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和平
摘 要: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效果的基本保障,了解學生是構建良好師生關系的前提,而了解學生的最佳途徑莫過于與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文章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走進問題學生的內心世界進行探究,旨在為轉變問題學生提供借鑒。
關鍵詞:班主任工作;問題學生;溝通;教學效果;師生關系
中圖分類號:G451.6;G71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9)20-0099-01
問題學生一直是學校教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職業學校問題學生的問題尤為突出。他們由于性格的差異,因此表現也各有不同:有的不承認自己所做的事情,有的巧舌如簧想出各種理由為自己開脫,有的緘口不言,不抵抗,不合作。還有些學生在被批評教育時,往往會帶著各種各樣的不良情緒。為了更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班主任可讓學生先發泄情緒,然后再對他們進行批評教育。
班級的兩個男生由于口舌之爭引發沖突,動起手來。班主任調解時,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在辦公室大吵大鬧起來??炊饲榫w激動,班主任決定先給他們“降降溫”,便拿出兩張作文紙,讓他們坐下來寫600字的文字說明,先敘述事件經過,再分析自己的錯誤、別人的錯誤,要求條理清晰,有理有據,書寫工整。他們先是愕然,接著是帶著情緒地應付。班主任對事情本身不做任何評價,只從作文的角度評價他們寫的文字。近兩節課的時間,經歷了不符合要求的幾次重寫,兩個學生的“氣焰”已經漸漸熄滅,規規矩矩地交上兩份文字。班主任依據他們寫的說明,還原事實后,對他們進行教育,最終兩人握手言和,重歸于好。
班上有個“難纏的主兒”,身高體壯,脾氣火爆。學校學生間幾乎所有的爭執都與他有或多或少的聯系。一次,他和另外兩個學生一早離家,不知所蹤。一天半后,花光了所有錢的三個孩子,在外徘徊時被路人看見,通知了家長。班主任單獨和他交流,沒有斥責與質問,只說了一句“學校內的每件學生糾紛,老師和同學都最先懷疑是你做的,今天給你十分鐘時間準備,為自己辯解”。他聽后很震驚,默默無語。敘述的過程中,他分析了老師、同學和自己。有幾件確實不是他做的事情,由于意識上的抵觸也一口應承下來,他是哭著訴說這幾件事情的,看得出來他內心很委屈。班主任抓住這個教育契機,同情他的委屈,指出老師和同學的偏頗之處,也指出了他自身的問題,并許諾給他半年時間改正這些不足。從此以后,他每天早晨到校后組織學生打掃清潔區,還向筆者提出加入學生會紀律部的申請。
班級有個男孩,大錯不犯,小錯不斷,每次都為自己的錯誤狡辯,很讓老師頭痛。與任課教師交流后,班主任想到一個辦法:不要遇到事情就急著教育他,給他做個檔案,把他每天所犯的小錯誤詳細地記錄下來。一個月后,收集到17條記錄,班主任先把這些錯誤進行歸類:有不完成作業、違反課堂紀律、招惹其他同學等等。對著分門別類的記錄,他無言以對,痛哭不止,不再開口講話??此薜昧碛须[情,班主任聯系到家長。在與他父親交流的過程中得知,這個孩子在家非常懂事,主動做家務,主動哄弟弟。他父親說要不是看到這么詳細的記錄,是不會相信兒子會這樣的,進而又講了他的重組家庭。此時,孩子的內心防線完全失守,大哭著說他在家不敢犯錯,怕犯了錯他們就不讓自己去見媽媽了。班主任瞬間明白了孩子內心的重負,才多大的孩子啊,在家活得這么拘謹,只能在學校里放縱一下。家長也意識到了對孩子感受的忽略,流著眼淚答應孩子讓他多見見媽媽。后來這個孩子變得很乖巧,很勤快,與父親的感情也增進了不少。
美國教育家加里·D·鮑里奇在《有效教學方法》中提到,學生表現出某種行為,該行為是由前面的事件引發而來的,這個事件就是行為前事。弄清楚引發學生某種行為的前事,是有效矯正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關鍵性前提。因此,當學生出現不良行為時,教師一定要把視野放得寬闊些,不僅要認真分析不良行為本身的情況,還要關注引發該行為的前事,因為只有對癥下藥,才能“治病救人”。
尊重是雙向的,教師要想讓學生尊重自己、理解自己,體會到自己對他們的關愛,就要學會尊重學生。因為只有播種“尊重”,才能收獲“尊重”,任何不尊重學生的教育行為,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的。
教師要善讀學生這本無字書,不斷反思、完善自己的教育行為。學生的內心世界是豐富多彩的,這里有陽光,也有雨露;有風霜,也有雨雪;有花香,也有鳥語;有真善美,也有假丑惡。作為教師,要教育好學生,就要有一顆愛心,善于觸摸學生的心靈,調動他們的積極情感,挖掘他們自我教育的潛能,期待他們自我成長。
總之,“慢半拍”處理方式,就是留出緩沖的時間,去尋找不良行為背后的根源,用平和包容的心態,尊重與聆聽的態度,化去學生一身的“戾氣”。班主任要關注學生的內心世界,給學生一種信任,給學生一個反思解釋的機會,打開學生的心門,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促進學生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楊利軍.中職學?!皢栴}學生”成因分析及轉化對策[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2]姚亞平.“問題學生”轉化的有效策略[J].教書育人,2018(04).
[3]梁軍.談中職學校“問題學生”的轉化策略[J].甘肅教育,2015(18).