)企業層面
現代教育理念認為,高等學校通過企業合作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發展方向。校企合作的實踐中,可以側重學生主體性的激發,提高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校企合作能引進企業的先進技術、設備、管理制度,企業文化到學校中,進行整合資源開展新的教育方式,提高學校的實訓實踐能力。同時企業會因為這種合作使企業不斷壯大,新型技能人才能更提高企業的運營能力,這種“雙贏”的局面注定會使校企合作更加發展。
(三)國家層面
國家、省、市政府出臺了一些指導方針和原則,雖然細部的政策法制和實施細則還有待提高,但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未來市場迫切需要專業的技能人才,同時傳統教育注定被摒棄,新的教育體制會不斷擴大,校企合作的前景將是一片光明。
(四)社會層面
校企合作在一定程度上產學脫節、學非所用等大學生面臨的問題,即可以使學生學到理論知識,又可以掌握實踐技術。這種雙重學習的方式既節約了大量的教育經費,又保證了學生的學以致用。
要強化校企合作創新機制。校企合作是一個開放的思路,可以有多種形式的構建和培育。學校不僅可以和企業簽訂合同來實施校企合作,學校也可以在財力允許的情況下,根據自己的需求創辦企業,將學校的教育和校辦產業結合起來,這樣既能增加學生的實踐能力也可以為學校帶來可觀的收入。企業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來創辦企業學校,不斷的完善相關制度,為企業專門培養人才,提供可靠的技術支持。
參考文獻:
[1]趙立平.民辦高校改革創新實踐與思考[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012.3
[2]肖念 孫崇正.高校教育教學改革的理論思考與實踐探索[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米運波 張平.南溪職校開展與宜賓羅龍工業集中區合作的探索[J]四川省宜賓市南溪職業技術學校
作者簡介:鄒燕,出生于1981年10月29日,碩士研究生,就職于煙臺南山學院。
李鵬宇,出生于1998年8月26日,在讀于本科,工程管理專業,就讀于煙臺南山學院商學院工程管理系工程管理1603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